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语言是媒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媒介与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以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这一微观层面为出发点,从网络语言符号的使用者和受众出发描述了网络语言符号使用的现状,从网络语言符号被创造、使用和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其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使用者之间与受众之间的身份认同性建构,阐明了网络语言符号的社会区隔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符号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汉语网络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以及两种符号的复合体之基本特征和传播机理,分析网络语言符号的增长以及网络语言符号消失之原因,利用符号学原理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和阐释,能使我们了解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如何依赖符号系统来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校党委的喉舌,高校校报曾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阵地,新媒体的快速崛起让高校校报面临窘境,如何让高校校报摆脱困境重获新生?本文认为,高校校报应该紧抓报媒价值链条上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两大经营点与新媒体融合,延伸传播渠道,黏住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传播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而其传播信息的载体--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网络语言实质上是一种传播符号,具有虚拟性和交互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得到了快速发展,对高校校报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媒介存在的核心就是传播效果。因此,一定要重视高校校报的传播,才能保证高校校报的健康发展。在传播学进步的同时,更要重视传播的人、传播受众和媒介这三个群体的关系。校报要想获得健康发展,必须要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传受双方互动的角度切入,分析高校校报在互动传播中的存在的原因、问题和影响,着力研究高校校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传受要素,以期找出高校校报传播中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7.
陈挚 《东南传播》2014,(9):165-166
高校校报是高校的权威主流媒体。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校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下降,而选题上的局限和障碍是影响其传播力的最重要因素。校报工作人员改变新闻旨趣,回归报纸的新闻本位,是走出校报选题困境必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闻传播手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校报的发展出现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在这一形势之下,高校校报采编人员需要在对校园资源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对新闻的策划,及时更新校报的传播内容,并促进校报和校园网络的结合,从而充分挖掘和强化校报的独有优势。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发展态势的分析,总结了校报对高校新闻宣传的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发展之路进行了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岚 《新闻实践》2004,(6):58-59
面对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局面,短新闻,应成为高校校报的主攻方向。 一、校报特点决定校报新闻要短 高校校报正日益受到学校师生的重视。与其他报纸不同,校报新闻传播模式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出版周期长、传播范围小、报道半径小;学校工作的重复性、周期性,使校报的报道内容也表现出重复性;传播对象的高知识化,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更新。校报还具有史料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带来了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因此,要使校报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0.
泥霓 《青年记者》2017,(5):41-42
高校校报是高校实现育人职责的重要媒介.高校校报学生版的读者为青年学生,稿件内容应紧紧围绕育德、育才、育体三个方面选材,合理使用策划编排技巧,增强育人效果. 高校校报学生版发挥育人功能的优势 高校校报的职能与地位决定了它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校报出版周期固定,通过进宿舍、进班级、进食堂、进班车等方式,主动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传播,高校校报日渐被读者遗忘,那么新时代高校校报的困境主要有哪些,高校校报将走向消亡还是涅槃重生?笔者就上述问题做了抛砖引玉之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普及,网络语言以其独有的幽默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在各大门户网站的SNS社区中风靡开来。其中由非语言符号构成的网络语言已被普遍接受,这些非语言符号在网络语言传播中起到了增强亲切感,增进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传播兴起之后最典型的群体行为特征之一,网络语言的出现跟使用者的群体心理动机密切相关。仔细分析网络语言后可以看出诸多群体心理因素暗自发挥着强大作用。群体模仿和从众心理带来网络语言的普遍流行,群体归属和认同心理促成网络语言的持续升温,群体泄愤和围观心理造成网络语言的景观现象,群体审丑和排斥心理捧红网络语言的极端符号。总之,群体心理对网络语言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舜 《新闻知识》2012,(7):82-83
作为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相互渗透的产物,高校校报是高校组织内外部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校报的功能不局限于大众传播或组织传播的单一类型,而是显著地表现为两种传播类型的功能"交集",即组织内同化、塑造形象、解释与规定、教育与娱乐。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校报传统传播地位式微,高校内各大社团林立、独立性新媒体学生社团初见端倪的情况下,对校报记者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打造校报记者团的形象,使其在高校办报、新媒体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办好高校校报、官方新媒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言的社交属性既包含语言的交际功能,又兼具独特的网络对话和参与功能,群体传播为语言提供了更为复杂和多变的语境,放大了符号的联想功能。网络语言发展20年至今,经历了三种形态的演变,社交属性自始至终都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功能,而这又为网络语言带来仪式感、想象的共同体、超链接和联想场等独特的群体传播特征。网络语言的快速流行和迅速消亡都离不开社交功能这个根本属性,因此只有靠强大的社交功能才能维持强符号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校报质量的提升。目前高校校报编辑队伍职业素养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要把校报办好,高校校报编辑应具备五方面的职业素养:较强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教育理论修养、良好的新闻传播认识和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报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校报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新的形势要求校报编辑必须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办好校报,多出精品。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是党委的喉舌,是传播校内信息的主要载体。因为种种原因,一段时间以来,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报未能像社会报纸那样,实现快速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高校校报认识到,只有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加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需要。徐州师范大学校报在此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姚明淑  朱松柏 《新闻传播》2009,(9):93-93,95
一、现代传播环境下高校校报的现状及成因 校报作为高校校园内相对独立的存在系统,由于机构、版面、栏目、宗旨、受体、信息源等结构因素的制约,使这一主导与传统的媒体受到了来自现代传播手段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