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民众在心理上并不存在厌恶诉讼的传统,对诉讼的规避乃是统治压制诉讼的结果,造成统治压制诉讼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对无讼理想的、追求人性等级论、义利观以及法律工具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中,"无讼"、"息讼"一直是主流论调,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某些朝代,也曾出现过"好讼"、"健讼"。在本文中,笔者以宋代中国普通民众的诉讼观为切入点,试图分析宋代时代背景,及民众诉讼观"好讼之风"的场景,探究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民众对司法制度的适应性与需求是司法改革中制度构建的基石,而民众的诉讼法治观念直接决定了其对制度的接纳适应性。通过对民众诉讼观念和司法制度的传统与变迁的考察分析,我们的司法改革应一方面立足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去制定适合民众的制度;另一方面,通过适当超前的制度创建来引导、提升民众的诉讼法治观念,实现二者在司法改革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意蕴就是社会成员内在性的法律信仰.公众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树立个人乃至全社会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实现现代法治的关键.由于中国传统无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贱讼、耻讼的心理,造成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薄,法治信仰的缺失.面对此严峻的形势,只有切实实施法律,才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变革与转型时期。随着私有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财产流转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宋代法律的复杂化、理性化与形式化与汉唐相较则大为增加。因应民众对法律的广泛需求,宋代民间出现了教习词讼知识和诉讼技巧的讼学。与此同时,为当事人撰写词状、指点诉讼、收取诉讼费用、以法律为生的职业讼师群体亦纷纷登上宋代的司法舞台。在讼学和讼师直接影响下,宋代民间兴起了好讼风尚。讼学与讼师既是宋代民众对法律知识的客观需求与法律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宋代法律制度近世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法治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法律活动相联系,并影响着法律活动。法治文化在形式上包括法治思想、法治心理和法治意识三个层次。法治文化和法治建设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学生法治意识中存在知法无礼、重诉轻调、重权利轻义务等偏激问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具有“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无讼是求,调处息争”“义务为本,和谐至上”等优秀传统法律伦理。尝试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法律伦理,融入中学法治教育中,以矫正中学生法治意识偏激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少军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24-26,30
作为内在于一国国民和社会普遍意识中的精神要素,传统诉讼法律文化对于诉讼实施的社会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和谐与无讼。这种刑事司法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当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中予以反映和体现,对于特殊案件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控辩合意的案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杜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法律意识主要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次构成.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亲法"意识;法治观念,指法律至上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正确的诉讼意识;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知识;法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清代赣南民风健讼,案狱累牍,诉讼繁兴。健讼的主要内容包括:风水纠纷与诉讼;宗族家庭关系纠纷与诉讼;钱债纠纷与诉讼;房屋田土纠纷与诉讼;主佃关系纠纷与诉讼等。健讼因由纷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是导致健讼的内在根源。图财谋利,风水信仰与风水物权争夺,诬告成风、迭次诉讼,讼师唆讼等加剧了健讼民风的形成。面对健讼的社会形势,地方宗族与官府各自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健讼进行社会控制。官方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思想教化,利用基层社会精英对乡民进行劝导,利用宗族组织控制基层民众,充分发挥基层民间调处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法律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东方人具有“厌诉”的传统心理,并认为现今东方国家(中国、日本等)表现出的低诉讼率应主要归结于此。本指出,对诉讼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研究应兼顾化和制度结构两个方面,造成东方国家低诉讼率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东方人的“厌讼”,而在于制度、社会机制的障碍,如诉讼在整个社会解决纠纷的机制中所处的地位不高,法官、律师人数不足造成的诉讼迟延、公众难以形成诉讼动机等;诉讼率是一个中立的指标,不应作为公众法意识、权利意识现代化的标尺;等等。  相似文献   

12.
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无讼状态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是禁讼限讼是不对的,诉讼是达到无讼状态的手段之一,有讼才能最终无讼.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的“健讼”之风日渐兴起,传统的“厌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民众的“厌讼”心理依然普遍存在。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是明代民众诉讼观念的最大特点。文章试从多角度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以对现代社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代社会盛行诉讼,尤其是经济与文教比较发达的江南地方,关于财产权益等项的民事纷纷多演变为诉讼,向官府求取公正的裁判。为此,民间出现关于法律知识的教学,帮助进行诉讼的服务性活动。促成讼风的原因,有官吏的违法徇私、豪强的欺诈剥夺、经贸活动的频繁以及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等多种。对尚讼的现象有两种议论,一种认为这是民刁顽,“难治”;另一种则认为是民知法,“易法”,难处在于政不廉,法不平,“在上者自紊其法”。纵观古今,健康的诉讼活动,是有法可依的一种进步的表现,是民众信任政府,愿意接受官吏裁决的表现。同时,诉讼的展开,也有利于抑制吏治腐败。如果民众争端不由官府排解、解府失去权威,那么社会危机将会更快蔓延开去。  相似文献   

15.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流思想的中国,孕育出来的是重德轻法的主流思想,由于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以儒家文化为视角,通过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探讨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意识,有利于构建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之训诂元语言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古代法律文化:一是立法以礼,重誉与孝;二是严刑酷罚,刑有等级;三是贱讼无讼,均布和谐。  相似文献   

17.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的价值取向。无讼价值观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经济社会政治基础。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树立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8.
德治和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工具。本文选取正史《循吏传》中所记的典型案例,由事及理,由理论事,总结出古代循吏在治政实践中施行德治和法治的做法与经验。循吏以德治为本,目的是发展经济,惠民富民,而后教之,推行伦理教化。然而,他们并不独任教化,对于无法教化的违法者则依据法律予以制裁。制裁以教化为依归,尽量将诉讼过程转换成教化的过程,在诉讼处理过程中实现德治与法治的融合。通过教化逐步达到儒家理想中的“无讼”。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愈加复杂。一些地方官为了标榜政绩而不惜手段,一味追求“零诉讼”,反而背离了儒家“仁政”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陈梦竹 《考试周刊》2009,(28):237-237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自然条件、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同,使东西方法律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然而从西方法治理论中法之应然与实然的二元对立视角透视“无讼”.可以发现:不同的法律文化有着极为相似的法制机理和社会理想。当代中国应以理性的态度寻求法治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20.
无讼与厌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明“血统”,但从性质上而言,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是传统的政治理念;而另一个则更强调民众的心理定势。因而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它们也有着与其性质上相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