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彬  刘艳华 《考试周刊》2012,(41):193-194
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以往和平外交思想,并在深刻洞察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描述的未来发展之路;是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的国内形势基础上向世界做出的庄严宣告。分析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层地认识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有很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正是凭借文化软实力,在东亚支撑起一个区域性国际体系。软实力是一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具有的吸引力,也是一种影响他国外交思维,诱使他国合作,以及提出国际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本文还提出了"虚实力"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外交的意义,认为这是正崛起为世界性大国的中国的一种可以采取的外交风格。中国外交思维的其他传统,如"王道""合纵连横"以及"朝贡体系"等也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历史的产物.它需要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国外交也不例外.从中国自身来说,其原因包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和提升"软实力"的需求;外交主导原则转变和深化的结果;中国政府学习能力增强的结果;全球治理和对安全稳定和平的周边发展环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文化战略很早就被运用到了外交领域,但文化外交的提法是近几年才出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而外交的胜利往往取决于国家的实力,这种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文化被看作是综合国力中的一种"软实力",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中法文化外交的历史和现实实例,浅析中法文化外交中的共同特征,证实这些特征促进了中法文化外交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复杂变化,在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的同时,东部和南部的海疆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军事安全形势显得尤为严峻。如何应对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本文认为在加强硬实力的同时,应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出发,进一步加强在周边安全战略中软实力战略实施,当前特别要重视增强中国周边外交中的议程设置能力,提高中国对外政策中"外交精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追求和平是贯穿新中国外交的一条红线,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国际背景和综合国力的变化,中国和平外交经历了从"争取和平"到"维护和平"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中国要继续在维护世界和平上有所作为,必须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坚持扩大统一战线,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的公共外交功能和影响日益凸显。对于和平崛起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决策性地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开展公共外交已经不仅成为维护、拓展我国现实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当代中国塑造国际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和提升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促使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外交必须在与大国消弭分歧,与邻国实现安邻、睦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外事工作,即高校的国际化工作必须首先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其无疑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软实力"战略中的"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高铁"走出去"为先导,中国制造业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与高速铁路相关的行业研究型大学之一,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产业"走出去"和我国教育外事战略,为促进和丰富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以及中国外交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外交的新路径:“人文外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世界,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自身的软实力,积极探索"人文外交"的新路径.本文从分析"人文外交"的现实背景出发,考察了它的具体内涵、基本特征与主要创新,并且通过分析中国"人文外交"的实际开展探讨了其相关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86年越南实行革新开放调整了对内对外的政策,结束了"一边倒"的外交路线,逐步过渡为"多元化"的外交方针。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越南在认识到文化外交的正面效应后,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外交的指示》《到2020 年越南文化外交战略》从制度上给了文化外交顺利实施的保障。文化外交推介了越南的国际形象,提升了国际地位,增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为越南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兰池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1):32-37,87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和平外交思想,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同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准备阶段,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日臻完善。其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和平促建设,以建设求和平","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都是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科学内涵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代第一位派驻西方国家的钦差大臣,郭嵩焘出使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著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都侧重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外交原则和中西文化观,鲜少有从其民族责任感出发分析其外交活动的。据此,文章以郭嵩焘出使前后的三件代表性事件——滇案、觐见英国女皇和夫人外交为例,展开具体探讨。在处理这些涉外事件中郭嵩焘展现了知"礼"的民族气度、识大体的民族气节和创新的民族意识,为中国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和平发展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在新世纪初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它既是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主要的战略途径包括:加快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强睦邻友好,促进区域合作;建立中轰战略合作关系;坚持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加强软实力建设;等等。D820  相似文献   

14.
后"9·11"时代,美国积极发展新形式教育外交,以软实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将教育作为软实力的资源生产者和重要平台,发挥美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在全球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美国既注重培养美国公民的全球素养,又注重塑造他国精英的美国精神,在双重维度下构筑并实施教育外交政策体系。借鉴美国的教育外交战略,中国需将教育外交纳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从教育自觉走向教育自信,发挥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培养中国国民的全球素养,并塑造外国精英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为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题的时代,报告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中国外交的新观念、新思路、新亮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侧重推行“一边倒”外交的同时,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和平外交。到50年代上半期,随着形势的变化,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全面推行和平外交。本文拟简要评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提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党外交演进的历史逻辑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经历了正常化、成熟和深化3个时期;从政党外交的创新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无论在指导思想、外交原则、外交格局方面,还是在外交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的启示是:政党外交对实现国家外交战略目标、提升政党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是政党外交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据;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政党外交的根本出发点。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始终服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和需要,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倡导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将和谐外交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拓展到国际领域,把传统的和平共处与世界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的和平外交政策,走上了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和平共处对外政策发展的新阶段;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的演变,应答了中国外交面临的新问题;和平发展为和平共处增添了新特色。当今世界矛盾错综复杂,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沿着认知语言学基于用法的(usage-based)研究途径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的要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团队,要抓住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搞好科研创新这条轨道,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Lakoff的"道德政治"为理论框架,对中国的软实力外交作一探讨,文章提出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外交,必须构建中国自己的"道德政治",争取话语权,提高交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