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中国产10种凤尾蕨属植物和2种蕨属和栗蕨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结果。  在凤尾蕨   属中,8种是多倍体或具有多倍体细胞型,4种是无性孢子繁殖的后代,6种实际上是种复合体或种复合   体成员,单纯有性生殖的二倍体只有2种。凤尾蕨至少具有9条孢子发生路线,在其同一个体上除了产   生二倍孢子外,还可能产生少量加倍或多倍孢子;广义的蜈蚣草实际上是个种复合体,其祖先的二倍体   细胞型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说明这里可能是该复合体的起源中心;岩凤尾蕨具有不寻常的染色  体数目n=55,这说明在本属和本科中可能存在着非整倍体进化。  相似文献   

2.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结合显微荧光技术对越南篦齿苏铁Cycas elongata 小孢子发生和花粉个体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小孢子叶球5月中下旬开始萌动,小孢子囊着生在小孢子叶远轴面,且3-5小孢子囊以辐射状排列方式聚生成聚合囊。小孢子囊壁由6-7层细胞组成,包括表皮、中层及绒毡层。绒毡层来源于成熟造孢组织的外围细胞,其退化形式为分泌型。6月中旬,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I,至6月下旬形成四分体。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的方式与其他苏铁类植物不同,具有连续型与同时型两种类型。7月中旬,小孢子经过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3细胞的成熟花粉粒。7月下旬进入散粉状态。在花粉发育过程中,母细胞内淀粉粒的积累及其壁上胼胝质的沉积均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阐述桦木科 6属 36种植物叶表皮和花粉的形态及系统学价值 ;首次揭示中国特有属———虎榛子属胚胎发育的全过程 ;化石植物有重要发现 ,发现了美国怀俄明古新世一个化石新属———Cranea和Palaeocarpinus属的两个化石新种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桦木科榛亚科最早的化石纪录 ;利用形态学资料、rbcL基因序列、ITS序列分别对桦木科及外类群进行分支分析 ,并根据化石植物提供的证据 ,将三者结合分析 ,重建了桦木科的系统发育 ,建立了桦木科的新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4.
 楔叶金腰为金腰属一新变种,同时报道安徽新记录种肾萼金腰,并对安徽金腰属植物进行了补充记述。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6.
本文修订了中国产粗叶木属植物,共记录31种、4亚种和10变种。其中,报道了一个新种、1个新亚种、2个新变种、8个新组合和9个分布新记录,新归并学名12个,并且对中国粗叶木属植物文献记载中的一些错误和混淆作了澄清。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描述了乌头属和翠雀属各一新种和一新亚种,唐松草属一新种,侧金盏花属一新亚种,以及毛茛属五新种,首次报道了圆叶唐松草在中国西藏南部的分布,在对叶、雄蕊和心皮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认为,这种植物与特产云南的糙叶唐松草有一定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依兰煤矿早第三系始新统达连河组的上、下两个层位所产的植物化石的区系组成及植物群特征:一个系产于煤层下部的砂页岩中的植物群A,另一个是产于煤层上部油页岩中的植物群B。植物组合共计35科49属52种,其中有蕨类植物2种,裸子植物10种,被子植物40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对其进行区系成分和叶相分析表明,A段植物群的古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生林;B段植物群的古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通过与邻近地区的国内外相应植物群比较及植物群的属种地史分布分析,确定A段植物群的时代为早始新世,B段植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晚始新世。两个层位间植物群区系成分的变化,表明始新世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较明显的气温下降过程,即古气候发生了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近缘广布种泡沙参为对照,对濒危物种裂叶沙参进行了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裂叶沙参的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细胞含两核。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四分体为线形排列,胚囊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中两极核在受精之前融合为一个大的次生核。当胚囊发育至单核胚囊时,珠被的最内层细胞发育为珠被绒毡层。