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看中了孔老二反动思想的核心——“仁”,他把这件破烂货拿来涂上一层新漆,作为向无产阶级专政猖狂进攻的武器。对此,我们必须彻底批判,把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什么是孔老二的“仁”?他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在《论语》中直接谈“仁”达五十多次,什么“德政”呀,“爱人”呀,“忠恕”呀,“孝梯”呀,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复辟已经崩溃了的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在孔老二看来,“仁”,就是对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应当体贴照顾,不许动他们一根毫毛;奴  相似文献   

2.
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要义是“爱人”,方法是“忠恕”,表现是“克己复礼”.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根据当今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精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思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传统道德为主体的,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仁"是最高目标,"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是其中的精华。文章首先介绍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内容与其价值分析,指出"仁"乃全德,仁者爱人是"仁"的核心,"仁爱"的要求首先是爱亲,其次是爱众。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我们中国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并且培育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同时仁爱思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中庸》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孔子将其视为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在当前体育教师团队建设中,智、仁、勇亦是团队发展必须具备的品德。分析了“三达德”在团队建设中的价值导向,认为,“智”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仁”是关系融洽的保障,“勇”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指出,应启发体育教师的“爱智”之欲,发扬体育教师的“仁爱”之德,倡导体育教师的“勇敢”之力,不断实践及彰显“三达德”的价值,为当代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既具有历史的限定性,又有超历史的内涵。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超历史的内涵就是以“知人”“爱人”为特色的“仁”“德”精神,它实质是一种“人性”的自觉与升华。我们的时代物质生产水平有了高度的发展,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已成为清醒的自觉,需要创建理想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因此,未来的中国和世界需要孔子精神,孔子精神只有在未来的中国和世界才能真正闪射出其光辉。  相似文献   

6.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当中,“仁”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仁”是孔子面对春秋充满动荡、混乱的时期所给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回应。在“仁”的思想体系当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伦理思想。“仁”,即“从人从二”,“仁”是关于人的,因此“仁”理论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既展示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提供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而这一套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仁由己”。本文通过对“为仁由己”道德修养方法的论述,说明孔子在关于自己如何达到君子、圣贤这一要求在道德上该怎样具体践行从而对儒家修养论进行一定的反思,并针对孔子“仁”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7.
自从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孔丘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以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把它当作统治和奴役人民的道德规范。叛徒、卖国贼林彪胡说“仁”、“勇”、“知”,就是“团结”、“斗争”、“唯物论”,他的死党陈伯达则诡称“这些道德在现代可以成为新的美德”。“知、仁、勇”究竟是什么货色?孔丘和林彪为什么要拚命鼓吹它? (一)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以所谓言行准则来规范人们的活动,使其适应于一定量阶级的利益。“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  相似文献   

8.
试论鲁迅伦理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着重把人道主义作为伦理原则来看待和加以提倡。他的这一思想,主要潜存于对现实与历史的反面否定之中,是在对封建社会黑暗现状的揭露和反拨中表现出来的。鲁迅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要涵义是:人要“爱人”,包括尊重人、解放人、关心人、同情人。鲁迅的“爱人”思想,是爱人民和憎仇敌的辩证统一。鲁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一、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其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具体来说,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出"仁"即"爱人",提倡"忠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孔夫子曾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孔孟鼓吹的所谓“仁政”、“德治”,就是为了巩固和复辟奴隶制,而替奴隶主贵族“计划”的“治民众”的统治术。历代反动统治者包括叛徒、卖国贼林彪,都打出“仁政”的旗号,用所谓“忠恕”、“仁爱”的油彩,给剥削阶级的专政涂上一层层迷人的画皮,大讲什么“爱人”、“富民”、“博施济众”和“制民之产”等等,把剥削阶级的反动专政,描绘得俨然成了“为民众本身”设想的良策。世界上到底有无“仁政”?所谓“忠厚”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反动统治阶级会“爱人”、“富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论语》中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以此内涵为外延,又有"礼"和"忠恕之道"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这体现了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亦为人们成仁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孔子教学理念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教学理念有着深刻的哲学性。启发式教学符合内因和外因关系的辨证原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要求;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作为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洋溢着对人的力量的自信,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但封建的专制制度桎梏了其生命力的发展。在今天的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在开放的、能动的实际生活中发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培育道德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论语》所蕴含的诸如“仁”、“忠”、“恕”、“孝”、“义”、“勇”、“敏”、“宽”、“恭”、“中庸”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规范,在内容上是朴素的,在价值上是普世的。当今大学生应从中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的教育引导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便于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立足社会。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孔子“孝”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孔子学说的“仁”“礼”思想研究极多.而于孔子之“孝”则论及甚少.事实上.“孝”与“仁”“礼”一样.也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概念,知“仁”知“礼”也应知“孝”;而且,经过长期的嬗变、发展和积淀,“孝”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稳定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深入探讨这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孝之涵义何谓孝?善于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的孔子,很少径直界定其义,而总是随机指点孝的丰富内涵.总而观之,孔子之孝是对父母生前延及死后的一贯之道.其主要涵义为:(一)生前之孝: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在精神生活上敬爱父母.把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之养和精神生活之养结合起来.这是孔子之孝的基本合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道德观念指导着诗歌创作,诗歌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德价值。“仁者爱人”是古代诗人最为高扬的主题。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都是仁爱观念的生动体现。“舍生取义”在古代诗歌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心,扬善惩恶的社会正义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注重道德修养,以担荷政治责任,是诗人群体的共性。向纲常名教中的封建毒素发起挑战,是对个性解放的张扬,对传统美德的维护,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源远流长,蒙学读物更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蒙学读物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符合儿童特点,注重文道统一。蒙学读物更饱含着丰富的德育意蕴,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以孝立身、忠孝一体,以诚为本、诚信守信,以礼为本、修身做人,以学为本、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18.
孔丘思想的核心是“仁”,孟轲把它发展为“仁政”。几千年来,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以及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无一不对这个东西唱赞歌,将其神化为“圣道”。钻入共产党内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也打出了这面黑旗。因此,“仁”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阶级社会中,到底有没有“仁政”?林彪鼓吹“仁政”的目的何在?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孔孟之道的反动性与欺骗性,对于认识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已为人所共知,而“仁”的确切解释为何,却似无定见。孔子创“仁学”,他自己列举了“仁”的种种情况,好象也没有确定出一个可供规范的定义。疏理孔子言论,直接论“仁”的: (一)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自古以来被誉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仁”的思想。“仁”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更是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