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兴洲  李仲良  赵峰 《武当》2004,(3):15-16
张祖意合太极拳正是依据太极图象之变化而创,太极拳与太极图理为一贯,太极理论是指导道家炼养的法则。太极来源于易经,其蕴含极其深广博大,堪称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总汇。它渗透到我国古代所有的学科领域,如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历法学、数学、文学、史学、哲学、民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黎大志 《武当》2003,(1):16-19
众所周知,武当内家拳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为其主流,都与道家道教之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九宫之学密不可分。特别是内家太极拳,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阴阳学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  相似文献   

4.
林墨根  林文涛 《武当》2005,(3):33-35
道教“九守”的修行理论跟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一树之花。首先,在理论上,道教“九守”理论跟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是血脉相通,互为融摄。此外,道教的修行理论对太极拳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实践行为,如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道家道教这棵大树的强大持久的生命力。道教和太极拳的关系是树与花的关系:花依树而荣,树因花可证。  相似文献   

5.
张兴洲 《武当》2003,(5):19-20
道家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在道内被尊称为武当张祖太极拳,这套太极拳以意为主,内外兼修,故又称为意合太极拳。合而言之,乃名张祖意合太极拳。它有三部练法(脱胎、易筋、洗髓),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其练法相当科学,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训练相当艰苦,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多少年来,道家太极拳只在道内流传,传二不传三,民间所传极少;又因道家太极拳的密传保守,择徒极严,故历代太极之大成者少也。  相似文献   

6.
路迪民 《武当》2004,(10):28-29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很大,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对太极拳与道家思想的深入有助于对太极拳的发展,有利于将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9.
戚建海 《武当》2005,(9):10-12
是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相似文献   

10.
杨春  肖英 《武当》2008,(9):20-21
太极拳原属道家神圣修炼中的功法,而后被民间所传承,随着岁月流逝变换,太极拳传承已渐失道家传真的修炼内涵,人们对张三丰经、法日渐忽略和漠视,往往修与炼概念混淆不清,甚至一些太极名家也把炼混同于修,认为太极拳就是太极拳修炼的全部。其实不然,严格地说,太极所有功法都不能称之为修,其中包括站(桩功)坐(静功)卧(睡功)用(攻守护道之法)以及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内外五行之练法。无论是内炼或者是外操,无论行功盘架划分多少层次,本身不具有修持的内涵,都属于以武事修身,改变后天身体状况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极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特发此文,以彰同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取名于古典哲学中的"太极",表达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对外部事物自身规律的把握。由于缺乏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太极拳不能被称之为一门哲学。但是,在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太极拳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趣,并形成为一种道家修养身心的养生之术,而演练太极拳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杰 《武当》2014,(5):10-12
武当内功太极拳,系武当玄门丹派道家修炼摄卫大法中的“内功太极”动功,是武当气功太极拳的高层次上乘摄生方术。它根据《易经》太极阴阳的精髓,天人合一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太极拳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贺文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69-69,71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学生的调研及对部分从事太极拳教练人员的采访观察,结果发现:我国各高校广大青少年虽学习过太极拳,却不能掌握它,而从事太极拳培训的广大教练员、教师们也有许多把太极拳变成了“太极操”。针对此情况,就如何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几点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6.
顾留馨 《武当》2013,(3):14-17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所谓太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意思。从无到有,就是阴阳的根据。"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拳术。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一分为阴,一分为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杂谈     
墨明 《精武》2008,(7):8-10
……“太极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练拳是舒筋活血,体健神扬,模仿太极运行的自然规律。练“心”是掌握待人处事太极之理的方法,对养尊处优,延年益寿很有奇效。太极拳能化解各方面外来的力量。有“太极心”的人能接纳各个方面来的压力,找出最佳处理方法。对人类而言,“太极心”比“太极拳”更加难掌握,遇事坦然冷静,面容轻松自然,心静如水。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20.
一悟  金诚子  雷鸣 《武当》2013,(11):20-23
太极拳修炼的法门即坐、卧、站、行、用。 坐功 坐功乃道家修炼太极必修之功法。坐功,道日打坐,儒日静坐,佛日坐禅。打坐,人人皆知有其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然打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而不动也。此与太极拳之动中求静,意味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