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一:请的目的是为了不请(赵宇 小学3年级学生的母亲)我认为,父母先要明确给孩子聘请家庭教师的目的,也应该让家庭教师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把家庭教师请到家里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里大有讲究。孩子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除极少数是因为脑子有毛病,其中大多是由于不会学习,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请家庭教师,目的应当是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说教孩子学会独立学习。换句话说,请家庭教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尽快摆脱家庭教师的辅导或指导。家庭教师就像是暂时辅导孩子学习的“拐棍”,他的任务不是永远伴…  相似文献   

2.
李晶 《家教指南》2004,(7):60-61
现在,要请家庭教师的,有功课“拔尖”的孩子的家长,他们认为孩子学有余力,给孩子开点“小灶”,使之更上一层楼。但绝大多数家长是给那些功课不太好、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请家庭教师。究竟应不应该请呢?这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假如孩子学习基础差,老师讲课根本听不懂,跟不上班,像这种情况可以聘请家庭教师;如果孩子的功课不好,是属于学习态度问题,不用功,不刻苦,学习责任心不强,意志品质不行,学习兴趣不高等,像这种情况,最好不要给他聘请家庭教师。这种孩子之所以功课不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家里有家庭教师给他“兜着”,在学…  相似文献   

3.
现在,要请家庭教师的,有功课“拔尖”的孩子的家长,他们认为孩子学有余力,给孩子吃点“小灶”,使之更上一层楼。但绝大多数家长是给那些功课不大好、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请家庭教师。究竟应不应该请呢?这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假如孩子学习基础差,智力发展迟钝,老师讲课根本听不懂,跟不上班,像这种情况可以聘请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4.
我们成年人每日上班如果总是不发工资,工作积极性是会受影响的,说不定你还会辞职不干了。同样道理,孩子上学也需要得到“工资”,才能保持其积极性。什么是孩子上学得到的“工资”呢?有些家长可能认为,我给孩子吃喝穿,给他买玩具和山地车,请他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不是“工资”吗?不是。这些东西在孩子眼里,都是应得应分的,我是你的孩子,你就应该给我这些东西,我不上学你也应该给我。而学习的“工资”必须是直接从学习得来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孩子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因为学习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会有成就感;从学习中得到收获,会…  相似文献   

5.
有些家长怕孩子学习不好,于是就花钱请家庭教师,以为有了家庭教师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可实际结果往往并不像家长想的那么理想。从实际情况来看请家庭教师也有不少问题,不少家长请家庭教师的指导思想不对,有的图省事,把孩子推给家庭教师自己图个清静;有的是让家庭教师把学校讲的课再重讲一遍;甚至还有的家庭教师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往往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养成不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的是吃“夹生饭”,有的是吃“炒冷饭”,甚至还有的整天和家庭教师玩,或与家庭教师闹矛盾。请家庭教师搞得不好容易使孩子形成娇宠心理,使他们幼小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蔡剑秀 《中华家教》2012,(10):16-17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非常看重孩子的课程学习,所以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以帮助孩子全面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因此.社会上的各种介绍家庭教师的机构也应运而生.但它们情况各异。良莠不齐。家长茫然,学生惶恐……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聘请到“好”的、“对”的家庭教师呢?  相似文献   

7.
唐朝韩愈说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这是说,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要选聘优秀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中国古人向来很重视给子女聘请家庭教师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夫叫孟孙,即孟懿子,也称仲孙何忌。他有两个儿子,到六七岁时还不知道读书学习,于是孟孙就给他们请来一位家庭教师。这位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孩子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他越教孩子越不愿学。孟孙就把那位老师给辞退了,又请来第二位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我对她说:“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我们和你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相似文献   

9.
蒋英姿 《湖南教育》2006,(12):39-41
同学帮我联系了一份家教工作。我做了一个星期,没有想像中愉快。 那孩子见面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要他拿出语文课本来复习白天所学的知识,他居然仰躺在沙发上,眼睛盯着天花板说:“你不会拿吗?”我问:“是你学习还是我学习?”他说:“反正我不想学,你不拿最好,我叫我爸不付钱给你。”我心里很窝火,但还是强忍着没有发泄,帮他从书包里找出了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0.
要不要给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赵老师:我的孩子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功课不大好,在班里差不多是中等偏下。据老师说,我们这孩子不算很笨,是不用功。我和他爸爸没少管他,但不怎么管用。我们夫妇都文化水平不高,不能给以具体的帮助。就想花钱给他请个家庭教师。可又听人说...  相似文献   

11.
每次和学生家长交流,出于职业习惯,我总是脱口而出地问:“这次您的孩子考得怎样?”我自认为这样交谈是对孩子最好的关心。可有一次我再提这样的问题时,一位家长却不高兴地对我说“你应该问,你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快乐吗?”这位家长的话给了我不小的震动。  相似文献   

12.
一、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家长的任务提到素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那是学校的事,与做父母的无关。你学校进行你的素质教育,我的家庭教育从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今后我该怎么教育还怎么教育。也有的认为,学校一强调素质就不抓孩子的文化学习了。学校不抓学习,我就请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文化学习辅导。  相似文献   

