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54年1月21日,一部名为《龙虎斗京华》的武侠小说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揭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序幕。其作者“梁羽生”也凭此一炮打红,受他影响,港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各具特色、各成一家。可以这样说,报纸是新派武侠小说诞生的摇篮,而金、梁的武侠小说则促进了报纸的销量,金庸甚至凭借一部《神雕侠侣》为《明报》打开了市场。梁羽生本人则是《大公报》和《新晚报》的一名副刊编辑,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相似文献   

2.
名家档案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3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战胜利后,他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学国际经济,1949年定居香港,供职于《大公报》。他平时爱看武侠小说,还常常拉了查良镛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声大雨点小的白鹤派与太极拳的打擂,《新晚报》为了再造声势扩大发行,遂请这位著名的武侠迷写连载小说,这就是新武侠小说之始的《龙虎斗京华》。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梁羽生不仅在写武侠方面是大家,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倭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有影响。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梁羽生...  相似文献   

3.
武侠小说是传统小说类型中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绳绳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武侠小说和中国大多数读者之间隐伏着文化心理的联系和审美传统的一致,作品的内  相似文献   

4.
央视《笑傲江湖》的开播,引起了人们对电视剧和原著的评说。说到武侠小说,人们脑子里首先会想到一位儒雅、亲切的老人──那就是大侠金庸,他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作品铸造了文学殿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博得了亿万武侠迷的喜爱,甚至有评论家将他列为 20世纪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尽管金庸先生本人对他作品的文学性一直保持谦逊的姿态。除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之佼佼者还有古龙和梁羽生先生,他们的武侠作品可谓各具特色。   其实,武侠小说并非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首创,可谓渊源有自。早在汉代,司马迁著《史…  相似文献   

5.
梁安早 《广西教育》2013,(12):26-27,36
2012年12月22日,《广州日报》刊发了一篇题名为《金庸古龙梁羽生作品再版,武侠小说后继无人堪忧》的文章,作者评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尽管金庸、梁羽生等人开始淡出,但新人辈出。在香港的后起之秀倪匡,台湾三剑客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等一大批武侠小说专业作家的引领之下,武侠小说又一次在读者中火了起来。但这批作家的作品质量不尽人意,武侠小说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谷之中,偶有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词人黄霑     
黄霈和金庸、蔡澜、董桥并称香港四大才子,他写过一本超级畅销书叫《不文集》,1973年在周刊上连载,1983年结集成书以来,在香港这弹丸之地,重印了62版。其重印次数之多,甚至超过了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其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什么小说最流行?从书店与出版社提供的资料来看,是新派武侠小说,也就是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人的武侠小说最受欢迎。金庸一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先是在港台出版,红遍东南亚,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必定知道金庸的名字。后来又传到大陆,几乎每一本都由两到三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每次印数都在10万册以上,如《射雕英雄传》前后印了三次,印数高达100万册(盗版的不计在内)。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更是畅销书,小李飞刀,成为人所共知的一个名字;他的作品则由三五家出版社推  相似文献   

8.
【题目展示】武侠小说在大小书店里是琳琅满目,电视台也在不断地重拍和播放武侠剧,金庸、梁羽生、张纪中、徐克等作者或导演的名字一个个都耳熟能详,高中语文第四册读本专门设置了一个神武奇侠单元,节选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  相似文献   

9.
汉文化的张扬与批判——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金庸,过去纯文学作家不拿他当一回事,严肃而正统的读者也视他为下里巴人。但不管怎样,读金庸的仍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缘由,我想应是金庸小说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深刻的文化意义深深感染了一大批极具爱国情感的读者。金庸是个具有传统爱国思想和大民族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利用中国古代的环境、历史和人物来构成一本本现代武侠小说,其中诗词歌赋、山川史话、典章文物、医卜星相、琴棋书画,无所不有,可谓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的大百科。他不仅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批判和反思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点,使他区别于梁羽生、古龙等人,而在新武侠小说领域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0.
<正>书名:《天舞纪:摩云书院》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1月定价:24.00元上世纪60至90年代,武侠小说无疑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天下,虽然时至今日他们的地位依然无人撼动,但随着金庸的封笔和古龙的早逝,"新派武侠"风光不再。之后,以黄易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1.
1954年的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因为江湖地位引发争执,双方掌门人相约比武,签下了“各安天命”的生死状。这一事件顿时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各路媒体竞相报道.《新晚报》更足别出心裁,顺势连载麾下两名干将撰写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和《书剑恩仇录》。自此,梁羽生、金庸横空出世,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1954年的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因为江湖地位引发争执,双方掌门人相约比武,签下了“各安天命”的生死状。这一事件顿时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各路媒体竞相报道.《新晚报》更足别出心裁,顺势连载麾下两名干将撰写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和《书剑恩仇录》。自此,梁羽生、金庸横空出世,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他的武侠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其小说回目也别具特色。作为其代表作的《萍踪侠影录》,回目形式为修葺整齐的九言双对,属对工整,音韵和谐,具有严格的格律规范。就其功能来看,他的小说回目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传统的叙事功能,而且对刻画小说的人物形象也有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将心理描写不着痕迹地融入小说回目之中是对旧式回目的一大新变。由于梁羽生各部武侠小说的回目风格相对统一,本文以《萍踪侠影录》为例,来探讨梁羽生小说的回目特色及其创作得失。  相似文献   

14.
继金庸、梁羽生、公孙宇等人的武侠小说热之后,续琼瑶、岑凯伦等人的言情小说潮之尾,在中学生中又很有势头地兴起了一阵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风,且方兴未艾。学生中几乎一半的人已经阅读过或正在看一度曾被冷落过的《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  相似文献   

15.
据《现代快报》消息,近日,有调查显示,国内几家知名网络文学网站上,奇幻、玄幻、仙侠、修真类小说在日、月点击量排行榜上都遥遥领先,而武侠小说却罕有在此列。记者对一些90后的读者进行了了解和调查。"我们班的男生基本上都没看过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大多数都是根据电视  相似文献   

16.
旅游元素是武侠小说重要的审美元素。“空间游动”这一特点,是现代武侠小说与新文学的显著区别。到了“港台新武侠”时代,人们在梁羽生、金庸小说的游历中,确认了主体的存在和价值,武侠小说在冷战时代发挥了整合中国意识形态的巨大功能。到了当下“大陆新武侠”时代,作品中的旅游元素则更多地抒发了作者的“自由”幻想。  相似文献   

17.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18.
拒绝金庸     
我的理智和学养顽固地据斥金庸(以及梁羽生古龙之辈),一向无惑又无惭。有几位欣赏新武侠小说的文友曾极力向我推荐金庸梁羽生,我也曾怀着"一无不知,君子所耻"的心理借来《鹿鼎记》《射雕英雄传》,最终却只是帮儿子跑了一趟腿。我固执地认为,武侠先天就是一种头足倒置的怪物,无论什么文学天才用生花妙笔把一个用头走路的英雄或圣人写得活灵活现,我都根本无法接受。  相似文献   

19.
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珠楼主(1902—1961),本名李寿民,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著有武侠小说36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11部出世仙侠(剑侠)系列小说,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儒、道、释三教哲理于一炉,寓意深远;《云海争奇记》、《兵书峡》等25部入世武侠小说,提倡崇善除恶、孝友义侠,表彰人的价值尊严。还珠武侠对郑证因、朱贞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均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20.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金庸以佛家"无色无相"的手法和勇于自我否定的勇气,彻底颠覆了此前构造的江湖文化和"侠"文化,而这种颠覆性创作反映了他对人性、创作、"侠"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的反思,使得《鹿鼎记》达到了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