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2.
师: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第3节,这一节表现了铜马制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首先,请同学们说说哪几个词能说明这一点? 生:“构思奇妙”和“匠心独运”。 师:对!“构思奇妙”好理解,“匠心独运”是何意思呢?如何理解这个词呢? 生:只要弄清楚“匠心”这个词的意思。 师:对,这是正确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有些词语如果理解了关键的字,整个词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那么这个“匠心”的意思是什么呢?大家可以查字典。 (学生查字典) 生:“匠心”的意思是“巧妙的心思或心思巧妙”。 师:“匠心独运”呢? 生:巧妙的心思与众不同。 生…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扣读感悟。理解“惬意” 生:这一自然段(课文第四小节)中的“惬意”,我不太理解。 师:“惬意”是一个值得积累与运用的好词语,大家把它画下来。有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惬意”就是“满意”。  相似文献   

4.
李燕 《湖南教育》2002,(6):28-28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学习课文《长城》中“蜿蜓”和“盘旋”两个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长城远景图,问学生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样的?再叫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这个意思的词。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义,而且体会到了长城修筑之不易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合生活体验感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课文中指开…  相似文献   

5.
张维萍 《成才之路》2014,(28):45-45
前段时间,笔者到一所学校听课。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学生感到非常为难,总是不能准确地说出某个词语的意思。但是,我惊奇地发现,一个学生将课外学习资料上的词语理解抄写在书页上。毫无疑问,这个学生在课前做了准备。但是,也因此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在课堂上,词语意思的理解如此走过场,学生怎么能感悟到语言的温度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词语的“生命”,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的语汇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喇叭花》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1.辨析比较,理解词意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蔓沿着竹竿向上攀,一直攀到屋檐上。”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喇叭花生长的情景。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花蔓是怎样生长的?“攀”是什么意思?(用手抓住物体往上爬)“攀”在这句话里是指什么?(花蔓缠住竹竿向上爬)如果不用“攀”而改用“长”或“爬”行吗?(不行,因为这样花蔓长到…  相似文献   

7.
词语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除教会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外,还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及认识它在课文中的作用。一、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多词语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领会其确切含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讲解词语,而要把词语放到文章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卜文中的“折磨”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描写“小萝卜头…  相似文献   

8.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第八册《古井》一课,讲的是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源泉,而且还陶冶着人们品格的事情。教学此文时,我精心进行思维导向设计,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问题导向,感知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感知课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1.古井起到了哪两个作用?2.乡亲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3.“古井”、“乡亲们”、“两位老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初步从“多好的古井”、“品德高尚的人”、“古井哺育了人”这三个方面,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二、词语导…  相似文献   

10.
我在读讲《列宁与卫兵》一文时,一上来就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来了个“篇末突破”,直扑中心。学生回答之后,我让他们读全文,想想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自觉遵守纪律、不搞特殊的。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边读边划,兴致很高。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吃透课文。而提问也有讲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凡是涉及到课文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如重点词语)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当学生熟悉课文后,如果避开现象性问题而围绕本质性问题提问,即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往往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三味书屋》,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这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抓住这一本质性问题即文章重点提问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个别教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12.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此曲的过程,表达了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何通过对课文中难点的剖析,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难点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是领会这句话的关键,可以设问:①“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本课指什么?(帮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思:钢琴声忽有忽无,一会儿响,一会儿停,说明琴弹得很不熟练。)②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断断续续的钢…  相似文献   

13.
熊伟 《福建教育》2010,(7):77-77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我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会说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呢?”  相似文献   

14.
绘形。有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可通过简笔画,勾勒物体形状,让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如教“帐篷”时,我画了一幅示形图,然后指名来解释词语,学生解释得很好。   绘色。用彩色粉笔简单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景物,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教“苍”字,我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棵青松,然后问苍松的“苍”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出“青色”的意思。   绘景。联系上下文意思设计简笔画,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如教《咏柳》一诗,我设计了一幅简笔画…  相似文献   

15.
“张冠李戴”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重点词之一。教学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1 抓重点字“冠”对整个词作一般理解 :“冠”是帽子。“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 ,比喻把事情搞混了。2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第二步———运用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张冠李戴”的事例。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她为什么“张冠李戴”?为什么会“囫囵吞枣”?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 ,用这两个词说一…  相似文献   

16.
片段一 师:(指读“通晓”)你根据哪个字能快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我知道“晓”的意思是知道、明白。 师:“通”这个字作何解释呢?请查字典理解。  相似文献   

17.
侯桂英 《湖南教育》2002,(10):50-50
教师在教学时,可先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中心意思,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接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以便他们体会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詹天佑》一文的首句便是中心句,即“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教学此文时,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找出这个中心句,然后紧扣中心句提出问题: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的?这样,从整体入手,通过提问,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的部分内容。接着,就是对部分的条分缕析,理解各部分的层次。最后,又…  相似文献   

18.
郝宝艳 《成才之路》2009,(10):50-51
一、探究文本的语言形象,重在感知理解 很多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作家创造的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文学艺术世界,其最表层的是字、词、句、段、篇。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不同风格的语言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理解文本隐于字面之后的深刻含义的基础。比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有一组学生在带领大家学习第6小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一下大渡河的水?”有的学生说“波涛汹涌”,有的学生说“波澜壮阔”,我立刻感到用“波澜壮阔”这个词语来形容大渡河水不恰当,便及时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此课书,用‘波澜壮阔’这个词来形容大渡河水恰当吗,为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是查字典,又是展开讨论,积极探究,而后学生认识到,  相似文献   

19.
王华 《湖南教育》2005,(6):14-14
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来达到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目的。如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中有两个比喻句不好理解,教师就引导学生一步步看图。首先看图上的花怎样,学生一看就知道花长得美丽、可爱。教师点拨道:小朋友和花都美丽、可爱,所以把小朋友比作花朵,这叫‘打比方’。”通过插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难懂的比喻句。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解“一群”这个词时,教师根据意思画了五只白色大雁聚集在一起,学生很快得出“一群”是“好几只”…  相似文献   

20.
(教例)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率组成的词语;能区别近义词“很多”和“大多”。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毛主席及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3.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了解每句话之间是有联系的,知道几句话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教学重点、难点:联系课文理解“俭朴”的意思;在语境中区别“大多”和“很多”的意思;理解第4段中毛主席的话。教学时间:3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补丁则、朋友,你们见过补丁的衣服吗?什么是补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