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郭璞在其注中涉及到语音的“轻重”现象,人们对“轻重”的含义看法不一,且多把郭璞训诂中的“轻重”和音韵学中的“轻重”混同。从现代语音学的观.董来看,郭璞注中的“轻重”实际上是一个听觉概念。  相似文献   

2.
宋王观国首先指出颜之推、颜师古分训謰语的错误。张有第一次使用“联绵字”的概念,但仅指謰语,不含重言,以为二字不可分割。明方以智“双声相转而语謰謱”的謰语观抓住了本质特点,进而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释原则,联绵字的研究开始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疾、病”二词尽管产生时代不同,但在“疾病、生病”义上却是一对同义词。古汉语界现在仍然还流行着“疾”轻“病”重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前人注释语的一种误解。通过对中土传统文献、训诂专著、医学文献、佛经文献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疾”和“病”并无轻重之别,“疾”不仅表小病,也可表重病;而“病”不仅表重病,亦可表小病。两词不仅散用无异,对文也无别。  相似文献   

4.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有“老骥 (或作“骥老”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数句,表达作者不甘迟暮奋发进取的“老骥”精神,传诵千古。 “老骥伏枥”当作何解 ?高校文科沿用多年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云:“骥因年老力衰,故伏于槽中”。字面看去,此注不差,故照此讲授,历有年所。后读《汉书·李寻传》,传主对策有云:“马不伏历 (同“枥”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颜师古注:“伏历,谓伏槽历而秣之也。”又杜甫《高都护马总马行》诗有“雄姿未受伏枥恩”句,始觉以…  相似文献   

5.
《尔雅》、《说》和《广雅》视謰语为“形容写貌”之词,从其收词及训释情况看,它们都是不可分割的双音节单纯词,为后世确定了联绵词的内涵和外延。但经籍传注却分训謰语,至颜师古注《汉书》达到极点,使联绵字研究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6.
做老师的,常常会自觉或发觉他人有一些“口头禅”或“习惯语”。有趣的是,不同的“习惯语”往往能微妙地反映当事者的某种性格或心理,其产生的效果也往往因人而异。比如说常把“是不是”挂在嘴边的,差不多每句话的后缀都有“对不对”的,谦和者流露出的是一份民主与平等,强硬者则多了一份不容置疑。但无论怎样的效果,听的次数多了,也便基本没了效果。近来在观课评课时也常有些“习惯语”入耳,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7.
“语助词”是传统的语法概念,形成于对先秦经传注释的语法研究中,并为古今学者广为使用。然而,“语助词”这一提法似欠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语助词”概念是传统“辞”、“语助”、“语辞”等语法概念误解的产物;二是“语助” 不是词,故不能称为“语助词”,而应该将其称之为语言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语音符号。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大语”)自1978年恢复设置以来,至今已走过二十几个春秋。中间虽然屡经风雨,但它毕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成人教育学院也已都普遍开设。本文仅就目前几本权威性的通用教材内容,以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或全年授课时段为例,谈谈关于大语教学的几点尝试。一、下挂“中语”教学,采用“激活、唤醒法”有同仁把中语教学定性为“感性教学”,而把自己所教的大语定性为“理性教学”。认为中语教学是无序的感性的知识的传授,只有大语才能使之有序化、理论化、规律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能力上提高起来。我们认为这种分法固然有…  相似文献   

9.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10.
李贞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8-20
朗读的语调是语流中呈现出来的音高变化的总体模式,它与字调、轻重、停连、快慢等因素有关。从字调偏误、轻重音失当、语句高低升降的“失势”、停连的“失态”、语速快慢的“失度”等方面入手对语调偏误的类型进行剖析,将有利于朗读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市教科所组织的一次“语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向一位语教学的资深专家咨询了一个问题。我说高考的现代阅读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但新的教学理念却倡导对本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这样,语教师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位专家笑而作答:既要“多元解读”.又要“追求真理”。专家的话体现一种辩证的艺术,我十分信服。语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专家的结论是正确的。诚然,对本的解读.很多地方的确可以作多元解读,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无所谓是非高下之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也有不少地方却有最佳答案的选择。下面仅举两例作些阐释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驸马都尉     
驸马,是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皇帝的女婿的专称。驸马原是驸马都尉的简称。汉武帝设置驸马都尉这一官职,专门掌握皇家马匹,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据颜师古注引《说文·马部》云:“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颜师古把《说文》的三种解释都原原本本摊出来了。我以为选最后一解“疾也”为宜。因为疾字有快的意思,驸马即是快马,快马则是骏马,天子之马非驸而何?“都尉”又怎样理解呢?颜师古注引应劲云:“主诸官”故曰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依此解释,我们是否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There-结构”作为“存在”思维的体现形式为语篇空间建构提供了物质和认知基础,从而使语篇处在动态的认知空间建构中。对小说语篇和就职演说语篇中的“There-结构”所作对比分析表明,“存在”是语篇空间建构的基础,人类的存在思维促成语篇空间建构,这种建构体现了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即“否定—假设—预测—判断—肯定”的循环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语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传统阅读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和学生“自我”丢失。语章程标准呼唤阅读教学“自我”回归。应该有教师这个“我”:确立“探究本位”的教学观,确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应该有学生这个“我”: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实践,注重情感体验;鼓励大胆质疑,尊重独特解悟。让“我”在阅读活动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现行统一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页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一语;第8页有“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等语。有的学生对此不能理解。以下对“自然经济”与“封建经济”两个概念加以辨析,以供参考。一、“自然经济”与“封建经济”两个概念是不同的1.从纵向的角度看,“自然经济”较“封建经济”存在的时间更长。就中国而言,“封建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形成,中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6.
释"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姼”早就出现在甲骨卜.绊中,但古今学界对其仍有不同的解释,甚至有错误的解读。从汉语方言以及壮侗语相应同源词来看,“姼”的本义应是《方言》记载的“母姼、父考”,而且上古时期更多用于称谓“外公、外婆”。  相似文献   

17.
贵阳方言ABB式形容词中有一个常用的、结合能力宽泛的语缀“兮兮”,语缀“兮兮”很有特色。从微观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其与A的搭配情况、语法功能、语法特点及表义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静默语”是一种能传达丰富信息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章依据“静默语”的交际功能,探讨了“静默语”的类别,从不同化背景下的人对“静默语”的不同理解、态度,以及东西方不同的语言观,剖析了“静默语”的化依附性。  相似文献   

19.
让作文评价"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语”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的指导下,新修订的语教学大纲强调写作要“力争有创新”,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立足个体成长中的实际,以我之笔抒我之心,写出真正有个性的作,但现实中的作教学、评价却难遂人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