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教育》2008,(3):62-62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所蕴含的"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并不是回归日常生活或者个体生活,更不是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直接对立.从哲学视角正确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有助于引导我们走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区,把握回归的限度,构建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反对学校以文字教育为圭臬的错误做法,强调学校教育本身便应是一种融通生活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教育,而不是"预备生活"。以生活为旨归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一种放飞生命活力的教育,它意味着文字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主旨,学校应该进行的是能对生活产生真实受用的教育,书本不是知识与经验的唯一来源,读教科书更不应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可  胡馨月 《大学生》2012,(6):34-36
在中国,大家总是这样介绍我:"这是王可,她是哈佛的毕业生。"最普遍的回应是:"你能去哈佛读书,一定是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从社会大众和媒体钦定的最好的大学毕业,被界定为"最优秀和最聪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是一个学术奇才吗?这意味着我可以轻而易举获得一份报酬丰厚,地位高贵的工作吗?这意味着我被列为社会精英,智力高人一等吗?根据我的个人观察,许多人都会这样说,他们的确也这样对待我。但是,我一直坚信,哈佛本科带给我的核心价值,既不是学术能力,也不是吸金大法,当然更不是社会地位。我最珍惜的哈佛教育,并不是她世界一流的设施,四处获奖的教授,高水平的学术讨论,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活机会,让我在课堂外与一群各不相同,极富才华,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一起,去学习,去娱乐,去生活——是我的哈佛宿舍生活。  相似文献   

5.
作文训练,向无序列;或说,既滥且多。因此,我主张把作文训练纳入初中学生自我成长的"序列"之中,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一起成长。换句话说,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等,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2006年,我评点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写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满贮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教育应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筑一种新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从主体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的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从精神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存的世界;从时间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个体当下、过去、未来生活统一的世界。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虚拟生活世界,找回丢失的校园生活向度,共建学生的全面生活世界,以实现学生发展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研究》2013,(6):92-93
声音VOICE李镇西(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新教育实验"应该称作"新教育生活",因为新教育对师生而言,的确不是实验,而是一种生活。理想的新教育应该是师生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而且这种生活贯穿一生。"实验"意味着是阶段性的,而且是探索性。而我认为,新教育的理念无非都是一些常识,不需要论证和实验。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17):106-10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小学作为一种启蒙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始端,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巨大。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蕴含多种意义,他所期望的生活能引导学生感受身边事物的美好,不是为了外在的什么目的去生活、生长,意味着尊重当即生活的情景,而不是功利的教育倾向和为未来做准备的生活。教育需要引导儿童学会过当下的、具体的、丰富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对教育的要求,但当前教育语境中"生活世界"的模糊状态以及教学实践中"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的简单归一,使得教育并没有向"生活世界"回归,甚至有进一步脱离的倾向。对"生活世界"基本精神的溯源与反思,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质意义。同时,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艰难而又长期的过程,我们要避免虚假的回归,并应认识到教育在此过程中无法自我拯救,只有认识到这些,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有可能,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理论畅想。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幼年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为,首先意味着让他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当然这个“快乐”不是主要指吃得好,穿得好,也不仅仅指将来长大成人后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基石。1934年,陶行知在《普及教育》第一篇中解释了"什么是生活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生活化"。他认为"教育生活化",是将鸟关在笼子里,还要告诉鸟"鸟笼是鸟世界,而对于真正的鸟世界的树林反而一概抹煞,不加承认"。  相似文献   

13.
争先恐后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有革命。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谬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教育世界之所以区别于日常生活世界,是因为无论从形式还是实质来看都是一个科学的生活世界,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开放性、抽象性和超前性。教育活动应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间接经验为主导,教育是学生反思与转换日常生活体验的舞台",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希望教育回归到原初发源时教育和日常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人的自我生成之域,是人诗意栖居的家园,回归生活世界就意味着走向生成中的人。教育世界中的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然而,人的生成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另外,现实的教育存在着遗忘生活世界的问题,因此,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事实,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人们用尽各种美妙的语言来雕饰"爱",给"爱"以各种诠释。可"爱"到底是什么?当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时期对于"爱"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事教育工作十一年了,经过多年的深深体会,我逐渐知道: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苏霍姆林斯基)。爱是付出,是给予,不是等价交换。因为爱,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也因为爱,一个个单纯  相似文献   

18.
《今日教育》2013,(6):12
大写"人",遵循儿童的生长节律"儿童是什么?""儿童对成年人意味着什么?""儿童与未来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可以称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当教育失明不见人的时候,所有的教育问题均由此而生。对于绝大多数儿童而言,教育,并不是一个适合跨越式发展的事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机智——范梅南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梅南是现象学教育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其所提出的“教育机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因此需要的是实践智慧而不是理论化的知识形式。教育机智是一种情境性的智慧行动,它意味着全身心地指向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教育学要求我们对生活体验(孩子们的现实和生活世界)保持现象学的敏感性.体验生活是教育机智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题记 学生是朋友,不是对手;学养是气度,不是架势;书香是生命,不是气味.教书、育人是内家功夫,不是一时的辉煌与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