濒危植物裂叶沙参在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中,未见有败育及其它异常现象;与对照种泡沙参相比,也未见有差异,这说明裂叶沙参的致濒原因不在于有性生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桫椤科植物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载了我国14种和2变种桫椤科植物及其分布。根据叶柄基部的鳞片,叶轴背面 两侧的气囊体,叶轴的颜色,囊群盖以及孢子数目等性状,把它们安排在2属2亚属中,并讨论了各类群之间可能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采自中国东北晚三叠世羊草沟组的一种裸子植物雄球花——纤细堆囊穗。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发现这种雄球花小孢子叶末端的裂片在形态上差异很大,这是原来没有发现的十分重要的特征。这些保存精美的化石对于纤细堆囊穗特征的阐明和修订以及物种复原很有帮助。将中国的标本与西伯利亚堆囊穗、小堆囊穗、乌尔马堆囊穗和被定为长叶拜拉的雄球花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与纤细堆囊穗在特征上一致,故将它们处理为纤细堆囊穗的异名。修订后的纤细堆囊穗包括上面所提到的所有种。同时,也讨论了堆囊穗属可能的演化意义。它可能是银杏属的远祖,经过小孢子囊数目的减少和小孢子叶长度的缩短而演化到现在的银杏,而产自辽西早白垩世的辽宁银杏可能代表了堆囊穗和现代银杏在形态演化上的一个中间步骤。  相似文献   

12.
自1990年报道了产自我国延边大拉子组的几种原始被子植物叶部印痕化石后,  最近又发现若 干种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化石,本文报道的化石植物是Archimagnolia rostrato-stylosa gen.et sp.Nov.’Eucommioites orientalis sp.Nov. 分别与现生相关植物的生殖器官作了比较研究,并认为与木兰类和 杜仲类植物有亲缘。大拉子组为一套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黑色油页岩互层所组成。 同层除保 存了较多的植物化石外,还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昆虫和鱼类等。 该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的Aptian-Albian。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有关古生代种子分类问题的沿革,并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整体 化石裸子植物和离体种子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在古生代种子分类方面的问题。     为使古生代种子的分类同当代古植物学研究协调,把对离体种子的研究同整体化石裸子植物结合 起来,作者建议以Seward的分类系统为基础,设立五个科:瓶籽科Lagenostomaceae肥籽科 Pachytestaceae、靓籽科Callospermariaceae隐羊齿籽科Cryptospermaceae和心籽科Cardiocarpaceae, 并把三棱籽目Trigonocarpales改名为肥籽目Pachytestales。上述五个科既可看作三个古生代种子目: 瓶籽目Lagenostomales、肥籽目和心籽目Cardiocarpales下设的一级分类单位,也可分别当作古生代整 体化石裸子植物:皱羊齿目Lygonopteridales、髓木目Medullosales、靓羊齿目Callistophytales、大羽羊 齿目Gigantopteridales和科达目Cordaitales的雌性生殖器官。由于这个分类系统同整体化石植物的分类一致,因此,有助于对离体种子的系统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叶下珠属植物进行了整理,记载了6个亚属,7个组,33个种和4个变种,    其中有1个新亚属,5个新种,1个新名称,9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植物9属61种6变种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科植物的孢子可分为3种类型:(1)孢子球形,三裂缝;周壁较厚,疏松地包在孢子之外;外壁光滑,表面纹饰由周壁形成,呈网状、嵴状、刺状或皱状。除金粉蕨属Onychium和珠蕨属Cryptogramma外,该科其他属的植物都具此类型孢子。(2)孢子钝三角形,三裂缝;周壁较薄,由周壁和外壁共同形成表面轮廓,表面具疣状或颗粒状纹饰。具此类型孢子的只有珠蕨属。(3)孢子钝三角形,三裂缝,沿裂缝两侧各有一脊状隆起或瘤状纹饰;周壁薄,由外壁形成表面纹饰的基本轮廓;具赤道环、近极脊和远极脊。具此类型孢子的只有金粉蕨属。另外,从孢粉学的角度对该科的分类和系统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系统地记述了四川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植物化石,共计9属13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 和三个新种。它们分属于苔藓植物(?)和早期维管植物的四大类(Rhyoiophytina、Zosterophyllo-phytina, Trimerophytina和Lycophytina)。根据植物组合的面貌,还讨论了平驿铺组的地质时代相当于欧洲的西根期(Siegenian),并可能包括部分吉丁期(Gedinnian)和最早的埃姆斯期(Emsian)。  相似文献   

17.
