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9期发表了刘军民的《新闻中的想象》一文。文章要求新闻采写者“敢于理直气壮地,‘离经叛道’”,“以这些已非原汁原味的材料为基础进行再造想象”,并且认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用想象加以复原和修饰……在消息、评论、通讯和报告文学等各种新闻文体中,的确可以甚至需要一些适当的想象成分,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特定的环境和景物,在保证真实而不至于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以一种新的形象,予以艺术的展现……”一言以概之,作者就是要求新闻采写者对新闻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以保证新闻的生动性和…  相似文献   

2.
新闻中是不能有创造性想象的,即不能有虚构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中就不能有想象的成分。我赞成新闻中可以允许想象存在的提法,但这种想象是再造性想象,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努力反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运用的,它不是虚构,不是创造,不是客里空。  相似文献   

3.
新闻中是不能有创造性想象的,即不能有虚构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中就不能有想象的成分。我赞成新闻中可以允许想象存在的提法,但这种想象是再造性想象,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努力反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运用的,它不是虚构,不是创造,不是客里空。  相似文献   

4.
想象·联想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或再现原形象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意图,以已积累的感性形象为基础,经过思维,创造出独特产品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的基本趋向是表象的改造。如作家融合许多同类人物身上的代表性特点,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设计师结合许多同类机器的构造,设计出新机器的图样等。再造想象是创造符合于以描写的形象为基础的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只是相对的,二者的界线并不是不可跨越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有没有创造性,而在于创造性程度大小上的不同。新闻中发生过的各种程度不同的失实现象,许多都与“再造性想象”有关。可见,靠“再造性想象”写新闻是危险的,难免造出假来。  相似文献   

6.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只是相对的,二者的界线并不是不可跨越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有没有创造性,而在于创造性程度大小上的不同。新闻中发生过的各种程度不同的失实现象,许多都与“再造性想象”有关。可见,靠“再造性想象”写新闻是危险的,难免造出假来。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开展新闻与想象的讨论,其目的只能有一个,郡就是通过讨论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我分析,在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上,分歧主要集中在一点,那就是:狭义的新闻作品(主要指消息、通讯)就其内容而言是否有物化了的记者的再造想象。应该说是有的。如果没有再造想象,那就不能突破个人实践经验的局限,去认识自己虽不了解,但别人已实践过的事物,采写新闻就根本无法进行。要想形成准确的再造想象,记者必须深入生活,亲自实践,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经验。这是避免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开展新闻与想象的讨论,其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讨论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我分析,在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上,分歧主要集中在一点。那就是:狭义的新闻作品(主要指消息、通讯)就其内容而言是否有物化了的记者的再造想象。应该说是有的。如果没有再造想象,那就不能突破个人实践经验的局限,去认识自己虽不了解,但别人已实践过的事物,采写新闻就根本无法进行。要想形成准确的再造想象,记者必须深入生活,亲自实践,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经验。这是避免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杨永琴 《大观周刊》2011,(48):175-175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玉 《大观周刊》2012,(13):185-185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再造想象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想象只能作为思维方式用来思考问题,认识事物,而不能出现在新闻作品里。强调以事实为基础,不能虚构的态度,我是很赞赏的。但对那些找不到证据的,“那就不妨有若干想象成分”之说,则有异议。既然找不到证据,还要去想象,可以想见,那就只能是推理,臆断,这与虚构还有什么区别!事物是具体的、实在的,大凡事物,总是有其显现。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到以事实为根据的好。哪怕是很小一点,也不该掺假,不可“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汤。”而这种根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找到的。即使有些特殊现象,确难找到直接的证据,那  相似文献   

12.
想象只能作为思维方式用来思考问题,认识事物,而不能出现在新闻作品里。强调以事实为基础,不能虚构的态度,我是很赞赏的。但对那些找不到证据的,“那就不妨有若干想象成分”之说,则有异议。既然找不到证据,还要去想象,可以想见,那就只能是推理、臆断,这与虚构还有什么区别?事物是具体的、实在的,大凡事物,总是有其显  相似文献   

13.
蒋荣昌 《新闻界》2005,(2):123-123,115
“新闻”作为大众传媒机构的主要产品,一直就是某种“报道”。而“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真、假得以区分或者说新闻之为新闻的当然根据。而这种客观性、真实性又一直被视为是与“文学性”(总是与“虚构”和“想象”有内在关联)相反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报纸上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作品,不论是记者写的,还是文学家写的,都必须绝对地遵守完全真实的原则,不容许有一点儿虚构,不能搞任何“合理想象”。目前失实的报告文学在报纸上时有出现,读者很有意见,以至怀疑报纸的宣传的可靠性。这就影响了应有的宣传效果,损害了党报的声誉,削弱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于这种背离真实性原则的不正之风,应该下决心刹往,不可等闲视之。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属于新闻的范畴。新闻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真实。因此,这种报告文学与新闻的其他形式,如消息、通讯和特写等一样,必须以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为描写对象。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的其他形式之点,主要的只是更着重于运用艺术加工的手段,即运用文学语言和形象思维等,去表现所要报道的人物和事件,而不是可以虚构,可以“合理想象”的。但是,有的同志认为,既然报告文学要进行艺术加工,而虚构正是艺术加工的手段,那末报告文学也是可以虚构的。这是对艺术加工的一种误解。虚构只是艺术加工的手段之一,进行艺术加工并不是一定非要虚构不可。报告文学的作者完全可以不用虚构,而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笔法等,描写情景,刻画人物,充分地施展其艺术加工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叙事学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之国 《青年记者》2005,(10):31-33
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本也将沿袭这三个层次,以新闻事实为基点,对新闻叙事学的建构做一番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传媒生活》总32期发表徐黄的文章《论新闻写作中想象的渗透》。文章说,想象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想象对于人类,是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基本动因,这是物质创造的前提。因此,什么样的精神创造活动都不可能脱开想象这个传动机而直接达到物质创造活动。新闻亦莫能外。文章指出,想象在新闻写作中的功能之一是  相似文献   

17.
何生华 《新闻窗》2008,(5):118-119
当记者久了,都有一种寂寞而空乏的感觉,不学会正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仅搞不好工作,还可能惹出一系列麻烦。要想一次就把文章做到极至或做成精品,是自欺欺人或根本不可能的。新闻工作不同于搞文艺创作,可以虚构或想象,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想象。  相似文献   

18.
王东玉 《记者摇篮》2012,(12):72-73
同文艺作品需要艺术想象力一样,作为创造思维的想象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专题片是表现客观现实中所发生的事实的,不允许进行虚构和艺术创造,需要的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按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创作,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想象呢?这是因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过程必须用创造思维,而任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不属于文学的范畴,这是定律。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采用虚构、想象、夸张等方式去写作。新闻的核心是“用事实说话”,新闻的价值在于原汁原味地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想象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形式问题。对新闻与想象来说,新闻是否允许想象的介入是一回事,而新闻能否排斥得了想象对它的作用又是一回事。两者不能混淆。我对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的看法是: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写作过程排斥想象,因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形象。新形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