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斌 《新闻世界》2013,(10):291-292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对“东日本大震灾”震后一个月内的报道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报道内容及特征、报道折射出的中日关系及如何引导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考察,综合分析该报报道此事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段卉 《新闻三昧》2008,(7):24-25
我国此次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获得了多方关注和好评。多家经济类报纸也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及时报道。随着地震救援工作的深入和震后重建工作的展开,震区的房屋贷款问题、保险赔付问题、灾后重建问题等经济问题成为地震报道的重要部分。这次报道和常规经济报道的一个主要区别或显性因素是情感和道德因素的作用。所购房屋已在地震中毁掉,  相似文献   

3.
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我15号火速赶往灾区报道河北省援助救灾情况。15天里,转战德阳、绵竹、汉旺、崇州等地,奔波近一千公里,通过连线、专题等形式及时发回最新动态消息13篇,准确、全面地报道了我省抢救生命、搜救遇难者、医疗救助、帮助灾后重建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抗震报道中广播媒体的功能回归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琼 《新闻实践》2008,(6):12-13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的传统主流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开透明地报道了这次地震的消息,并持续不断地提供灾情最新信息和抗震救灾丰富信息。灾难降临时,广播凸显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请千万不要害怕,更不要慌张……"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播孙静在灾后坚持直播100分钟,发出了当地媒体的第一个声音。市民在广播节目中互通消息、互相安慰,市政府震后第一号公告也通过广播节目传达到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主要以对灾后报道已经有成熟操作的日本《朝日新闻》(英文版)为样本,取其灾后一年时间中的报道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得出其灾后报道的一般特点,从中找出与我国灾后报道存在的异同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灾后报道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或法则。论文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灾后报道可以参照的一般操作法则,并对原有的灾后报道进行了报道主题、报道主体、报道倾向等方面的探讨,对灾后报道的平衡性提出参照建议,希望给媒体从业者在面对灾难时更有效地传递信息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资讯     
信息化部:第三批震后重建项目备案为加快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步伐,做好工业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工作,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同意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备案。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地震多发区,震后重建任务往往比较艰巨,城建档案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城建档案馆应该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努力强化自身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波及我省多个市县,汉中、宝鸡两市灾情严重,多个县区档案馆库楼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其中汉中市的宁强县、南郑县、勉县和宝鸡市的陈仓区受灾情况较重,被列为国家重灾县。震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各受灾县区档案局馆克服诸多困难,迅速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张树彬 《青年记者》2017,(17):48-49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特大地震,尼泊尔、印度、美国的主流媒体对尼泊尔震后救援情况持续密集予以报道.本文对这些震后报道予以梳理,分析其中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不利因素,反思我国对尼援助和震后重建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而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尼泊尔和南亚地区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全国性问卷调查,对灾后重建三周年媒介宣传报道的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主要包括“受众对灾后重建的关注度”、“受众对灾后重建报道的信任度”、“受众对灾后重建的认同度”三个指标.从这三个指标来看,灾后重建三周年的舆论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文章在对灾后重建三周媒介宣传报道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成就报道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网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从4月20日至30日.共发布抗震救灾稿件7861篇.其中自采文字稿1046篇、图片676组(幅)、视频63条,推出“芦山大救援”大型网络专题、“子弟兵驰援芦山”视频专题、“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图片专题和“地震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知识性专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军队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灾后恢复重建区综合验收组查出问题进行立行立改的通知》要求,区档案局领导及时召开班子会议,迅速组织业务人员跟进涉及"10.7"地震灾区10个乡镇(街道)及14个区直部门指导抗震救灾和震后恢复重建期间各种文件资料的及时收集、规范整理归档工作。期间,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做好临翔区"10.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  相似文献   

14.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地出版社的办公楼也成了危楼,出版社紧急迁址后,克服困难,紧急出版了《震后儿童心理救助手册》和《灾后心理自助》两本心理救助图书。在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和台湾开拓文教基金会大力支持下,天地出版社无偿取得了这两本书的版权授权。  相似文献   

15.
档案动态     
<正>国家档案局要求做好抗震救灾中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国家档案局信息网:2008年5月20日,国家档案局向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陕西省和湖北省档案局馆印发《关于抗震救灾中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在此次强烈地震灾害中,一些地方的档案馆建筑遭到严重损害,为尽快恢复灾后档案工作秩序,做好震后各级国家档案  相似文献   

16.
灾后重建必然是一个时期内国家的工作重点和民众的关注焦点.有别于前期应急阶段密集的新闻战役,灾后重建报道更应注重细水长流和节点策划,更需要在报道上拓展功能,增强相关报道的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服务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对灾区图书馆造成的严重损失、灾后图书馆必须进行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了需要恢复重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针对图书馆近三年来的恢复重建工作以及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的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贺晓栋 《东南传播》2012,(8):184-186
本研究采用国外学者提出的框架理论,运用量化的方法对《华西都市报》2008年8月至2012年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报道中新闻框架的使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都市报灾后重建报道中各个新闻框架都有所呈现,其中人情味框架使用最多;不同的新闻框架需要借助不同的新闻选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面向群众宣传报道方面,许多县市报总的说来是重视的。但是,也确有部分县市报对此有所忽视,值得引起注意。笔者在翻阅东北、华北、华东、华中5家办得较早的周二刊县市报发稿情况时,作了比较详实的统计。去年10月,这5家报纸一、二版共发稿465篇,其中县里各种会议报道76篇,占16.3%多;县机关各部门的报道和公告、剪彩、奠基、上级来人检查方面的138篇,占29.7%;县属工厂的综合报道34篇,占7.3%;乡镇会议和综合报道及乡镇“七所八站”的报道131篇,占29.7%;言论和其它方面的报道29  相似文献   

20.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地出版社的办公楼也成了危楼,出版社紧急迁址后,克服困难,紧急出版了《震后儿童心理救助手册》和《灾后心理自助》两本心理救助图书。在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和台湾开拓文教基金会大力支持下,天地出版社无偿取得了这两本书的版权授权。在无数次的余震中,天地出版社员工用短短三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