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2.
"当"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就情态范畴而言,"当"是沿着"动力--道义--认识"的路线发展的,从语义机制来看,"当"从动词到助动词是隐喻在发挥作用,而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从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都是转喻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语气词"罢了"的情态意义和作为话题标记"罢了"的用法。当语气词"罢了"出现在语篇中时,它不表达命题意义,只表达情态意义,其核心意义就是说话人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将某种客观事实或情况说小。语气词"罢了"还可从转折关系复句中的分句句末发展为话题标记,这与转折复句的话题———述题结构有关,也是汉语句末语气词与话题标记密切相关的又一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4.
日语众多表示推论的助动词中,"はずだ"使用频率高、表现形式多,往往被翻译为"应该",但其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种语义用法,利用语料库对"はずだ"的对译情况、用法分布、接续谓语、助词搭配等进行考察,从推论的前提与结论入手,梳理"推测""反事实""确认""想起"四种主要用法的特征与内在联系,为使用、理解该助动词提供参考。各用法在命题的真实性与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逻辑关系层面又相互关联,表示预定与确认的用法不属于特殊用法,均可用推论的逻辑加以解释,前接谓语的时态性在不同用法中的体现有所偏差。  相似文献   

5.
助动词"得"(děi)可表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义务情态又分可选择和不可选择两种。就表义务和认识情态上,"得"和"要"出现了重叠的情况。但由于情态来源的不同,两者在情态义的具体呈现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除了can/may用于表示"能力"和"许可"以及will/shall用于表示"意志"不能与不定式完成式(即 have 过去分词)连用以外,其余的情态助动词一般都能与不定式完成式连用。注意:"现在时情态助动词 have 过去分词"不表示虚拟语气;"过去时情态助动词 have 过去分词"既能表示虚拟语气,又能不表示虚拟语气。  相似文献   

7.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其次序是可以预测的。现代汉语助动词"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这些情态意义时,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即优先习得根情态,后习得认识情态,并且这一习得顺序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高吉芳 《快乐阅读》2011,(8):139-140
情态意义表示说话者对所述命题的真实性判断,也是表达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情态或语气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由于情态涉及讲话者对自己讲话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在命令中要求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情态助动词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表达情态意义的一种主要方式.本文就讨论用交际法论情态动词must和have的用法。交际法,产生在20世纪后期。它的理论起源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它包括: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即包括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文体知识、情感因素和其他知识。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可"经常作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使用,但在具体语境中,"可"除了具有副词的用法外,还有助动词和其他一些固定用法,"可"的句类分布也十分灵活,而且轻重读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的"无论如何"与"无论"在句法和语用两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句法上,"无论如何"出现在独立的单句结构中,其后副词"也/都"不必强制出现,多倾向于不出现,表明"无论如何"应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无论如何"倾向于出现在助动词、情态副词前,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事情或命题的坚决肯定的主观态度,表明其主观化程度很高。语用上,"无论如何"具有标示未然的功能、元语功能和语篇功能。"无论如何"的句法—语用表现与"无论"无条件复句完全不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许文虎 《海外英语》2011,(12):326-329
英语中的情态助动词是个封闭的系统,数量虽然有限,但其意义和用法有时相当复杂。情态助动词在语义上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推测性的和非推测性的。把情态助动词划分为这两类是很有必要的。某个情态助动词在什么情况下作这样一种划分,而不作那样一种划分,也就是说,区别其推测性用法和非推测性用法是否存在着客观的判断标准,似乎更为重要。主动词的时体、语义特征以及句子的主语等对情态动词的正确释义均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理解这些制约因素将有助于对情态动词进行正确的释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现代汉语语气词“罢了”的情态意义和作为话题标记“罢了”的用法。当语气词“罢了”出现在语篇中时,它不表达命题意义,只表达情态意义,其核心意义就是说话人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将某种客观事实或情况说小。语气词“罢了”还可从转折关系复句中的分句句末发展为话题标记,这与转折复句的话题——述题结构有关,也是汉语句末语气词与话题标记密切相关的又一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13.
半助动词是指在功能上介乎主动词和助动词之间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既能协助主动词构成谓语动词,也能与基本助动词或情态助动词搭配充当主动词。这种结构后面无一例外地跟不带to不定式的六种形式之一,以主动词do为例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5.
拙作讨论助动词“其”的意义及其用法,顺便对《关于古代汉语表达情态的几种方式》一文(载于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中国语文》)提出一些异议。 文言中,助动词“其”可以附加在动词(包括代替动词的代词)之前作状语(或理解为助动词与动词构成合成谓语)。并可以附上命令语气、劝勉语气。不少语法著作以为其可以表示语气,称之为语气副词。近人杨树达以为修饰动词的“其”可以表示命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儒宁波话文献中助动词“用”肯定用法常见,表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它并非晚清西儒由其否定用法类推“自创”而来,而是沿自明北部吴语。这一用法虽未见于北方通语文献,但见于南方宋儒语录、文言志怪小说以及明南方白话小说和今闽、赣、湘南土话等方言中,它很可能为南宋时期形成的南系官话用法。其肯定用法由同义助动词“须”的用法类推而来,并由道义情态义衍生出主语指向情态和认识情态。  相似文献   

17.
所谓边缘情态助动词,是指那些不具备情态动词的所有特点的(如:ought to,used to)和既可以做情态动词也可以做谓语动词的那些词(如:need and dare).情态动词的主要特点是:1、后跟不带to的不定式;2、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3、其前面不再出现助动词.情态动词的这些特点,ought to和used to只具备后两个;need和dare在做情态动词时完全具备这些特点.但是,这两个也可做谓语动词.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它们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对"和"双"是两个可以计量人的定量量词。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发现:由于搭配用法、称量范围、使用频率、音节限制和语用上的差异,"对"在计量表人NP时比"双"更为典型;"对"和"双"二者都注重凸显性别,但"对"比"双"相对凸显数量。  相似文献   

19.
汉语助词"了"和日语助动词"た"在表示"过去""完成"的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不完全一致。两者在时态标记方面差异明显:在表示过去的动作行为时,汉语没有宾语内容或动词前一般用"没有""不"等,而不用"了";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相继发生时,汉语可用"了",日语中则不用助动词"た"。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早期语法学家虽然没有直接对"会"进行研究,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西方关于情态的语言学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会"的词性、其作助动词时的不同类型以及"会"与其他词类和助动词的区别等予以了研究,并将"会"所表示的情态分为: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和能愿情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