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元宵节话灯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为从西汉以来,我国在这一天有张灯、赏灯、玩龙灯的风俗,所以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张灯活动,相传始于西汉.据古籍<文乐书>记载,汉明帝永乐年间(公元58至75年),帝主笃信佛法,敕命在元宵节点灯敬佛,开元宵节张灯、放灯先河.  相似文献   

2.
虽然笔者常买简体字书,但对大陆出版市场中艺人书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很了解.不过,若是说到台湾,那可就热闹了,几乎叫得出名号的偶像、歌手、演员,都出过书,主要的写作类型有心情日记、爱情小品、回忆录,美妆美容,旅游心情等.  相似文献   

3.
评弹前辈陆瑞庭老人说: "味者, 耐思也." 什么叫"耐思", 即经得起思考、 思索, 耐得住咀嚼、 体味. 评弹首先要说理说清, 只有立足于理, 符合于情, 听众们才会认可. 但单单有 "理" 不行, 干巴巴地说教, 谁会买票进书场去听? 这就要把 "理" 化在 "情" 中, 曲径通幽, 引人入胜. 这种动人又撩人的 "味", 会使听众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4.
雀巢的心事     
木伦 《网络传播》2010,(2):96-96
小时候,故乡庭院里的大槐树上有个鸟窝,每年都有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鸟在里面栖息,平日里很是热闹。只是它们很少让我睡个囫囵觉,几乎每天都在它们的歌声中被迫醒来。很令人生气。等到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时候,冬天便来了。  相似文献   

5.
老李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6.
滇剧,离我们有些远,因为它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滇剧,离我们又很近。因为它流淌在每一个云南人的血液里。“过大年、唱大戏”是我们最快乐的事,虽然大年已过,可是大戏却在锣鼓声中热闹上演,在滇腔、滇味里,我们感到了属于云南人特有的风韵。  相似文献   

7.
劳模的趣味     
夜读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有一篇《论趣》里这样写道: 记得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样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首称善.  相似文献   

8.
正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文帝戡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戡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正月为元月,"夜"在古语中也叫"宵",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元宵节之夜为什么要张灯?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成群结队,四处伤害人畜,糟蹋庄稼。人们就组织起来去追打。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实习记者 杨嘉)京城读书人翘首盼望的盛大节日--第七届北京图书节,于9月15日在地坛公园开幕.本届图书节以"阅读新生活,创意新北京"为主题,严格遵照"高规格、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无论是在展棚的搭建上,还是在展区的特装和展品的设计上,都力图打破以往的模式,向精品展会发展.本届图书节突出"北京图书节"的"节"味和"文化"味,在园内整体上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策划的各项活动中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让前来的京城百姓切身感受到"图书节"的确与一般"书市"不同.  相似文献   

10.
《编辑学刊》2001,(4):4-10
编者按:"网上研讨会"是一个新生事物.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这次网上研讨会吸引了全市各出版社的注意,各社领导亲自上网"发言",很是热闹.两个小时的研讨中涉及了许多内容,还有不少有趣的花絮.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选载的只是一些比较有实质性的内容,供读者参考.对于因上网有早晚而引起的跳跃,请读者阅读时注意.  相似文献   

11.
火红的六月,火热的情怀.在密云区各机关单位、行政村、街道、社区等办公场所整齐地张贴着档案法治宣传挂图,在热闹的农村集市上过往群众纷纷领取档案法治宣传材料,在黑龙潭等主要景区的道路两边赫然悬挂着"档案是财富、人人要爱护"等红色宣传条幅……檀州大地涌起了档案潮.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中国电视媒体健康状况的基本判断最近几年,中国确实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市场发展很迅速、很热闹。竞争、定位、收视率、分众、营销、整合、创新、跨市场,新概念、新思维一个接着一个。可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电视媒体存在"三没"和"三不"现象,即产品没品位,竞争没层次,战略没境界;热闹但不精彩,竞争但不充分,繁荣但不健康。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短、要现场,这是对的,但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新闻的内质有没有味、有没有新闻价值、主题是否有意义. 常见一则短新闻、小新闻,因为写得有味,处理得比较突出,就很吸引人看.手边就有这样一篇300来字的小新闻,写得妙趣横生,很有味,很中看,请读者不妨也欣赏一下: 标题:“大雪”雪不降“冬至”冬不至(引题) 乌鲁木齐奇暖少雪(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个性鲜明、观点新颖、时代感强是畅销书的三大主要元素.英文中有-句话叫Tailor your content to meet the needs,笔者觉得很形象,tailor是"剪裁"的意思,编辑的作用就是要帮助作者修剪内容,去贴近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掉书袋"的形式有种种,下面的几种现象最为常见: 一是咬文嚼字.有一书生赶路,遇到一条水沟,过不去.一过路人告诉他:一跳不就过去了吗?书生就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双脚并拢同时往前一跳,不料就跳到了水沟里.路人见了很好笑,说:有你这样的跳法吗?你看我是怎样跳的,说着,双脚一前一后就跳过去了.书生看后怨怪说:这叫"跃",不叫"跳",我才是真正的跳呢.上你这回当,以后可不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一直是一个热闹的话题.对于促进国民阅读,有倡议设立读书节的,也有反对设立的,更有批驳反对者的.有思想交锋,总是好事.最怕只热闹一下,一阵风过去了,又恢复"原生态".  相似文献   

17.
吴江路很早以前是一条小河,后来成了一条弯弯的马路。近些年来商铺林立,尘嚣万丈,一到晚间,比十米开外的南京西路还要热闹。可是从前不是这样,吴江路不是一条美食街,鼻子里闻不到什么油香味、麻辣味,倒是常能听到吹拉弹唱的声音——因为这里有个出名的大弄堂天乐坊,里面有个不是票房胜似票房的人家——40号.  相似文献   

18.
孙焕英 《新闻记者》2002,(12):37-37
汉语体系,有人说它就是一块魔方.坏事可以好说,反面文章可以正面做,实在不好说的,还有弯弯绕接着.远的不说了,就说近的"失业"这件事儿.在汉语的新闻媒介上,"失业"这个词儿就可以玩魔方组合:可以变成"待业"、变成"下岗",还可以叫"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至于将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魔方组合,那就不是敝人所能料见的了.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年轻老师,妻子生孩子的时候出现难产,自己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有陪在身边,最终孩子生下来很不容易,因此很珍视自己的儿子,心有内疚.后来,他教健康课的时候讲到了‘艾滋病’一节,有个好奇的学生问他,‘如果是您的儿子得了病,您会和他一起吃饭么?’结果老师不太开心,批评了学生,学生也觉得有些委屈."这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垂杨柳中心小学班主任郑丹娜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个难题. 在参加北京劳模宣讲团的宣讲过程中,通过和来自医疗系统的劳模交流,她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一次搞活动,吃饭时,一名艾滋病患者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我迟疑了一下,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他一下子惊呆了:‘王姐,我家里人都不敢这样!’他管我叫姐了,把我当亲人了!"  相似文献   

20.
做菜是一种艺术.相同的原料经过不同厨师的手,做出来的菜可以相差很远.一个平庸的厨师常常是就菜做菜,有什么做什么,不讲究烹调技术.他所使用的材料可能很富有营养,可是味道不佳,很难刺激人的食欲.一个高明的厨师就不同了,他不但选用好的材料,而且要配浇头,加上各种调料,做出来的东西色、香、味俱佳,叫人唾涎欲滴,谁都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