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历经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陆,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本文主要论述了东汉初期,东汉政府为了维护边境安定对北匈奴所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而《汉书·匈奴列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中也有相同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两段文字相同,可知《汉书》因袭《史记》记载,但是两段文字在“田官”处标点不同。  相似文献   

3.
《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而《汉书·匈奴列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中也有相同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两段文字相同,可知《汉书》因袭《史记》记载,但是两段文字在"田官:处标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苏武》节选自班固的《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它是《汉书》中最著名的一篇传记。文革前曾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它记载了苏武自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归汉,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前后经过,突出地表现了苏武在羁留期间经受住了匈奴贵族的威胁迫害与高官厚禄的利诱,始终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5.
《匈奴的谶歌》是张承志生态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中,作者探求了祁连山一带生态恶化的原因,发出了生态预警的呐喊。此外,《匈奴的谶歌》奔涌着激昂澎湃的情感,并给我们以深刻的生态启悟。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 10 9页 :“西汉初年 ,(月氏 )被匈奴逼迫 ,向西迁移。汉武帝了解到月氏人西迁之事 ,又得知匈奴单于曾残酷地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饮酒器 ,大月氏深恨匈奴。汉武帝决定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敌 ,乘势争取西域各国。”教学中我始终有一个疑问 :既然月氏和匈奴有如此深仇大恨 ,而张骞为什么却无法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使命呢 ?课本仅以时过境迁为解释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为此我查阅《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发现月氏与匈奴的关系远较书中所写的更为复杂。首先 ,月氏和匈奴共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匈奴和月氏的战事发生在楚汉战…  相似文献   

7.
匈奴人语言所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古汉语中古拟音做为语音基础,主要以《蒙古秘史》为参照,对部分匈奴语单词、词组、短语和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秘史》语言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现象方面与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匈奴语十分近似。所以,匈奴语属蒙古语族的可能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8.
1982年秋季全国开始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修订本,在第一册《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的课文中,扼要地提到:“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匈奴骑兵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才解了围。”又叙及“汉高祖为缓和同匈奴的关系,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家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量丝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古汉语中古拟音做为语音基础,主要以《蒙古秘史》做为参照,对部分匈奴语单词、词组和短语进行了复原考释。通过综合、动态分析,作者认为,匈奴人操的是蒙古语族语言。  相似文献   

10.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乘.据《史记》记载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自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起至匈奴西迁(公元九十一年,永元三年)止,匈奴奴隶制政权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续了整整三百年,此后离散的匈奴又在我国历史上活跃了近二百年。至南北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曾被梁启超列为《史记》十大文学名篇之一。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戎马一生,为西汉王朝立下了辉煌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唐修《晋书》的特点与其所载"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的内容以及西匈奴的问题等三方面,对宋博年《西域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研究》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三部论著中所提"房玄龄《晋书》中所载‘秀支替疾风,仆谷秃勾当’为匈奴民歌,"的观点进行系统地分析,认为《晋书》所载"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并非西匈奴民歌。  相似文献   

13.
《苏武》节选自《汉书》的《李广苏建传》。这篇传记记述了李广、李陵(李广之孙)、苏建、苏武(苏建之子)四人的事迹。“苏武传”附在“苏建传”的后面,它是《汉书》人物传记中著名的一篇。课文节选了《苏武传》的主要部分。内容说明这篇课文以苏武出使匈奴的时间和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依次记叙苏武从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到持节归汉的全过程,线索十分清晰,结构非常严谨,不屈节不辱命的中心极为明确。全文共九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其内容要  相似文献   

14.
论匈奴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所谓"赋税",应体现制度化经济关系"。赋税诸国"的征收内容,除畜产、农产外,亦包括矿产、手工业制品和其他物产。匈奴向"乌桓民"征收"皮布税"的情形,可以在讨论匈奴于西域"赋税诸国"时参考。匈奴以此取得经济利益,有地域的限定。可能主要是"匈奴西边日逐王"以及东蒲类王、南犁汙王、呼衍王、伊蠡王等匈奴诸王所统领部族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匈奴示弱     
“匈奴示弱”事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这则故事讲的是西汉时刘敬劝谏刘邦放弃攻打匈奴而刘邦因不听劝阻导致战争失败的事。汉高祖七年(前200)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刘邦未听刘敬的劝阻,领兵不慎进入匈奴包围圈,在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最后用陈平计才得以脱身。刘敬在匈奴虽然只见到弱兵和瘦马,却没有被表象蒙蔽,而是识破了匈奴隐匿实力的诡计,断定匈奴是想出奇制胜。刘邦在失败之后敢于认错,也可算是英主。  相似文献   

16.
汉学家庄延龄在19世纪英文汉学期刊《中国评论》上发表了多篇中国历史典籍翻译,《汉书·匈奴传》是其中之一。庄延龄翻译中国历史典籍是出于个人兴趣和从事相关研究的需要,主要采用忠实直译的翻译策略,也考虑了英汉史书的叙事差异,还运用了大量的注释,方便读者理解接受。但庄延龄的《汉书·匈奴传》英译还存有失误或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匈奴史是一门所谓“世界性”的学问,即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有人在研究它。(一)欧洲学者首次记载匈奴人在西方活动的一本书—阿密阿那斯的《历史》在西方,最早提到匈奴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Ammainus Marcellinus,330—390)。他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匈奴人于公元350—374年之间在东欧顿河以东击灭阿兰聊人的经过,同时也叙述了匈奴人经常骑在马上,在马上吃饭饮水,在马上做买卖,甚至在马上睡觉(即俯伏在马背上、用双手搂住马  相似文献   

18.
匈奴人在中国最早建立了游牧政权,并统一北方草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匈奴历史的研究长期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由于史料相对缺乏,近年来匈奴史研究的开拓性较为有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春梅研究员撰写的《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一书,在悉心研读史料的基础上,认为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并与诸侯国接触的时间应该在战国时期,匈奴的贵人会议是单于的附属机构而不是原始民主制下的决策机构,匈奴的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构成“四角”,“四角”下各有六个万骑长,构成了匈奴的“二十四长”等。作者以匈奴政权及其相关制度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推进了匈奴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妻后母、报寡嫂是游牧民族普遍盛行的婚俗古代欧亚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都盛行一种妻后母报寡嫂的风俗.司马迁说,在匈奴人那里,普遍流行"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传》)的风俗.从汉族出嫁匈奴的姑娘也得照此风俗行事.《汉书·匈奴传》说汉元帝时,王昭君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又嫁给其前妻子复株絫若鞮单于为妻.和匈奴同时的乌孙人同  相似文献   

20.
匈奴是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内蒙古草原及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这个民族一开始出现,就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随后又建立了国家,有自己的国君,并控制了大片地城。但这个民族的形成过程,载籍缺如,因此有关族源问题,为历来治匈奴史的学者所注意。林干先生在《匈奴史论文选集》中,把匈奴族源的各家之说做了简要的概括,结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