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京味派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浓烈的平民化色彩,更在于其通过口语化的幽默语言来表现的一种雅致、含蓄、舒展、雍容的北京文化。作为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以其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俗、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本文试图从京味派小说概述、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和小说中的"京味"与"京味"中的小说三个方面展开对京味派小说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出发 ,着重从老舍小说语言运用的特征入手 ,归纳了三个方面 :一、突出人物个性 ;二、讽刺、幽默 ;三、地方方言的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老舍小说语言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唐昕 《文教资料》2010,(24):21-22
本文通过对老舍小说及其中人物的分析,从老舍的小说幽默形态:消解"伪饰"的健康微笑;老舍小说幽默的依据:以"人文"为核心的个体价值审美理想这两个方面,提炼并深化老舍小说的幽默特质,进一步深刻理解老舍"笑"背后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用在动词后主要有趋向、结果和状态三种意义,用在形容词后则仅有状态意义一种。与复合趋向动词"起来"相对的"起去"一词应该是存在的,能单说也能充当趋向补语,但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起去"一词已经基本消隐。  相似文献   

5.
老舍小说多数以平民文化为视角,用其独特的文学手段构造出丰富多彩、魅力纷呈的"市民世界",小说中各式各样的小市民形象,不仅凝结了作者的思想态度、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更凝结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本文主要对老舍小说中"小市民"形象的几种不同人物系列进行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6.
老舍小说的景物描写极具个性,不仅将写景融入小说的整体架构,而且巧妙地将景物与人生结合在一起。本文试图以《二马》中的部分写景段落为例,分析老舍笔下景物描写的特色,探寻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并试图为深入理解老舍小说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鹏禹 《学周刊C版》2014,(8):214-215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对长篇小说、话剧、散文以及京味文学的贡献在现当代文学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本文着力探讨了北京文化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以及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相似文献   

8.
以老舍的生命意识为视点,利用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理论,透过其小说中的"善良平民"形象、"混世小市民"形象和"觉醒者"形象等三大形象,探寻并思考老舍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形象创造的渗透和影响,希图将老舍小说研究开掘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对长篇小说、话剧、散文以及京味文学的贡献在现当代文学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本文着力探讨了北京文化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以及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相似文献   

10.
老舍富有个性特征的创作风格与他那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铸就的独特的性格为人有关。试图从独特的成长经历奠定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基调、浓厚的恋京情结造就了老舍小说鲜明的"京味儿"特征、末世旗人的特殊境遇造就了老舍小说浓烈的满族文化内涵;浓厚的宗教情结提升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境界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老舍小说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1.
泛义动词是语义比较宽泛的一类词,它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文章以动词"做"为例,对其泛义用法作了简要分析,将泛义动词"做"的用法分为三种:"做"+宾语;"做"+补语;"做"+补语+宾语。随后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有关留学生使用泛义动词"做"时例句进行了偏误分析,最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与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在中国现当代的作家中,创作量大并受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作家当首推老舍。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戏剧,还是散文,都普遍地浸透着北京文化特质,老舍堪称京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言人。研究老舍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窥见老舍的地域心理特征。文章试图从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北京话、北京人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的北京情结。  相似文献   

13.
在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后面一般不能带补语,而在南方方言中却广泛存在动词重叠式后接补语这种结构。本文选取义乌方言中的相关用例,对"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进行了描写,根据后接补语的类型,分为"动词重叠式+趋向补语""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动词重叠式+处所补语""动词重叠式+数量补语"四类。语法意义上呈现"量级的增加"或"量级的减少",其中以表示"量级的增加"为主。语义上传递出"未然"义。语用上使句子表达更贴近大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上"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语,其意义繁多、用法复杂.现代汉语中"上"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做动词时既可以做动作动词(谓语)又可以做趋向动词(补语).在山东单县话中,动词"上"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用法,特别是出现了交互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阅读老舍小说,我们会看到那些卷帙浩繁的小说文本,几乎都有一个广阔的背景空间——北京城市平民社会。同时,我们还能发现,无论老舍的足迹涉及世界哪一个角落,他那支灵动的笔总是忠实地指向他的故土——北京。北京成为老舍小说永远的中心。而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16.
法语是人类交流的重要语言之一 ,学好法语 ,其动词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法语的感知动词有着特殊的使用形式 ,因而 ,在法语感知动词引导补语从句时 ,法语学习者容易产生对句子意义的理解错误  相似文献   

17.
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历来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拟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分析,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释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相似文献   

18.
研究老舍小说的修辞风格,是为了欣赏和学习作家老舍的语言艺术。本文主要从修辞方面谈了老舍语言幽默风格的两个特点:活跃文学的幽默、婉而多讽的幽默。  相似文献   

19.
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对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老舍的小说总给人以幽默的感觉,但在幽默的背后却是他那深沉而隽永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老舍的这种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追求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实现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