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中,有学员就《现代汉语词典》释“通假”为“汉字的通用和假借”,对通假与假借的区别提出了质疑,现解答如后: “通假”和“假借”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通假”是古人运用文字的一种现象,如《史记》里的“禹抑下鸿”,“鸿”是“洪”  相似文献   

2.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3.
试论“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所谓“通假字”区别为“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两个概念,指出:造形与用字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一般所称的“用字的假借”或“通假”。实际上,所谓的“通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是同  相似文献   

4.
表面看来,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形式似乎一样,都是因为音同或者音近而借字,因此,初学者极易混淆。但是实际上,假借和通假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假借和通假形义有别从形体看,假借不涉及形体的改变。比如“然”字,本来表示燃烧  相似文献   

5.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6.
尝试对语言学界争议颇多的“有本字假借”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有本字假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古书传抄中的讹误等原因而形成的真通假;另一种是由于淆乱了假借字产生的历时和共时关系而形成的伪通假,进而强调在研究假借的生成缘由及其性质时应该严格区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说说通假字     
何谓通假字?简言之,通假字就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假字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所以又称同音通假。这种现象类似现代人写别字。所不同的是写别字是个人用了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不合乎规范的字,而用字通假,则是用  相似文献   

8.
通假字和古今字原是文言文中出现的两类不同范畴的语法现象.中学语文课本1987年修订本曾对这两个概念作了精辟的阐释:所谓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课本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关于“注意古字通假现象”的论述,举例有失严谨,致使条贯纹乱,论证矛盾。课本指出:“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接着分别介绍了“通用”、“假借”和“古今字”。最后强调:“通假字中只有一些通用字和古今字可以互相通用,至于假借字只能是甲字通乙字,而不能倒过来把乙字写成甲字。如‘蚤’通‘早’。但‘早’不能写作‘蚤’的通假字。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仅就此段文字而论,固然无懈可击,但将这些“应该特别注意的”话同前面关于“本有其字”的“假借”的例证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张茂发 《现代语文》2007,(5):124-125
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时,经常会遇到假借和通假问题,有关文章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各种各样,差别很大。我们认为,假借与通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1.
“是”及其复合体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根据其不同用法,从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加以分析,旨在指出“是”字的不同层面及使用规律,指出维语的相应译法。  相似文献   

12.
在汉字演进的历史中,“口”字是一个活跃的构件,也是构形功能完备的构件,分析“口”字的构形功能对认识汉字构件的构形功能具有典型意义。“口”字的构形功能有五种:一是做象形字的构件;二是做会意字的构件;三是做形声字的形旁;四是做形声字的声旁;五是做形声字的标记。前四种是一般的构形功能,第五种是特殊的构形功能。  相似文献   

13.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有一些明确注明“假借”的语言材料。慧琳所谓假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字学意义上的假借,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训诂学意义上的假借,所谓“本有其宇,依声托事”;(三)词汇学意义上的假借,所谓词义引申。这或许亦是许氏“假借”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汉字假借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性质、历史地位、产生原因、使用状况、对汉字系统的影响都很不相同,有必要进行历时考察。先秦汉字假借的实质标示了汉字表音化的运动方向;东汉以后假借衰落,形讹字、类化字必须与文字假借严格分开;唐代民间手头字中的文字假借是真正意义的写别字,与先秦假借性质不同。进行假借性质的历时考察,有利于科学理清汉字发展的趋势、准确判定汉字的性质、科学展示汉字发展的历史,帮助典籍的阅读和理解,并为现代汉字简化、文字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合形"是一种汉字修辞方式,前人对它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其构成方式研究不够全面。汉字变化灵活多样,"合形"在"汉字+汉字"的主要构成方式外应当会存在一些变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汉字修辞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16.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字在元明清戏曲中应用很广,具有摇动、攀附、盼、看、牟利、贴近、奔赴等17余种义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收多有误解和漏解。  相似文献   

17.
汉语动词"打"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打“字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汉语“打“字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便也有章可循.历代学者都对“打“字有一定的研究,他们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也使我们现在对“打“字的研究可以究根追底,有据可查.笔者在综合和比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审视汉语“打“字的语义演化过程,以期开辟“打“字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静宁方言中"很"的使用情况和性质的简要分析考究,认为"很"在静宁方言中既可以用为表程度和范围的副词,又可以用为形容词,并且这两种用法是在汉语发展史上不同阶段产生后交汇并行使用的。  相似文献   

19.
字谜中的拆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汉字修辞格的拆字,在字谜中被广泛运用;字谜中拆字的特征与非字谜中拆字的特征基本相同:汉字形体的拆分可以不拘于“六书”的约束;字谜中的拆字也有两种类型;理解字谜中的拆字,从解读字谜的角度看,关键是要将拆分后的汉字合成一个字。  相似文献   

20.
古书注解中使用"读为"有三种不同的格式,其中"A读为B"式专门易字,"A读为某B之B"式具有易字与不易字两种作用,"A读为某A之A"式专用于同字为训,区别意义,后两种情况下,使用"读为"而不需要易字的根本原因是"某某"短语直接起到了注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