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说说通假字     
何谓通假字?简言之,通假字就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假字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所以又称同音通假。这种现象类似现代人写别字。所不同的是写别字是个人用了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不合乎规范的字,而用字通假,则是用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试论“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所谓“通假字”区别为“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两个概念,指出:造形与用字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一般所称的“用字的假借”或“通假”。实际上,所谓的“通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是同  相似文献   

4.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于中学生来说,通假字更是个拦路虎。如何识别通假字,找出其本字是训沽学家长期研究的问题。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沽之旨,在乎言。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发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这说明了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也告诉我们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音读,按照本字的意义理解。然而由于声韵的变化,古音与现代汉语的读音有很大的差别,中学生难以把  相似文献   

5.
也谈通假字     
通假字的辨别在语文教学中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归纳起来问题有三:(1)六书中的假借与古音通假是否一致;(2)语文教材中的“某同某”、“某通某”是否都指通假字;(3)通假字的一般辨别方法有哪些。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产生于对假借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法,而通假是通用假借之意,是用字法,于是产生了造字假借与用字假借两种假借方法。另外又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与通常所说的通假是一回事。究竟谁是谁非,各持已见,莫衷一是。我们知道,汉字的基本特点是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义结合体。它既不是音素文字,也不是表意文字,而是  相似文献   

6.
谈通假字     
在中学里,我们常把借用的字称之为通假字。通假字属于传统六书假借的范畴,是一种“本有其字”的用字法。故“本有其字”是通假字的特点。所谓“本有其字”,是指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已有用本字的例子,甚至同一部古籍,也以用本字为常。通假字的通假义是临时获得的,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义就不复存在。音同音近,是通假字的条件,如果声音上没有联系,是不能通假的。当然,古书的通假,是以古音为准则的,不能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衡量。如《陈涉世家》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适”是“谪”的通假字,今音相距甚远,古音却相近。前面已经谈…  相似文献   

7.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8.
通假字概说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王引之在论及通假字时,也注意把它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区别开来。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因此,通假字也习称假借字或借字。  相似文献   

9.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1.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想谈谈注释中有必要注意区别古音通假字与古代同音同义词的问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由于词汇的丰富性,也是有大量的同义词的。但古汉语的词是以单音词占多数,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同义词的形式就表现为“同义字”了。如果一组同义词的字音再相同,就出现了同音的同义词。而古汉语中的古音通假现象,也是以字音相同为基础的。许慎给通假字下的定义,其中就包含“依声托事。”那么,用来训释的字与被训释的字出现了同音现象时,究竟是通假字,还是同音同义词,是我们必须加以区别的。《史记·项羽本纪》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相似文献   

13.
假借是通过音同音近替代而产生字义的孳乳,一“字”而生数“义”,本义和假借义都依附在同一个汉字上;通假则是放着现成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别字,其本质特征是依声借字。假借字在表意文字中引入了表音的因素,节省了文字数量,但影响了汉字的因形解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通假字则纯粹是先秦两汉人不规范用字造成的,它掩盖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易造成书面混乱,影响文字交际功能。但其求简性和引导文字以音会意的历史功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4.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琐辨 陆锡兴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指出:与通假字相对的字是正字。那么,什么是正字呢?我们可根据《说文解字》确立的以形定义、汉字分工的体制,用“专字专用”为准绳来衡量,符合一千八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宇词合一用字规范的、是正字;否则,是通假字。 而古今字,则是先后出现的,记载同一个词义的,在形体上有差异的一组文字。古今字中有一部是区别字。在区别字中,后起的今字,常常是正字;古字往往是与此字相对的通假字。陆文在论及通假字、古今字关系时,也正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说:  相似文献   

15.
《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中存在着同音通假这种情况,这对阅读古籍,特别是先秦古籍,带来不少困难。王引之曾经引他父亲王念孙的话说:“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誳为病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序》)所以对通假字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这不仅对阅读古书解决由通假所造成的困难有帮助,而且对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史研究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18.
毛诗用字,假借惟多,算是经典中的特例。故《诗经》所用通假字多,被认为是古文经的证据之一。在古汉语研究中,对于“通假”的论述多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界说,我们不妨以许慎在《说文》里对“假借”的论述谈起。许愼论六书假借,认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此说不够完备,有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19.
漫谈通假字     
丛利红 《考试周刊》2011,(69):23-23
文言文里有很多文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字"。用字通假与写别字不同。通假字是古人在写文章时提笔忘字,又没有统一的字典可供查找,就用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来代替本字,是古代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字。文言文里还有两种文字现象:假借字和古今字。  相似文献   

20.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