中国菊科菜蓟族植物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国产菜蓟族两个属研究的一个小结。一个是蓟属(Cirsium Mill. Ecmend.Scop.),将全部国产蓟属49种植物分隶排列在8个组中,其中3个组为新成立的组,1个组为新的组合。记载了9个新种,1个新组合种,4个种为中国分布新记录。将过去学者们发表的组、种 及变种等各级上的65个名称处理为新异名,检查出错误鉴定8处,对变异较大的种给予了说明和讨论。另一个是刺膜菊属(Alfredia Cass.),记载了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18.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个属的茎的初生构造、雄性球果穗及胚珠,认为在这3个属中Mesoxylon最原始,Pennsylvanioxylon较进化,Shanxioxylon的茎的初生构造虽具一定的原始性(如具中始式叶迹),但其生殖器官却相当进化。因此,本文提出Shanxioxylon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科达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植物类群,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Pennsylvanioxylon则是一种较为特化的植物,其结局是走向绝灭。结合地层中科达科化石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最早出现的科达植物应是Mesoxylon,它可能是由某种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再由其演化至Shanxioxylon和Pennsylvanioxylon。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各自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演化。其中,欧美植物区科达科的演化路线可能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M.multirame,Mitrospermum bulbosum)→Mesoxylon的较进化的类型(如M.thompsonii)→Pennsylvani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P.iowense)→Pennsylvanioxylon的较进化类型(如P.nauertianum,P.birame)→绝灭。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可能的演化路线则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Pennsylvanioxylon→绝灭,或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绝灭或演化为某种新的植物,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  相似文献   

19.
对实蕨属Bolbitis的17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根据孢子周壁特征,中国产实蕨属的孢子明显可分为3种类型:A型孢子具网状周壁,B型孢子具鸡冠状-波状周壁,C型孢子具平滑的波状周壁。孢子周壁特征、叶脉式样和叶片顶部的形态是实蕨属中最有价值的分类学性状。根据标本检查,结合野外调查和孢子形态观察,对中国产实蕨属的分类进行了修订,确定中国有实蕨属植物20种和3杂交种,其中包括2个新组合B. fengiana (Ching) S. Y. Dong和B. medogensis (Ching & S. K. Wu) S. Y. Dong,以及2个中国新分布B. costata Ching ex C. Chr.和B. hookeriana K. Iwats.。将B. latipinna Ching、B. media Ching & Chu H. Wang、B. yunnanensis Ching、Egenolfia crassifolia Ching、E. crenata Ching & P. S. Chiu、E. fengiana Ching、E. medogensis Ching & S. K. Wu和E. ×yunnanensis Ching & P. S. Chiu等8个名称处理为新异名。文中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每个种的生境和分布资料、大多数种的特征集要和孢子扫描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20.
此文是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研究的第一部分。首次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海金沙科Lygodiaceae 海金沙属Lygodium 10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透射电镜对孢壁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此 外,还对采自国外的另外10种海金沙属植物的孢子进行了比较观察。海金沙属孢子为三裂缝,少数为单 裂缝,其表面纹饰可分为4种类型:①瘤状纹饰,海金沙属多数种类的孢子具此类型;②表面平滑,L. palmatum、L. subareolatum、L.yunnanense、L. volubile 等属此类型;③疣状纹饰,L. dimorphum、L.digita- tum、L. kingii等属此类型;④网穴状纹饰,L. scandens,L.reticulatum等属此类型。网状纹饰类型的孢子表面轮廓是由外壁形成,其余类型的孢子表面轮廓由周壁形成。此文还对海金沙属的孢子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