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从课文标题中捕捉有许多课文,作者在标题上就把文章中心揭示出来了。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捕捉文章中心。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标题中你知道课文写什么?(小兴安岭)2.写小兴安岭怎么样?(美丽)学生明白了课文...  相似文献   

2.
一、谈话导入学生出示课前自己剪的三角形,教师从中挑出8个贴到黑板上。二、探寻新知1.观察。师:看看这些三角形,再看看你们自己剪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它们有的是直角,还有的是锐角。师:他的意思就是这些三角形的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3.
张玉成 《辽宁教育》2010,(11):47-48
所谓课前谈话,是指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为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的即兴式谈话。课前谈话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让上课教师很好地了解了班级的学生情况,而且还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课前谈话的策略有很多,有的用丰富的情感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有的用幽默的语言融洽师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一、引课解题的情境感染 “引课解题”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应注重它的吸引力。教师在教一篇新课文时,用情境导入法往往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认真的端详过自己的父母吗?对亲情的感受有过吗?尤其是逆境困难时的亲情体会过吗?从题目中“爸爸”所引出的亲情的情境感染,会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带来好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孙静 《陕西教育》2009,(7):158-159
课前谈话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为学习新知作铺垫.课前谈话不应该成为教师才艺表演的舞台,不应该成为哗众取宠的噱头,良好有效的课前谈话应该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而定,由课文的基本特点而定.课前谈话应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6.
听课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还没有读完呢!”课例1: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完课文后,为了解所读课文后的示范效果,便问学生:“刚才老师把课文都读了一遍,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许多学生纷纷说读得很好,听课教师也觉得无可挑剔。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读得不好!”这个孩子的话令听课教师大吃一惊,授课教师满腹疑惑地问:“那你说说,老师哪儿读得不好呢?”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鲁迅的《雪》一课有三个词是“蜡梅、胡蝶、壶卢”,课文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是:“蜡梅即腊梅、胡蝶即蝴蝶、壶卢即葫芦。”学生质疑:“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成腊梅、蝴蝶、葫芦?”  相似文献   

8.
去年我在小学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课,题目是《我要的是葫芦》,讲课教师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要求上课时每个学生都带一个葫芦来。确实,课上得很到位,在真实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葫芦的可爱,知道了叶和果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进行课改实验半年来,笔者感触颇深,老教材能否体现出新理念?带着这样的想法,笔者执教了几节“老课”,效果不错。下面试以《葡萄沟》一课为例为进行解读。教学准备:1.学生到水果市场观察葡萄,有条件的买一些尝一尝。2.课前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些葡萄干,学生观察后品尝。教学过程:一、进入学习情境1.猜谜语:弯弯树,弯弯藤,藤上结着水晶铃。2.你吃过葡萄吗?说说它的样子、颜色、味道。3.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说一句话介绍葡萄沟的葡萄。二、整体感知1.(看地图,明确吐鲁番的位置。)现在,我国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0.
黄昌荣 《四川教育》2002,(11):33-33
【设计意图】《杠杆》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其中探究杠杆的原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上好本课,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原理,就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性的情境,让学生在科学启蒙教育中去自由地探索,去寻求科学的真谛。【活动设计】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教师提出问题:人类生活的地球这么重,谁能用一根长棍把它搬动呢?学生中有的沉默静思,有的瞪大眼睛摆摆手,有的四处张望,似乎想从别的同学口中寻找答案。有一名学生回答:好像是哪个科学家讲过。教师马上肯定地点头并补充道,是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讲过,…  相似文献   

11.
(骆驼和羊)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通过骆驼和羊比高矮的事。说明看问题要全面,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看图学文”课型特点,引导学生将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起来,一步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指导看图,了解图意学文前,先指导学生观察三幅图,大体了解讲了件什么事。可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第一、二图画着谁,他俩准高准矮?②骆驼个子高有什么好处?③羊个子矮又有什么好处?④第三幅图增加了谁,为什么他们会在一块儿?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初读课,解决…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读课文,理解课文,认识冬瓜和茄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认真”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品质。教学重点:1.理解燕子妈妈最后笑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道理。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教学过程:一、借助实物,激趣导课1.教师出示实物冬瓜和茄子,让学生观察不同点,观察时,教师点拨(先看再摸)。2.汇报观察结果。3.导入新课:同学们的观察让老师很高兴,燕子的妈妈让小燕子来观察,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一步设计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物,…  相似文献   

13.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三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的寓意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藤上的小葫芦,叶子生了蚜虫也不管不治,最后小葫芦一个个掉落的故事。故事通过讲绿叶、蚜虫、葫芦三者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事物之间有联系。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这样一篇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课文,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呢?甘肃省兰州市东郊小学许晓慧老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特点,在板书设计上做文章、想办法,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情趣盎然,富有生机,给课堂…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小语三册第八课《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记叙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也不管,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葫芦一个个落掉。课文故事简短,内容也易理解,但寓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学生很难领会的。根据教材的特点、难点和词、句训练的重点,为教好本课,提出如下建议: (一)课前指导观察,保证学生在学文时思维的流畅性。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的叶子是制造植物果实生长所需养料的重要器官,为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赛课活动。活动要求参赛教师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结果发现,同年级的每位教师教学时选取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以课文其中的某一段为教学重点;有的带领学生熟悉课文,进行字词教学;有的却引导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听完课后,很多教师在评课时都产生了一些共性的疑问: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还需不需要一个主导方向?如果有,每课时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以体现这个主导方向?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1.案例回放。三(3)班正在学习《秋天的雨》,A老师出示生字卡,范读、齐读、开火车读、组词说句,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同学们,给你5分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有的大声读,有的小声读,刚开始还有点读书的样子,一会儿声音逐渐势微,回答问题更是抓不住重点,说不明白……老师急,学生厌,课堂秩序逐渐混乱,任你老师皱眉、批评、吓斥,真乃“按住葫芦起了瓢”,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7.
海波 《小学语文》2007,(3):16-18
一、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与电视机里的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于平河 《宁夏教育》2006,(11):52-52
一节好的语文课,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如果听不到读书声,总感觉这样的课缺乏生机。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重讲轻读,学生读得太少.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节公开课上,我就遇到了类似的现象。这位教师上的是《开国大典》,上课时,教师没有检查预习情况,也没有让学生通读课文,就开讲了。这位教师讲得热情洋溢,挥洒自如,中间偶尔穿插着师生的问答。这节课仅剩十分钟时,教师让学主写课文梗概,结果有的学生颠倒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有的丢掉了重要庆容,筒的主次不分,甚至有的无从下手。谍后,我了解情况,原来教师在课前恨本就没有布置学生读课文。可见,学生没有读好课文,教师的讲成了“空中楼阁”,学生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9.
包翠萍 《辽宁教育》2009,(1):108-108
一、借助图片,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阳光洒满大地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2.谈话:看到这幅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了《阳光》这一课,你对阳光了解多少呢?过渡:阳光怎么会进到棉鞋里去了呢?读一读课文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谈两点看法。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看图说话”就是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把观察到的内容用口头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它包括看情境说话和观察人物说话。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认真进行观察。在教《秋天》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看图说话的:师:画面上有什么景物?生:高高的蓝天上,有朵朵白云。生:小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师:那么,下面有什么景物?谁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生:金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