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行走"义动词作为各语言的核心词,具有实词多义的特点,其丰富的多义性可通过语义图模型直观呈现。基于30种语言或方言"行走"义词的多义性考察,构建出跨语言"行走"义动词概念空间,证明了词义演变跨语言共性的存在。将动词词义的"七大衍生路径"和"义素分析法"实际应用于跨语言"行走"义动词语义图模型的构建,是一种全新的语义图构建机制,不仅以块状排列的制图方法完善了绘制费力的局限性,更发掘出其存在多维延伸的发展空间、程式化与量化处理语料的可能性。若将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融入语义图模型,还将构成较为理想的"动态语义图"。  相似文献   

2.
语言库藏类型学是语言类型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语言类型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以此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文水方言中的小称范畴,通过文水方言中"重叠"和"圪"字头两种典型的小称手段,考察该语言库藏在文水方言中的表义功能及其范畴的扩张,从语法手段和语义功能两方面来分析小称范畴在文水方言中的显赫性。  相似文献   

3.
"可"字的研究学界早已十分透彻,但对信阳话中"可"的特殊用法研究不多,信阳话中"可+VP"、"可+adj"的用法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在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差异,反映了方言在地理空间的差异所引发的分化分流,也深刻揭示了不同方言在语言接触中的渗透和叠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语言库藏类型学的角度对小称范畴的形式和功能作了考察,通过跨方言和跨语种的比较,发现小称范畴不仅仅是汉语中的显赫范畴,而且是一个具有跨语言共性的显赫范畴。它不仅在单一语言中扩展到了其他的语义功能范畴,而且在跨语言中形成跨范畴的对应关系,同时存在一条可能的蕴涵共性:在有大称范畴入库的语言中一定有入库的小称范畴,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代表Talmy与格语法研究的代表Fillmore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语义分析模型。他们都关注了语言的意义和形式,并对原因和工具两种语义要素的关系有相似的处理。不同之处在于,Talmy"游标"、"背景"、"路径"等语义要素概念更适合词汇语义的分析(即词汇化),而Fillmore"施事"、"源点"、"终点"、"行径"、"受事"、"工具"的语义格概念更适合语法语义的分析;Talmy的贡献在于描写了词汇概念形成的过程,而Fillmore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底层语义结构和表层句法形式的格关系。  相似文献   

6.
"跟""拿"是新邵巨口铺镇方言中比较常用的虚词,通过调查发现虚词"跟"有十大类用法:并列连词、引出协同者(共同施事)、引进与事、表示有无联系、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引出受益者、引出比较对象、引出比喻对象、表位移方向、表经由;"拿"也有十种用法:表处置、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提出话题、引进工具、引进材料、引进方式和手段、引出接受者、引出受益者、引出受损者、表被动。并运用语义地图模型,从语义的角度来探讨新邵巨口铺镇方言虚词"跟"和"拿"的语义在概念空间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考察了空间认知视角下"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发现:第一,从认知角度看,"under"和"下"的英汉方所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即"在下方";第二,基于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可以认识到"under"和"下"在不同场景中有多种语义对应关系;第三,两种语言的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的不对应关系主要依赖于空间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汉语"可"是一个多功能语素,在各方言中的具体表现有一定差异。文章在语义图模型理论的视角下,详细描写了天津方言"可"作为动词、助动词、副词、介词和连词的具体用法,指出其语气和语音特点,同时对"可"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构拟出天津方言"可"的语义图模型,从而清晰地显示出天津方言的"可"与其他方言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各地方言中,存在许多极有特色的泛义动词,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语言功用。如宁海、象山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装",使用灵活,语意宽泛,搭配性极强。各地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虽然在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但在语义虚化、功能语法化和语义边界化等方面是相同的。要准确理解泛义动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理解方言和口语的语境场。泛义动词正是借助语境场的优势,通过语境场来提示、生成动词的实际意义,实现其灵活方便的语言交际功能。同时,由于语境场的影响,方言中的泛义动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方言词语是不同方言之间的重要表现形式。威海方言属于胶辽官话登连片烟威小片。威海方言有许多特殊的程度副词,是普通话所没有或使用有所不同的,包括"血、死、老、溜、铮、刮"等26个。它们主要可分为两种语义类型:超量级程度副词和高量级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1.
刘维 《考试周刊》2014,(82):19-20
浏阳方言历来被归属为湘语中的赣语言。浏阳方言中最常用的体貌助词有"咖""哒"。其中"咖"用法很复杂,可以放在句中,充当动词后缀,也可以放在句末,充当语气助词。"哒"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或者在同一个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词性、时态和语气特征,并且还可以进行不同的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结合普通话中词缀"们"的语义讨论易县方言中"们"的使用问题,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复数词缀"们"在方言中使用的特殊性,进而分析其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人们使用频率的提高呈现出方言中的语义及句法、语用方面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昆明方言在使用形容词表达不同程度的性状时,使用不同的表达式来表达不同的层次概念,这使昆明方言的形容词具有类似英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级"的语法范畴。这种表示"级"的范畴并不简单地象屈折语那样广泛使用典型的词形变化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从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出发,分析昆明方言形容词五种比较级和九种最高级表达式的构成方式,并探讨了各级表达式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的吃喝类动词往往具有多义性。通过考察12种方言和语言中吃喝类动词的搭配对象,归纳出吃喝类动词的16项功能项,并绘制出相应的语义图。不同语言中“吃”类动词功能项几乎都多于甚至远远多于“喝”类动词功能项,这与动词义域、语言类型和使用频率有关。在语义图基础上归纳出不同语言间吃喝类动词的9条蕴含共性。除“固体类”和“流体类”功能项之外,“可吸收类”是吃喝动词关联最多的功能项。  相似文献   

15.
河南浚县方言的否定成分"没"、"有"和"没有"与汉语共同语有相同的来源,却走了与汉语共同语不同的演化路径,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相同的语义成分,它们的深层语义结构相同,都是"单纯否定+有",其中"有"和"没有"是语言成分同质兼并的结果.在用法上,三者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网络正在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平台,网络上不断产生的新语言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些网络语言跟方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即直接把方言词语拿来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义也可能略有变化。如:"偶"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我"。据说这一用法源于台湾。台湾话题女王许纯美就经常"偶"不离口,比如她说:  相似文献   

17.
话题是句法概念,也是语用学概念,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本文以南安有声数据库语法例句为基础,比较普通话及南安方言话题的前置类型及语义角色,认为普通话施事的语义角色较易成为话题,南安方言除受事外,表施事、与事、时间、范围、工具、处所的语义角色也较易成为话题;南安方言比起普通话,话题与主语未重合状况较多,话题出现,主语不出现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因而得出结论:汉语的话题优先特点,南安方言比普通话更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温州方言语义为立足点,结合方言口语语料,深入探究温州方言中程度副词的语义产生原因及其在现今方言中的语义结构搭配,进而与英语类似的程度副词作对比。温州方言程度副词语义使用是沿袭古汉语语义的结果,较好地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古老特征;再者,英语中也能找到类似的程度副词与之相对应,两种语言在搭配结构和语义上都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词义本身受到文化、方言和时代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因此语义场的划分就不仅受到基本词义而且受文化、方言和时代的影响。传统的语义场理论在分析不同语言因民族文化不同而文化内涵存在差异时显得  相似文献   

20.
词义本身受到文化、方言和时代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因此语义场的划分就不仅受到基本词义而且受文化、方言和时代的影响。传统的语义场理论在分析不同语言因民族文化不同而文化内涵存在差异时显得无能为力。鉴于此,文化语义学提出功能语义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