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路金辉 《青年记者》2012,(23):49-50
开凿于公元5世纪的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王朝最宏伟、最壮丽的文化工程和艺术创造,被誉为北魏王朝的天然博物馆,也成为传播北魏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传播的两大基本形态即实体传播和符码传播入手,分析云冈文化的传播,并提出云冈文化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欧洲的海洋文化发展虽有不同的轨迹,16世纪开始的"全球化"就是东西方不同的海洋文化在太平洋上相遇、冲突与对话的过程。福州船政文化是中国最具海洋个性的闽人在大陆学习欧洲工业革命的成果;而欧洲的工业革命又是与海洋的扩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全球化也逐渐影响中国深入发展。在20世纪这个工业化跟商业化交织的时代,没有任何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商品,文化当然也是商品。即使是最抽象的哲学思想,它都是透过商业的方式在传播。文化通过商业广告附带在商品上,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将文化变成商品,增加商品的底蕴,扩大商品的内涵,不再满足于商品本身,不是买商品,而是买文化,对一种生活价值的认同和追捧。  相似文献   

4.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天珍 《河北科技图苑》2009,22(5):35-37,51
图书馆文化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般说来,图书馆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处于最表层的物质文化;二是处于中间层的制度文化;三是处于最棱心的精神文化。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信息网络环境、角色转换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应大力加强以人本型、创新型、学习型、开放性为核心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英译的视角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典籍对外传播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认为典籍的翻译、出版与海外传播是实现其永恒价值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齐齐哈尔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边疆城市,具有八百多年建城历史,在这里距今七千五百年的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昂昂溪遗址就有丹顶鹤骨管的发现,千百年来是北方大自然的恩赐与人类的厚爱,让世界重要湿地——黑龙江国家级扎龙自然保护区和这里的人们谱写出一曲人鹤共舞唱和谐的壮美颂歌,鹤城也因此而得名。跨入21世纪,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高瞻远瞩,把鹤文化确立为城市主题文化,以政府主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暨观鹤节、关东文化节、和平节和社会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院校、社区举办的形态各异的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作为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需求愈来愈受到重视,在中国人大批出国旅游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湖南作为曾经的"长沙国"地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景,自然也受到了大量外国游客的青睐。景区对外宣传文案的英译质量是吸引外国人兴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章从视域融合的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各地旅游文本的英译方法和经验,分析了近年来出现在湖湘旅游外宣文本的典型错误,探究了湖湘文化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绵绵的 历史长河 中,档案 与文化 的关 系密不可分 。中国古 代优秀文化 的继承,当代先进 文化的弘 扬,档案的 作用 更可 谓是愈 久弥 新 ,它 必 将在 21世纪铸就新的辉煌。 一、档案与文化 “ 文化 ”一 词源 于 拉 丁 文 ,意指 经 过 人 类 耕作 、培养、教育、学习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2,(19):38
正《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著定价:38.00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6月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  相似文献   

10.
杨柳 《中国出版》2016,(10):39-41
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构建起中国文化话语向世界推广的有效路径。基于中西翻译史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阶段、存在问题的探究、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精神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演进路向与学术理路的考究,实质上强化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问题导向,展现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水平的成熟,彰显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出版家之一,王云五以文化为己任。王云五的文化生涯可以归纳为"述而又作":知识与智慧兼具,传旧与创始并举。出版理念上,王云五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出版事关中国文化前途;出版实践上,王云五领衔的商务印书馆发扬固有文化与介绍西洋文化并重,开创了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文化,究竟有哪些特性与特征?如何认识与运用它们,以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呢?这里,试从六个方面予以概括与论述。1.传播范围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电视文化电视是当代所有传媒中效应最广泛、最普及的载体,它的视野无界,受众人数最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且俗中有雅,深入浅出;不论文盲文豪,不分年龄性别,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元首,在电视荧屏面前,人人平等,个个均为观众;不分上班下班,无论私人卧室或者公共场合,电视文化都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据外电与新华社20世纪90年代初的分别报道,美国70…  相似文献   

13.
覃辉 《新闻天地》2002,(10):33-34
19世纪以来的西方入侵,不仅仅是要在政治上征服中国,变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而且还要在文化上征服中国,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使之纳入西方的思维轨道,以有利于西方的经济拓展,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化。而中国地大物博,新闻传播于是成了最有效最简便的改变手段,外国传教士则处于中西交  相似文献   

14.
沉石 《军事记者》2003,(9):66-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双休日。人们从紧张的生活中放松下来时,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状态下的人与社会关系,新闻界率先推出了适应人们阅读口味的报纸周末版以及文化周刊、生活周刊等等。于是,通过媒体传播的副刊文化,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而多元化的文化通过社会的进程与开放,获得了迅猛发展。然而,文化形态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文化形态的裂变。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无非两种:一是以高雅文化的艺术性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二是以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对高雅文化进行拆解。其实,这两种观点在本…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文化生态学是用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而中国档案文化则隶属于档案学范畴.文化生态学是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是人类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文化消费主义主要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包含的主要观点是:(一)文化消费是一种标示社会区分的方式;(二)文化消费是一种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三)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但是,虽然其主要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理论家涉及这些问题.消费具有双重的角色,一方面提供了生存所需,另一方面界定了社会关系,文化消费的基本功能在于能够创造意义,从而制造与维系了社会关系.任何对商品的文化消费,都是文化的结果,文化是一种仪式活动,文化传播更是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7.
戴聚坤 《新闻传播》2022,(1):117-1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赣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又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江西独特而厚重的文化优势,以文铸魂、以文兴业,提升赣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对于促进江西文化强省建设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蔚 《新闻窗》2009,(4):16-17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在十几年前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20世纪是一个技术经济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文化经济的时代。”文化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上下关注的焦点之一。与以往历次“文化热”不同的是,新一轮的文化振兴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视为必由之路,确立了文化产业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转变为文化报道竞争力和重要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伴随历史跨进21世纪大门,中国报业也进入了后都市报时代。在报业市场发育日益成熟的今天,报纸作为文化纸的本质属性,也越来越为报人和读者所认同。一份没有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的报纸,迟早会为时代所抛弃。作为后起的楚天金报,能成为中国第二代都市报的佼佼者,是与她从诞生之日起的执着文化追求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21世纪的中国谍战剧视为新世纪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其历史、审美、心理层面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深入研究,力求呈现谍战剧在21世纪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文化生成。旨在深刻揭示某种电视剧体裁及文化的流行与社会语境、民族情感、艺术传统、受众心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