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该文对《孔繁森》《苍天在上》《相约》《梦醒五棵柳》《家在三峡》《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金海岸》《咱爸咱妈》《叶剑英》等9部电视剧从社会意义和艺术性两方面进行了重点评论,借此与广大电视观众交换看法,以期对电视剧多出精品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文化交流合作呈现繁荣局面。其中,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输出,深受越南人民欢迎。笔者将以跨文化传播学和网络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回溯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历史,结合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转变,以《延禧攻略》为例,具体分析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现状与热播的原因,并提出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有效策略,以期助力中越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索中国电视剧对美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结合多摸接入理论(Gee,2003)、文化研究、电视剧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首次探索此四领域的交叉领域——新文学时代下的中国电视剧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第一部分讨论两部清宫热播剧《步步惊心》与《甄嬛传》之特色,第二部分利用为期一年的质化研究方法讨论其在对外汉语教学运用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艳艳 《文教资料》2010,(18):91-93
武侠剧可以说是人们接触最早的电视剧类型,港版《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内地观众,成为一些人心中无法复制的青春记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样的大背景下,武侠剧这种脱离现实,仅供娱乐的电视剧类型因无力承担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被长期忽视。直到1983年,才出现了中国内地最早的武侠电视剧,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27年的发展,影像风格三次变迁,最终在香港武侠剧日渐式微的今天,中国内地武侠剧已经蔚为大观,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清歌一曲诉衷情教师家园今年冬天,广州还没真正冷过。而此刻,丽日蓝天,晴空万里,酷似故乡北京十月的深秋。秋冬时节,最易使人浮想联翩。就在此时,听到电视剧《咱爸咱妈》的插曲,不禁怦然心动。且不论那优美抒情、略带凄楚令人感伤的主旋律何等动人,也不评那扣人心...  相似文献   

6.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从彩调《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到正在开拍的音乐电视剧《刘三姐》,它正借助大众文化的羽翼发展壮大。以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视域中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借助大众文化发展壮大,并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跨国文化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韩国电视剧创作人员深谙此道,创作电视剧时十分注重跨文化传播.韩国在唐宋时期吸纳了中国儒家文化,因此韩剧往往以儒家文化为其核心,所反映的“家”文化其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同时,韩剧还融合现代异质文化,以呈现文化的多元性.本文以韩剧《新妓生传》为例,通过对该剧家居文化的展示,来表现韩剧反映的“家”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32集电视连续剧《上海王》是继电视剧《上海滩》以来的又一力作,它以哲理式的思辨将儒、道、释、法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比较与融合,以全新的形式诠释了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张力与中国式理想人格范式。  相似文献   

9.
汉英翻译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国门的重要途径。在汉英翻译领域中,影视作品翻译独具特色,如何将集中国传统文化、流行文化以及汉语之美于一身的当代影视作品译好,则是译员们的重任。文章以电视剧《甄媚传》为例,就影视翻译的特点、《甄嫘传》一剧的的语言特色、《甄媚传》的具体翻译策略及建议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张凤铸先生主编的 95国家重点教材《中国电视文艺学》 ,内收周涌先生所写的第三章《中国电视剧》。在这一章里 ,周涌先生探讨了电视剧的四大审美特征———纪实性、大众性、通俗性和兼容性。这里我不准备全面探讨电视剧的审美特性 ,只打算就“纪实性”谈一点看法。关于电视剧的纪实性 ,周先生认为 :“作为一种录制艺术 ,电视剧似乎天然地具有纪实性。电视与电影相似的‘照相’般的纪录功能、电视节目高度日常性播放的媒介特点以及电视文化‘真实、全面、宏大地展现社会历史生活的特质’ ,都决定了电视剧是一种纪实性的艺术。”“电视剧的纪…  相似文献   

11.
《雨巷》所营造的意境美,与诗人在诗中所创设的几个典型而又独特的意象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这些意象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化及其传播对保持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决定意义,它对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捍卫“文化安全”、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乡村的“类城市化”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工具理性”色彩,而要对抗“工具理性”的不良影响,乡土文化也不可或缺;现代媒介技术笼罩着乡土文化的审美空间,营造出乡土文化传播的“媒介景观”。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地保护乡土文化,传播这一维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世纪的著名电影导演费穆运用长镜头拍摄方法,开创了电影艺术表现民族风格的先河。费穆的长镜头的美学源于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结合中国文化神似写意的表现手法,以长镜头"静"、"缓"和"平面化"的独特视听效果来深层次地刻画电影的主题,走出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全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用民族文化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思想,而且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原则。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赋予“和而不同”以时代内涵,对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妓女作为被放逐的“另类女子”群体,游离于礼法之外,被贴上无耻、堕落、卑贱、下作的标签,被主流社会鄙夷,被传统道德唾弃。但在影视作品中,她们却永远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不乏善良、可爱、重情、隐忍、爱国,讲气节,有着超越凡俗的独特美学意义。本文从影视作品中的“妓女”形象塑造入手,通过对一系列影片的分析解读,探讨了创作者对另类形象的影像呈现规律,提出了影视创作中的一个值得深究的命题——影像人物塑造的悖反法则,并尝试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原因和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具活力的元素。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门户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资源。本文从多角度探析了构筑随州的"文化精神高地"、"文化产业高地"、"文化活力高地"和"文化实力高地"路径,对提升民族地域文化的软实力,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经常作为弱者身份进入被说状态,在当今许多影视剧中也不例外。在当红电视剧《闯关东》中叙说的女人也是作为弱者与第二性存在着,其生存困境有着必然产生的因子,那就是男权思想的作祟。而电视剧要改变这一叙事模式,编导们必须还原历史的真相,从创作意识上着眼于纠正对女性的偏见,打破在影视中男性独持一极的格局,为构建两性和谐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春秋之际,行人们奉行着共同的道德准则,遵从着共同的典章制度,同样受着《诗》、《书》、礼乐的文化熏陶,诞生于这样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委婉语,即出使他国专对之辞,不仅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而且典型地折射出特定历史时代的光芒。从修辞服务于时代这一理念出发有利于深入探究春秋时代行人运用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段所折射出的特定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构建开放大学体系是国家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布局,是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中国开放大学体系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它是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组成的。办好中国开放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两个体系,都要求办好地方开放大学。要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指导下,在大力推进与兄弟开放大学、电大的合作共赢中,办好天津开放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