13.
《教育导刊》2008,(2):F0003
广州市荔湾区玛利亚幼儿园秉承“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给你一棵栋梁”的办园宗旨,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和艺术教育,努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发掘个人潜能。该园在实践“全人教育”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开展了“美感创意”、“动感肢体”、“生活教育”等多类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引领孩子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惰性”成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年级的一些孩子学习参与度不高,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惰性”。这一类现象发生在很多家庭,甚至是家教“到位”的家庭。通过调查分析及个案的研究,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1)自由充分的实践体验活动是促进孩子积极思考,让孩子有东西好说的基础。(2)自由宽容的氛围促进孩子的交流与表达。孩子的不愿意表达是由成人造成的:其一,家长缺少倾听孩子表达的耐心,变相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权利,是孩子失去表达的欲望。其二,对于孩子表达的事件和观点,家长们往往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孩子。一是造成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心存顾虑,我的想法说出去别人怎么看?二是你不听我的,我干嘛要听你的,埋下不会倾听的祸根。(3)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思考。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告之等方式把成人的认知结论强加给孩子,自然而然地剥夺了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导致孩子今后碰到需要思考时,就等待,等待一个告诉他结果的声音。因此,信赖孩子,减少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干预,是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5.
童言无忌     
1.“书店里那么多书,真不知道怎么选,加上里边又热,人又多,一着急,干脆到麦当劳去了。”2.“家长给我们买《哈佛女孩刘亦婷》,然后说‘好好学学人家’。他们老是让我们向人家的孩子学习,他们自己怎么不学学人家的家长呢?”3.“我爸给我买了好多散文书,可我好像更喜欢小说。”4.“生气时看看《机器猫》,一下就乐了。”学习母鸡妈妈:“小明,你吃糖为什么不分给小妹妹吃?你看老母鸡找到小虫,统统给小鸡吃,你该学习母鸡呀!”小明:“好吧。如果我找到小虫,也统统给小妹妹吃好了。”吃饺子小明家养了一条狮子狗叫“狗狗”。有一…  相似文献   

16.
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怎么不知道着急呀?一点自觉性都没有,简直是给父母学习呢!”我总是这样回答:“那是因为你比孩子还着急,他的急你都替他着了,他还何必着急?孩子的学习,你是第一‘承包人’,孩子反而成了第二‘承包人’,他怎么会有自觉性呢?”孩子没有主权,是很难学习好的。所谓“有主权”,指的是确实把学习“承包”给孩子,家长只起帮助、支持和指导的作用,不搞过多干涉和指挥。也就是说,达到什么目标,考出什么成绩,时间如何安排,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都由孩子自己拿主意,因为这是他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都是在这…  相似文献   

17.
我最亲爱的爸爸,我有好多话想对您说:“您的才学很高,但是你望女成凤的思想也很强烈,也许我达不到您的要求,请原谅。”爸爸,我知道您为了我的学习特别苦恼,尤其是我的数学,您更是烦恼,为了让我的分数达到90分以上,您不惜花钱请来了家庭教师,在双休日里给我补课;有时同学找我去玩,您的脸上立刻“多云转阴”,总是说:“学习去,别东跑西颠,不然你怎么去考大学。”国家教育部规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非常高兴。但您仍然买一大堆的习题书给我做,有  相似文献   

18.
一次,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在日本一个工薪家庭里有一个非常厌学的孩子。为了使孩子好好学习,父母想尽办法,也未能奏效。于是,父母请来了一名大学生做家庭教师,一般的家庭教师总是和孩子一起学习,而这位教师却一反常态,总是和孩子一起练棒球。每当孩子练得精疲力竭时,他就说: “那么,明天见。”这样持续了好些天,父母都很吃惊。终于有一天,在练球最高兴时,孩子突然说: “还是回去学习吧。”  相似文献   

19.
镜头一:“宝宝,你快点,我们要迟到了!”年轻的妈妈一边说着,一边喂孩子吃饭,孩子到处跑,嘻嘻笑着不理妈妈的话。镜头二:“你怎么这么笨,上学了连个衣服也不会穿,你要让我给你穿一辈子衣服啊!”干练的妈妈一边埋怨着,一边快速地给孩子穿上衣服,孩子撅起嘴巴,悄悄地看了妈妈一眼。镜头三:“不要捣乱,快回你的房间看书去。你不会做就不要做,尽帮倒忙!”妈妈一边忙活着,一边把孩子推出厨房,不管孩子脸上的表情是委屈还是不满。镜头四:“我每天辛辛苦苦,希望你能成才,学习好,生活好。到头来学习不上进,什么也不会做,看你以后怎么办呀?”  相似文献   

20.
成长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往往望子成龙,急于求成。在家中,家长看到孩子做事慢了,唠叨着打断孩子,立刻包办,孩子没有机会尝试、学习;课堂上,当孩子学到“瓶颈”时,教师没给孩子独立思考、探索的机会,为完成教学任务,将知识硬灌给孩子,孩子成了“容器”。试问,没有了土壤,种子如何发芽?一次,学校安排孩子课间吃橘子。孩子们看到黄橙橙的橘子高兴极了。可这些家中的宝贝,拿到橘子想都不想,又递给我:“老师,帮我剥橘子!”不一会儿,我周围伸出许多小手,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让人忍不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