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行礼方式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与人相见或举行祭祀时,为了表示礼貌和敬意,行礼时却也长幼分明、尊卑有别。现将古代通行的行礼方式列于后。作揖是古代通行的不分尊卑的相见礼。行礼时,身子略弯,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延至胸前止。如《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拱手又称作“拱”,多用于对尊长。行礼时,身体略俯,两手合抱在胸前。合抱时,通常是右手握拳左手则包在外。如《论语·微子》:“子  相似文献   

2.
我是三年前参加高师自考学习的,今年55岁。也许是临近花甲之年,觉得来之不易的缘故吧,当我拿到本科毕业证书,看见自己的姓名明明白白地写在红底烫金的毕业证书上时,就像中举的范进一样高兴得“发疯”。三年来的学习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最初,我是抱着从众和试...  相似文献   

3.
名片是通姓名用的卡片,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就记载了一个与“谒”有关的故事:刘邦引兵经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要见刘邦。使者进去通报,刘邦正在洗脚,见使者说是儒生,就  相似文献   

4.
张蕾磊 《大学生》2013,(1):111-113
能逼死人的古文论 余磬音(化名)是某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老师.大家习惯把这门课称作“中国古代文论”。2010年底.他所在学校BBS上的+大热帖之一是”(烦转中文系版)无语的基础课和悲催的考试(转载)”.  相似文献   

5.
谈“朝礼”     
中学生阅读文言课文,或是观看古装影剧,发现:凡是拜见皇帝的场面都称“朝见”。于是自然而然提出质疑:为什么古代把拜见皇帝叫做“朝”呢?  相似文献   

6.
小议胡屠户     
谈到《儒林外史》,许多人会联想到“范进中举”这个情节。通常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范进中举后如何发了疯,我以为最令人咀嚼的不是范进本人,而是他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本人是个杀猪的,没文化,属于社会底层。但他完全通晓阿谀奉承之能事。作品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先前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拿了“—副大肠和一瓶酒”,与其说是来贺喜,不如说是来训斥。他把范进称为“现世宝”(丢丑的家伙),说范进“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称范进是“烂忠厚没用的人”。还自以为是地“教导”范进:“看…  相似文献   

7.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11):F0002-F0002
所谓读帖,实际上就是看帖,即对所学的法帖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书写的方法与规律。 学习书法,历来都十分强调读帖。宋代大书家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书家姜蔓也说过,学习书法,一定要选名碑名帖,放在书案上,挂在墙壁上,朝夕凝视,揣摩其运笔之理。可见,读帖,是为临帖作好准备,是学习书法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胡屠户作为一个奚落训斥的近亲,他不帮助范进,他也不会选择离开。就像范进的影子,随时都会在其左右。范进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范进进了学。他即时来贺。就连范进是如何进的学,他都一清二楚.说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到范进真中了举,还必须要他的一巴掌,耳光响亮,范进才如梦初醒.神智回复。这是多么大的讽刺!范进做了“老爷”,胡屠户摇身一变。由奚落训斥者转变为吹捧献媚者、  相似文献   

9.
陈霭生 《新读写》2020,(1):46-48
[探源]出自明代文征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入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释疑]通谒:通报名片以求见。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报姓名的名片。敝庐:敝人的房舍。敝,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相似文献   

10.
张乡绅是《范进中举》中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从出场到退场作者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可以说,在本文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他的背后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没有接到任何邀请,主动来到范进的家里,主动与范进攀谈。先是以“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样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歉意,希望范进能谅解他。接着便使出浑身解数与范进套近乎、拉关系,什么“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什么“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连祖师爷都拉了出来,本身二人不是…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中第一部“讽刺之作”,“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教版第五册((范进中举》节选了其中一个精彩章节中的一部分。对于“士林”中的代表人物范进,各类辅导资料给他贴上“伪”“丑”的标签  相似文献   

12.
《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是很成功的.其中尤以范进见报贴后发疯时的“一跌”和胡屠户治范进疯病的“一巴掌”最为精彩.这两处之所以独见功力,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13.
《范进中举》一文除范进、胡屠戶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有作者深意塑造的小人物形象,这群小人物指的是范进的众邻居。其中包括“拿鸡蛋的”、“拿白酒来的”,“背斗米来的”,“捉两只鸡来的”,替范进寻鞋并替他穿上的等等。作者比较细致地刻画了他们的各具姿态的形象,并从语言、行动与神态等方面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作者对此独具匠心的构思。  相似文献   

14.
漫话贺年片     
每逢新年,人们都喜欢用贺年片互致祝福。 贺年片,古称“谒”、“刺”、“帖”及“门状”等。早在东汉时,人们喜欢将题有自己姓名的纸卷或画上象征吉利的花卉鸟兽图案的名片赠给知己,这是早期的“贺年片”。南宋时已风行“贺年片”了。明代的贺年片,大多用梅花笺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书和信是两个词。今天的“书信”古时一般只称作“书”,不称作“信”。古时的“信”指信使,使者。古代的书信除了“书”这个一般称呼以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雅称。请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16.
看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同学,恐怕都知道吴敬梓笔下的胡屠夫吧!在范进中举前,他说范进“尖嘴猴腮”,不像张府那些老爷,“一个个方面大耳”,说范进赶考是“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却说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府上那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夫前面对范进  相似文献   

17.
话说贾母昨日话讲到兴头上来,便说今日要邀请中了举当了官的范进游大观园,于是,侍从们一早便领了范进到大观园来。 范进一见到李纨,忙作揖道:“大奶奶,奴才给您请安来了。”李纨听这话特反感,遂道:“什么奴才不奴才的,在我们这儿来者便是客,我们都会好生招待。”范进惊觉错语,  相似文献   

18.
三年制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活板》中,有一句“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这两个“帖”字是念“tiē”呢还是念“tiě”?或者是分别念一个音?课文下方的注释中并没有标明具体读音。如果按照教参中的译文“活字不用时,就贴上纸签标明……”这“帖”字就当粘贴讲,通“贴”自然念“tiē”。再查阅一些参考书练习册,也都讲明“帖”通“贴”。问题到此似乎很简单就解决了,但笔者反复思考课文下的注释“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从中实在不能确切得出“帖”有粘贴的意思,所以断定它通“贴”念“tiē”的理…  相似文献   

19.
书法是有一定法则的。欲学书法,先必临帖,临帖就要先“入帖”后“出帖”。所谓“入帖”,就是把所临碑帖的书法真正学到手,达到神形兼备,所谓“出帖”,就是从原学碑帖中脱化而出。诚然,古代碑帖浩如烟海,初学书者,必须选择对味口、对路子的、且比较规范的范本,这样既便于学习,又易于掌握。然后由老师给学生认真分析范本的艺术特点之所在,从而找出结字框架、用笔规律。在进行示范时要求学生做到手、眼、心并用,神情专注,物我两  相似文献   

20.
《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通过范进这个“现世宝”“穷鬼”一夜之间发迹而成为“老爷”的描写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态。范进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文学形象。在这篇作品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范进的笑。作者对范进的笑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栩栩如生,让人叫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