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大学生道德实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宁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有以下特征:以认知(观念)为主导,支配道德行为;以利益为标准,选择道德行为;以法律为杠杆,调节道德行为,且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是有所启示的: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多管齐下”,知行并重;情法并用;义利并举;自律与他律并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日益加重.面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严峻形势,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拓展思政工作新领域,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更新观念,开创德育的新阵地;要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学生的自律教育;要开创“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网络道德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养教育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机制在具体实践中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德育工作价值的发挥,需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外视角双重发力,创新高校道德教育方法,建立以“价值导向、典型示范、规范约束”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生引导机制和以“求知树德、自省立德、实践修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生养成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大学生道德知行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论中的两个关键范畴,及时掌握大学生的道德知行状态,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绩效。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通过归因分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尽管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随着社会转型而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在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高校德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成绩斐然。教育部于2006年上半年组织开展的全国性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价值判断的主流积极健康。97%的学生同意“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82%的学生同意“市场经济一样需要雷锋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德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本文在调查基础上,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一是做德育工作需要有大视野;二是找准传统道德与现实的结合点;三是寻求道德评判的基本价值尺度;四是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央财经大学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契机,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精致化发展,在实践中坚持“全员育人育全人”“以学生为本”“科学、精致育人”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精细的思路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设计日常思想教育内容体系、实施个性化学生管理与服务、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形成了全员参与、多主体影响、学生深度受益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工作新路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永乐 《中国德育》2006,1(8):65-67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不高有很多原因。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德育工作的抓手,可以使德育工作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联,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形成合力,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德育在观念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指向明确、协调一致,从体制、机制上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也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德育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就要创新德育形式和方法,建立健全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姜凯  葛攀宝 《考试周刊》2012,(68):174-175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因此。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经过长期探索,我校以弘扬“恩来精神”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感受、欣赏世纪伟人周恩来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风范、“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求学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和严于自律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了本校的德育特色和传统,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框架下,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空间,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有可为的思想外,还必须着眼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转变上,切实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变"纤夫式"教师观为"牧者式"教师观,即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而不是他们的替代者,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语文课堂变为激扬学生生命的课堂,相信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欣赏儿童生命的自然表现,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2.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脉搏;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特点的德育目标体系;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科德育的新渠道,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促成学生主体观念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论高职学生的闲暇生活及其德育导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的闲暇生活表现出计划的松散性、内容的随机性、形式的单调性等特点,其双重价值属性表现为“三失”与“三得”。为避免高职学生闲暇生活的“三失”,更好地获得“三得”,高职院校必须提供必要的德育导引,从培养学生的闲暇意识及闲暇能力入手,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倾向;是非标准的多元倾向;非道德化倾向;社会公德和明行为的淡漠。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德育与智育在实际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片面渴求子女成才的家庭教育;大学生特殊社会身份等原因。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着眼点在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要改变;制定适宜的目标,激活个体道德需要;同时,要在生活中生成和养成德性。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学”德育环境建设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学”的德育环境建设是指教育者主动创造具体的德育环境,以使受教育者受到熏陶、感染的一种德育途径。它包括“小学”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前者指学校的选址、布局与教室的布置、安排等物化因素:后者指教师的选用、学生的日常活动要求等无形的,但又能时时处处让人感觉到的精神因素。其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进德修业”环境,从而实现德育目标。明清“小学”的德育环境建设经验对当今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我中心倾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极大.中学生自我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受教育及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解除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为了解除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需要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视角的转换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德性养成的基础,学生自由应以发展为目的。学生自由是平等参与和自主发展的自由。学生自由应以不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妨碍自身以及其他学生的发展为限度。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等方式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澄清,以教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是解决道德教育自由困境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为本.现行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现象.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正确引导并努力实现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德育的立足点,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规律出发,提出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好4个方面的文章。一是道德教育要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道德教育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三是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四是道德教育要强化实践体验。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取决于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职高专德育必须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应该突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思想力”,改进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素质,改革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新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