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武术套路健将童通旋子转体720°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子转体720°接跌叉动作是武术长拳类C级动作,起跳动作效果是决定动作成败的关键。运用三维影像解析和足底压力测试方法从运动学、动力学角度,对健将级运动员童通所做的旋子转体720°起跳动作进行了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旨在揭示其技术动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武术旋子转体720°接跌叉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三维录像机DLT法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对4名武英级运动员旋子转体720°接跌叉动作进行解析,为武术动作的技术创新和难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武术旋子转体720°--跌叉动作技术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 2 0 0 0年全国武术锦标赛自选拳比赛前 3名运动员完成旋子转体 72 0°——跌叉的动作进行了高速摄影 ,通过生物力学实验 ,取得了相关指标与数据 ,结合多媒体技术 ,制作出了该动作各关键时相的三维立体动感图。分析发现 ,3名运动员在该动作上在比赛中虽未扣分 ,但从技术角度上分析 ,旋子的腾空高度太低、空间滞留概念不清、本体感觉差、动作不到位  相似文献   

4.
采用三维录像测量解析,对旋子转体720°接跌竖叉的起跳阶段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该阶段的运动学特征,为运动员改进该技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维录像测量解析,对旋子转体720°接跌竖叉的起跳阶段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该阶段的运动学特征,为运动员改进该技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难度动作是武术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成功完成旋子转体720°接竖叉可获得0.6分的难度得分,而目前该动作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落地接竖叉过程中经常出现失误。应用DLT法,对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长拳冠军梅寒完成的旋子转体720°接竖又的落地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动作的运动规律,为教练员以后的训练工作提供科学参考。结论:在整个落地过程中,梅寒始终保持梗头,有利于提高落地的稳定性;梅寒的两臂总是在左脚落地后快速向两侧伸展,两臂的位置,有利于及时调整重心;梅寒的上体从右脚落地瞬间便开始积极地前倾,既提高了落地的稳定性,又加强了对落地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武术专业30名优秀男子运动员棍术动作旋子转体720°的受伤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棍术旋子转体720°这个动作受伤部位主要是以膝节、髋关节、腰部、踝关节为主;动作难度大,身体素质要求高是这个动作损伤的主要原因,局部负重过大,过度疲劳,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是构成这个动作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武术运动发展较快,高难度的“旋子转体”动作也就应运而生,在新修改的《武术竞赛规则》中已得到肯定。虽然如此,但仍受一定的限制,当套路中已选用十三种限制动作中任何一种后,它即不能再被选用。尽管如此,多数运动员在自选拳术和器械套路编制中还是采用了“旋子转体”动作。因为他们懂得,在套路比赛中,如比赛双方技术水平、规格相当,最后的胜负就取决于难度的差异,这在第四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中又一次得到证  相似文献   

9.
我国独创的技巧高难动作——旋子转体360°早在七十年代初期就以它新奇、惊险,灵巧的技术结构和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震惊舞坛,引起了舞蹈界的浓厚兴趣和重视,从此,旋子转体360°便载入了我国民族传统技巧的史册。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技术领域。最近几年来,经过我国舞坛与体坛广大演员、运动员与教练员们的共同努力,刻苦钻研和辛勤耕坛,在突破旋子转体360°这  相似文献   

10.
梅寒旋子转体720°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新规则的出台,难度动作成为武术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旋子转体720°是C级难度动作,目前该动作的完成情况不理想。应用DLT法对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长拳冠军梅寒完成的旋子转体720°的起跳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动作的运动规律,为教练员以后的训练工作提供科学参考。结论:在最大缓冲瞬间到左脚离地瞬间的过程中,梅寒主要靠头部和两臂向左上方的弧线摆动,以及右腿向右上方的摆动来加强绕矢状轴的转动能力,靠头部向运动方向左上方的弧线摆动及两臂不对称的加速摆动来加强绕纵轴的转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旋转性练习对武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采用了BSR-1型人体平衡能力检测仪,分别对实验组武术运动员和对照组武术运动员进行了实验前组间六种姿势的平衡能力指标对比、实验后组间六种姿势的平衡能力指标对比、实验后自身六种姿势的平衡能力指标对比,并以此证明旋转性练习对武术运动员平衡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之道是一种过程之道,富含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启示。武术教学设计是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武术教学设计应树立系统思想,做到武术教育思想目标化、武术教学目标过程化、武术教学过程方法化,并通过武术教学设计与武术教学实践的高度协同来充分体现武术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进行研究,探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一般理论问题,通过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界定,参照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进行分类,制定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培养原则和武术套路教学技能培养的阶段,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高校武术套路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武术套路教学诉求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单纯的教习技术的现象,转而诉求于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元素,使枯燥的技术学习转变为丰富的内在的精神追求,利用高校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武术的精神和文化占领学生的精神家园,使之从内心接受武术文化,并从一个新鲜的视角重新理解武术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武术教学在中小学开展的情况不容乐观,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了解武术教学的现状及现实的意义,分析武术教学的精神层次的意义,即在文化的传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意义。阐明武术教学意义,使广大的武术的工作者明白武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同时对中小学武术的教学意义的研究又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武术及武术的教学,从而去接受武术走进中小学的校园,使得这项古老的智慧能被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武术教学应体现武术的技击本质属性,“淡化套路、突出技法、强调实用”;教学的过程要“以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积极发挥武术“明礼修德”,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改革考评体系,着力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武术短兵教材是武术短兵课程的基本工具,它对武术短兵的实际操作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师和学生研习武术短兵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首先,就武术短兵和武术短兵教材的概念进行探讨;其次,对目前国内武术短兵教材的现状和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短兵教材的现状进行了讨论;第三,阐述武术短兵教材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和难点;第四,对武术短兵教材建设的依据、原则、设想进行了探讨;最后,就武术短兵教材的内容构建进行了探讨性研究,其中包括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考核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高校武术教育工作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文化理念缺失、教学内容竞技性过强等进行了反思。基于以上反思,提出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应以"文化理念"引领高校武术教育,以传统武术文化贯穿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从外到内、身心合一、悟练结合"为主要教学路径,重新定位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试论“招法——套路”武术教学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技击术在我国各大中小学广泛传播、开展,而武术课的开展却似乎越来越困难。近几年来,我们武术教师一直在思考武术教学的改革,思考如何在各大中小学能更好地传播和开展中华武术。文章通过武术教学实践的总结分析,对“招法——套路”武术教学模式进行了论证,认为推广“招法——套路”武术教学模式在武术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本着交流学习的态度,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与同行的共同切磋,对武术套路教学进行了长期的调研,提出了武术套路教学应注意的事项,旨在更好地提高武术套路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武术理论体系,传承与发扬光大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