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易明兰 《江西教育》2007,(11):11-11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作者以传神之笔描绘了黄山风景区千姿百态的奇石.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和审美愉悦。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敢与课文作者比拼——我为黄山奇石取名字”的环节,要求所改名字即要体现景物的特点,又要给人以美感,还要富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公开课<黄山奇石>.执教教师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在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初读课文后便将黄山的奇石、云海投影出来,让学生结合画面学习课文.接着便指名学生上台表演"猴子观海"的动作,再由学生争相扮演黄山的导游,向游客介绍黄山奇石的秀丽神奇.在这节课中,教师似乎从教学活动中抽身出来,忙于电脑的操作,进行投影内容的调整.教学结束后,听课的教师有的叫好;有的纳闷:教改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黄晓群小学语文第4册《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描写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的自然风光,那里有无数的奇石、怪石。课文教学设计如下:一、从图入手,指导观察1.整体观察,了解图意。观察第1幅黄山全景图时,可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这个地...  相似文献   

4.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5.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安徽黄山风景区有无数奇石,景色秀丽神奇。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一、让学生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这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体会“奇石”的“奇”之前,我一改以往按课文写作先后顺序学习的习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课文写了哪些奇石?你最喜欢哪一块?然后与学生一起先学习他所感兴趣的石头部分,之后再向学生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块?”再与学生共同学习。这样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配了四幅插图,其中课文最后一幅图旁边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关于“金鸡叫天都”的描写,一是关于“仙人指路”的描写。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恰好碰上领导听课。我没到黄山旅游过。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等,都没有说明这幅图是“金鸡叫天都”还是“仙人指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是“金鸡叫天都”。于是我在出示公开课时,“仙人指路”,我是让也没曾见到过黄山的学生们来想象这块奇石的样子的,而“金鸡叫天都”是边让学生欣赏图边欣赏课文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公开课《黄山奇石》。执教教师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在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初读课文后便将黄山的奇石、云海投影出来,让学生结合画面学习课文。接着便指名学生上台表演“猴子观海”的动作,再由学生争相扮演黄山的导游,向游客介绍黄山奇石的秀丽神奇。  相似文献   

8.
精彩的导入是开启孩子快乐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我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曾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为导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前,我并没有按照惯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而是向孩子们讲起了他们最喜爱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个片段: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名山——黄山,能用英语介绍一些黄山景点的名称,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校本课程。设计中安排了黄山风景欣赏、黄山奇石介绍、网上投票、走进黄山、我的感想等环节,让学生在欣赏黄山美景中产生强烈的介绍风景的愿望,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黄山奇石》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她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就是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  相似文献   

11.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以极其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创造的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黄山奇石景观,是一篇可拓展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可以感悟黄山石的神奇为主线组织本课的教学,采用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一、激趣导入,初感神奇大多数小学生没能亲自游览过黄山,对黄山那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缺乏直接的认识。教师可抓住课题中的“奇”字,借助展示图片、播放影像资料等直观手段,对黄山的奇石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激趣性导入课文的学习。也可以请游览过黄山的同学介绍自己…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由三幅图和一篇课文组成的看图学文。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其中无数的奇岩、怪石更是十分有趣。课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黄山风景区的景色与怪石。第二至五自然段重点写了黄山的四块奇石,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作者根据岩石的形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岩石写得形象逼真有趣。其构段方式却有所不同: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先介绍奇石的名称,后介绍样子;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先介绍奇石的样子,后揭示名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非常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黄山奇石和秀丽景色的赞美,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3.
教法一:导学导练步步深入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由四幅图和一篇课文组成。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其中无数的奇岩、怪石更是十分有趣。课文共六段。第一段总写黄山风景区的景色与怪石。第二至第五段重点介绍了黄山的四块奇石,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二、四段先介绍奇石的名称,后介绍样子;三、五段先介绍奇石的样子,后揭示名称。这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课文的最后一段告诉我们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非常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黄山趣致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的赞美,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  相似文献   

14.
这是我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奇石》时发生的事。当我带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样子的图片,并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文字"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时,却发现一向满脑子小问号的机灵鬼——朱致远一直在座位上高举着小手。于是,我轻轻地走到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语文第六册《黄山奇石》是一篇文字优美、图文并茂的课文。文中描述 的黄山是我国名山之一,由于景色秀丽神奇而素有 “人间仙境”之称,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其中黄山的奇石尤为著名。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经历的限 制,学生难以理解本课所描绘的黄山怪石的神奇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为此,我借助于声图并茂、形象 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鲜明的视听形象,集声、形、图、文、动、静、色、光等为一 体,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课文描写的石之 “奇”,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由三幅图和一篇课文组成的看图学文。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其中无数的奇岩、怪石更是十分有趣。课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黄山风景区的景色与怪石。第二至五自然段重点写了黄山的四块奇石,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作者根据岩石的形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岩石写得形象逼真有趣。其构段方式却有所不同: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先介绍奇石的名称,后介绍样子;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先介绍奇石的样子,后揭示名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非常多。作者在字里行…  相似文献   

17.
《黄山奇石》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说明文。课文用描述的方法,依次介绍了黄山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还点出了“天狗望月”、“猴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课文特点鲜明,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教育的好文章。教学这篇课文时,除看图外,应抓住“奇”、“趣”两个词语教学。课文第一段紧扣“奇”字,告诉我们“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尤其”一词强调说明黄山风景的神奇,主要体现在那些奇奇怪怪的石头上。而石头的“奇”则表现在形状上。“仙  相似文献   

18.
<黄山奇石>一文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黄山几块奇石的形态、名称,可让小学生感受到大自然那鬼斧神工般的魅力,教育他们从小热爱我国的大好河山.为了加强学生对黄山奇石的感性认识,笔者从网上下载许多黄山奇石的图片,尤其是课文中提到的几幅更是经过精心的筛选,将这些图片和课文相结合制成一个课件进行教学(课件整体效果如图1所示),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现将课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犤传统教学设计犦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  相似文献   

20.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传统教学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