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士大夫们作为赵宋政权的广泛参与者,已经同汉唐儒生、文吏迥然有别,他们是一种通经义、晓吏事的复合型人才,文道和吏道最终在宋代士大夫的身上完成了融合,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战国中后期,士大夫原有的"吏道"和"文道"两大功能开始分离,至宋代才重新结合在一起,这和宋代的文治政策息息相关,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和赵宋优容士大夫的传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2.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和组织形式,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宋代书院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大致在同一历史时期,近代意义的大学在中世纪的欧洲应运而生,为现代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对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探索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庆历新政不仅超过宋代历史上任何一次局部改革,甚至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亦有所不同,它关涉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集中了当时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的主要意见,是针对宋代弊政有感而发,可谓“宏且深”,“详且博”,凸显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群体的无限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治武功”政策,从向度、维度与深度等方面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古代史上,“崇文抑武”政策贯穿于宋代始末,它造就了极致的华夏民族文化,对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崇文抑武”政策下,宋代军事体育实力“形强实弱”,宫廷体育与民间休闲体育融合并繁荣发展,女子与文人士大夫体育发展缓慢。对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借鉴价值有:重视体育礼仪教育利于治理竞技体育异化,减少政府不当干预利于体育市场发展,排斥武学(即学校体育)影响国民体质提升。  相似文献   

5.
胡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 ,他为宋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重视学校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以及注重教学方法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代家训诗,折射出宋代士大夫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念,是他们的观念、心态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宋代家训诗的考察,窥探有宋一代士大夫的主流心态,有助于人们对他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期,是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杜高潮期,杜诗被奉为诗学楷模,"诗圣"说确立并得以推广,成为宋代杜诗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其内涵包括儒家伦理道德与艺术表现两大层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是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杜高潮期,杜诗被奉为诗学楷模,“诗圣”说确立并得以推广,成为宋代杜诗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其内涵包括儒家伦理道德与艺术表现两大层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天府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在中国书院教育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范仲淹一生重视教育,身体力行推动宋代教育的发展,他在应天府书院求学和执教的经历对日后主持庆历兴学、地方建学、设立义学等教育改革与实践活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女性参与文学创作者古已有之、代有才人。词是定型、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体,"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精"(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两宋时期参与到词的创作中的女性人数极多、阶层极广,尤其是因特殊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词的文体特殊性等原因,宋代女性的词作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突出的家国意识,相对于中国古代其他时期女性文学而言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已经全面地涉及到对诗歌中虚字的态度、作用,是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第一,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能够把复杂的、细微的情事表达出来;有时炼字得当,虚字甚至能成为句眼。第二,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有“斡旋”之功,能使得诗句有流转如弹丸之美。第三,虚字可以使得诗句疏宕、散朗。宋代是中国古代诗歌“虚字”理论的繁荣期,对元明清诗论家有关古代诗歌“虚字”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经了从依附道家之说到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发展过程。佛教思想的渗入和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发展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空灵意境虽然可以在儒道中寻到其根,但佛教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创作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思想对诗词中的空灵意境也起了助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瑞作为中国古代清官的代表,素有"南包公"之称。其坚持维护法律威严、秉公执法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同时,作为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的士大夫,海瑞对于中国传统的"礼"也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在其司法实践中也有着充分的贯彻。但是,中国古代礼与法的结合并非完美无缺,海瑞的法律思想中既有对法的维护,也有对礼的遵循,这样不打折扣的执行,礼法之间的缝隙或者矛盾便造成了海瑞法律思想与实践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皇帝世袭制度长久以来被沦为愚昧、罪恶的代名词,本文试图跳脱主流的观点,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出发,分析皇帝制度以及与之合力发挥作用的世袭制度在当时背景下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合理性。认为古代中国并不具备民主的基因,且中国的皇帝制度实际上是为了促使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蕃学"所指有三.蕃学教育特指在边疆地区、外来族群集中地区为这些族群专设的官办学校教育.宋代蕃学教育分布于青、甘等西北,泉州、广州等东南,荆湖、黔南等西南地区.宋廷制定具体措施,保障蕃学教育师资.教学内容注重照顾到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在教育原则上强调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宋代蕃学教育主要实施于神宗、徽宗等积极开边拓土时期,是军事手段开疆拓土之外,通过文教加强教化,促进族群认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精义浓缩成千古不衰的训条,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坚实基础,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孔子的为学思想是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等方面,孔子都有自己高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余年,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书院的主体性教育以及学习主体的学以求己和研讨切磋的研究型的学习模式,灵活的、优良的讲学、自修、研究精神,对当今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原道、征圣、宗经这一理论路径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正式确立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则》和《文章精义》是宋代理论性文话的代表著作,体现了宋代古文批评家在文章学体系构建和理论总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两书中的宗经观,在经典与道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一致性,认为经典与道合一;而在经典与文的关系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其中《文则》侧重分析经典的艺术特性,《文章精义》侧重挖掘经典的精神内涵。二者在各自侧重的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同论述了宗经观的内涵。宗经观在宋代文话中的基本成熟,以及由此展开的文话理论建构,也是文章学在宋代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柴勇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2):103-106
宋代奢侈消费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系列总体性变化,呈现出奢侈消费主体范围明显扩大的大众化特征和奢侈消费品的市场来源比重明显上升的市场化特征.透过宋代奢侈消费所呈现的新特征.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消费制度开始发生了由等级消费秩序向财富消费秩序的重要转变.宋代消费领域的一系列变化,正是在唐宋变革的大背景下生产方式与阶级力量发生重大改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