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地域风貌,折射出民族历史的光芒,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提炼,成为改善民族体质和展示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华,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现代体育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成长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人类生活方式有独特的理解,许多卓有成效的健身养生的方法,更能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呈下降趋势,大学生不注重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意识越来越淡薄。民族传统体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为基础,注重人身、心两个方面,从整体上维护人体健康,其独特的健康思想理念对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身心健康问题有独到而又有效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养生体育课程在高校的开设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选课需求,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能增强大学生终身锻炼的技能和意识;促进传统养生体育学的现代发展和传承;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体育养生文化。通过普通高校传统养生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全面正确地把握传统养生体育观,对传统养生体育内容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对传统养生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建构的开发及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为武术类、养生功法类、民俗体育类和少数民族体育类,文章分别阐述了这些项目的开展对现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有助于现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及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建利 《体育世界》2010,(7):100-10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的文化定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高校应把自己的文化角色定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者、传承和创新的践行者,是形成社会主义新体育文化的积极推动者。  相似文献   

6.
道教的养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创新,对传统体育养生有深刻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继承了中国古代道教的养生思想,进而加以修改、创新,从精神性情与物质躯体两方面来构建和谐的人体。文章通过对道教理论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现状的阐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道教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修炼形式上和现代处世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健康保健意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300余名大学生关于体育课进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太极拳内容后,发现接受了长期、系统的传统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其技术动作水平远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且技术掌握牢固程度明显高于后者;前者在相关的太极拳理论方面好于一般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包含养生、健身、竞技、休闲、娱乐、教育等。本文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强大功能,寻找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点,进而深化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角度出发对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对其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起着承载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能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行为约束能力;其精神文化能培养大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整体辨证的思维方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且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植养,并不断吸取营养与为它所融合,之后形成自身独特的魅力。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文章通过上中国知网、翻阅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我国目前如何在新时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中华大地上保持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持久旺盛的生机,同时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现其永恒的魅力与风采。研究结论认为:要通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下体现的深刻内涵与本质,同时要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与手段,实现传播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11.
传统体育保健课是为那些身患慢性疾病和某种原因不能参加普通体育课学习的学生而设置的特种形式的体育课。随着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体育保健知识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一项知识。针对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并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了体育保健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908名大学生进行身体自我量表的测试和体育锻炼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比较满意;大学生身体自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到研究生阶段有所回落,大二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最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差异存在的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我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男大学生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如何采取更好的体育锻炼手段来促进普通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取SCL-90量表等工具,对我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在校男大学生共480人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 1)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男大学生;(2)参加集体项目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参加个人项目的男大学生。结论:长时间,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选修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女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瑜伽移动教学模式完全能够在高校实行;(2)移动教学模式下的女大学生身体能力、练习时间、运动动机和心理健康状况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移动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女大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结论:移动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瑜伽公共选项课,并且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探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实施处方模式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通过对06级普系篮球选项课240名学生实施为期16周的处方模式教学实验,以验证运动处方模式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效果。结果显示处方模式教学对学生生理机能、身心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有显著的改善,较常规教学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是实现大学生体质最优化的一种有效可行、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符合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锻炼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对调节和缓解大学生因学习负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河南两省的3所高等院校的7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全国常模、高等学院进行了比较,另外还研究了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证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新兴体育项目在高校中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其中低强度休闲类项目更是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研究认为,在学生体质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有必要在这类项目中加入素质练习的内容。研究对健身路径在休闲类新兴体育课程中的运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健身路径对大学生的机能、素质、成分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实验验证了健身路径在休闲类新兴体育课程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提高大学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方法:对大学高年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课学习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实验,一年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5项体质健康素质测验,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的各项健康素质明显好于未参加体育课的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明显增多。结论:大学高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或学分制选修课,以达到学生体质健康素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特点,优选出适合大学生的最佳健身路径。对大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灵敏健身路径练习,并对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灵敏素质健身路径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影响较小,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身体成分有较大影响。在高校建立和推广健身路径,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和推动大学生自我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