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太古传宗》乐谱引起人们的关注应当从1962年杨荫浏与曹安和编辑出版的《西厢记四种曲谱选曲》一书开始。随后,傅雪漪先生于1984年撰文《罕见的戏曲音乐书太古传宗琵琶调》、1997年郑祖襄撰文《关于太古传宗琵琶调乐谱的几个问题》都对《太古传宗》乐谱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研究,一致认为该谱是北曲遗存中较早的一份资料,它对于研究元代北曲在明清时期的流变以及探索元明以来北曲音乐的面貌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该文就还未深入研究的《太古传宗》乐谱的其中之一《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的文学唱词、记谱特点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现在,巳有些研究涉及到了明末及清以来的北曲乐谱。比如《太古传宗》琵琶乐谱就是明末流行于江南一带的琵琶弦索曲调,但它是元代北曲音乐的遗存吗!要研究这类乐谱,首先要弄清明中后期以来北曲音乐的状况。本文便立足于此,试图阐明当代北曲音乐留存、衰落的情况以及当时北曲音乐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系统梳理了福建南音乐谱文献的历史发展脉络,指出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科学的图书分类依据价值。根据乐谱特点,制定工作方案,从数字化前期准备,数字化扫描、入库与典藏,数据库拓展功能建设等3个方面论述了福建南音乐谱的数字化保存策略。  相似文献   

4.
《百鸟归巢》是泉州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简称"归巢",也有部分手抄古本称之为"百鸟",其演奏技法特殊,曲调婉约,结构讲究阴阳和鸣,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该曲常作为南音会唱的结束曲,称为"煞谱",并借"宿鸟归飞"的音乐意境,寄托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国家园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眷恋,是泉州南音"谱"的典范,世代传承,久盛不衰,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弦管(又称南曲、南音等)的记谱体系为:指谱,其特点为字谱、琵琶谱、骨谱。其上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的不少符号应具有相应的音乐记录音乐。明清时期弦管记谱体系有着重要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吴兰修在《桐华阁本西厢记》叙文中所说的“琵琶本” ,是指清《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 ,日本学者久保得二和传田章据此认为另有一种“琵琶本”《西厢记》 ,并将其列为明代刊本 ,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李峰 《学子》2014,(8):96-96
乐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由于传统音乐教学对于乐谱的忽视,因而虽然我们的学生都会唱学过的歌曲,但是真正识谱并能根据乐谱演唱的却没有几个,即使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由此可见,识谱教  相似文献   

9.
泉州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南音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由主题报告、论文宣读、学术研讨与观摩南音表演四部分组成。学术研究的内容包含南音指、谱、曲综合研究、个案分析、表演研究、曲牌研究、乐谱研究、曲词关系研究、方言问题研究、考古研究、传承与传播研究等,许多研究成果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是南音学术届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0.
正对乐谱的学习在音乐基础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乐谱本质上是一种已经演化成能表现音乐思想的符号体系。我们要求学生学习乐谱,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乐谱的精通,能成为学生发展音乐灵性的一个媒介。所谓精通乐谱,不仅仅体现在快速准确的读谱能力上,还包括能熟练地应用它去表现和创作音乐思想的能力。识谱作为音乐表现的具体形式,是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需要。但什么是识谱呢,它就是读谱吗?首先要明确概念。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识谱主要是对个别音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校乐教的全面兴盛是在西周时期,但人们对在西周之前的殷商学校乐教状况的认识却有些模糊不清.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殷商时期的铺垫,才造就了西周的辉煌.在记载殷商的历史文献中出现了“商人以乐造士”“殷人作乐于瞽宗,瞽宗殷学也”的文字记载,可见乐教在殷商时期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从考证商代学校出发,继而考证其乐教场所、音乐教育内容,授乐者及“受众”,力图再现殷商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从古筝的起源和古今筝曲的区别来看,传统筝曲的审美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以平淡表现淳厚,以简单演绎深刻;以个性的技法体现共性的审美原则。传统筝曲无论流派、内容,也无论表现技法,其审美价值的核心一是融合,二是和谐。传统筝曲中表现的主题不论是江河的浩淼、秋色的高爽,还是云天的空阔、群鸦的飞跃,都在于表现人心中的怡然、和悦、从容和适意。  相似文献   

13.
《羯鼓录》是唐朝人南卓在洛阳受人倡议而撰写的音乐著作,记载了羯鼓的源流、形状、制作材料和要求、效果、演奏技法,以及唐玄宗以来与羯鼓相关联的人物掌故和史事,其内容为别的史书所不曾记载,是研究唐代音乐艺术、宫廷生活、社会风气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情况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4.
传承和发展我国多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提高普通中学生的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素养,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在调查分析陕北地区陕北民歌融入初中音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陕北民歌有必要融入地方音乐课程,并从教育的理念、领导的重视、教材的编制、师资的培训、课内外实施策略以及健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陕北民歌进课堂的的具体实施策略,已期丰富陕北地区普通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发展传承陕北民间音乐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国内史学界普遍认为隋炀帝"暴",而唐太宗"明"。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详实梳理,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他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于他们的"暴"或者"明"不能简单地以传统观点加以定论,应从多个角度辩证地探究隋炀帝的"暴"和唐太宗"明"。  相似文献   

16.
龙门石窟中的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窟是武周时期的两座禅窟,其共同之处就是在石窟内刻有25或29祖师像,刻其像的原因与禅宗北宗的争立"法统"之说有关。北宗立法统始于法如及其门下,盛于神秀及其门下;而后来的南宗的祖统说只是沿袭北宗之说而已。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族成分"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章从李世民家族的血统构成以及文化认同两大方面入手,并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对这一难题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8.
大禹是我国远古时期一位部落酋长,封地在大夏,即陶唐氏的鬷川,今为运城市姚暹渠流域。尧舜禹同都冀方,冀方即河东盐池及冀氏封地苦城安邑。大禹治水即治盐,其核心工程,就是开凿晋水。鬷川的下、中、上游都有晋水的踪迹。刘海即鬷夷氏(冯夷氏),图腾或族徽为蛙鳖(W)纹,习称大禹。大禹治水是尧舜时代的一场科技革命,它以冀州为中心,治水、治军、治政、治赋、治役,同时掀起了一场社会革命,使华夏告别了原始社会,跨入文明王国的门槛。  相似文献   

19.
皖北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差、底子薄。如何发挥主动性,尽力改进这种落后被动局面,值得我们探讨。本文从改进皖北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设施、教材和教法几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当地的音乐资源,力求改进当地小学的音乐教学和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多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联系,注重音乐文本理论的著述和研究,而较少涉及、深入到音乐的形态和本体及其内部人文精神,进行审美观照。古琴寄寓了儒家深刻的载道、明志与修身、养性的愿望和希冀。道家所唱之情,佛家所唱之性,儒家所唱之礼,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发展的可能。在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中,音乐的作用和功能只是停留在了经世致用和比附道德,服务政治的层面和狭隘的范围之内,而真正能体现音乐怡情、畅神、审美的功用和价值,却因此而几乎消弭殆尽。礼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肢解了音乐本体,最终显现为无情之礼乐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