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玲 《陕西教育》2009,(4):17-17
责任感教育是集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责任感教育在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本文从比较中西方"责任"教育发展以期获得对当今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一些启发和思索.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传统与观念的冲突,中西方文明风格的迥异,尤其是中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不同认知模式,都可以从中西方对“人”与“自然”认识差异的源头中,找到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素描本身又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论述中西方素描造型观念的各自形成、变化之路。并从素描观念出发,去了解中西艺术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碰撞到一起后,相互交融.互取昕长,从而演变出当今多种多样的造型观念。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传统中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梳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可以让我们在汲取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长处的同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的"龙"各自拥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崇龙、爱龙、用龙;西方人则畏龙、屠龙、避龙。中西方"龙"的不同文化内涵、对保护的不同态度还折身出两者在生态观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朋友"是中西方共有的"泛人类"经验与文化,但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却具有很大差别。中西方"朋友"观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系亲疏;二是时间长短;三是相处之道。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朋友"观和交往习惯。其次,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形成不同"朋友"观的外部原因。再次,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经历与民族性格是形成不同"朋友"行为的基本原因。最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他们对"朋友"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人类早期文化都带有宗教的性质.从宇宙观上说,东西方不同的观念都体现了人、神、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相比较而言,东方人更注重神化的自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神化的人,这从人类早期的绘画遗存就可以看得出来.随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东西方人的宇宙观和性格逐渐有了明显差异,东西方的宗教及宗教美术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些差异.相对而言,东方宗教与中国画给人的印象明显地比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要柔和、含蓄而深沉,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则显得强烈而明朗.这实际上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东方民族在言行方面和思维方式方面确实比西方民族要温和、含蓄、内在一些,而西方民族则相对冲动、直白和外在一些.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绘画两种造型艺术在历史上长期表现为互相分据,本文论述线条造型在中西方绘画中的作用,中西方线条造型元素的交融等,希望探索中西绘画造型方式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源远流长,是西方法律思想的根基。许多学者已从人物、流派和时间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本文从"自然"观念的独特视角重新梳理了自然法的演变轨迹,认为自然法思想与自然观念息息相关,不同的自然观念决定了不同的自然法思想。一部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演进史,就是一部"自然"观念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10.
隐私是个人心理环境的分支,不同的国家时隐私观的态度不同.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因隐私观而引发的冲突事例屡见不鲜,甚至影响了人们之间的顺利交往.本文探讨了中西方隐私观的具体差异,以便于不同国家的人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对隐私观的态度,促进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其教育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看重家庭和集体利益,西方人则追求个人利益和尊严;中国重权威,西方重平等;中国重持久稳定,西方重变革创新。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我们结合两本家教书观念的对比,以期理性看待中西教育差异,权衡利弊,从而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2.
中西人权观存在巨大差异,其阶级性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侧重点不同。西方人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而中国坚持"主权高于人权"。中西方人权观念差异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历史、社会和阶级的原因,还有客观现实原因。中西方人权观念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近现代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中西方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且影响到中西方关系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地理和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汉英语言的表达方式.本文试图对中西方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差异在汉英习语上的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思维和语言的内在关系,因为作为汉英语言和中西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语,既是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典型例证,又是这种差异的强大的凝固和模塑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从喜剧艺术的起源出发,归纳了中西戏剧中喜剧艺术在审美上的异同,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审美风格和观念背后的中西历史文化的不同。了解中西方各自对戏剧中的喜剧审美,能促进我们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更好的了解喜剧艺术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范德尚 《红领巾》2004,(3):33-37
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视角去解读西方人权观的基本要素,可以解释西方近代人权观念为什么是以抽象意义的人为基础,为什么将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设定为自然权利,为什么坚持个人中心主义和国家工具主义观念的问题.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萌芽、自由观念的孕育、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认为西方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对人的自身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西方有关人的各种价值理念等长期历史积淀和传承的过程.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时期提出的各种人权主张及其作出的相关制度设计是西方文化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人权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东方和西方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种族、宗教等自然、人文和历史的原因导致其在文化方面的显著差异.委婉语作为中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差异性在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从委婉语避免忌讳和粗俗,表示礼貌和尊敬的语言功能,探讨了中西方委婉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文化中的狂欢精神有着共同的历史起源,那就是原始文化中的巫术思想.只是在随后的文明进程中,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侧重点的不同而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狂欢文化也随之有了不同的表现形态.中国的狂欢文化在官方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以礼乐教化的方式出现,西方则以充沛的民间活力张扬外显的非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西方在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手法,是因其在世界观与艺术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历史上由于中西方美术家在对自然的态度的不同观念,在对美术作品形式的主题与题材等内容方面所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对表达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