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浩  郭辉 《文化学刊》2009,(1):25-30
以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动因。以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必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学校形成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文化氛围和优良校风。  相似文献   

2.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在日本的迅速传播,这种理念已经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具体的作用是强化高等教育机构与地方的协调关系,使大学转变为具有地域性质的机构,进而促进大学面向社会开放。这主要包括大学正规课程的开放和大学职能开放两个方面。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较而言,终身学习背景下的大学开放将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及自我管理学习,更加重视能灵活运用已有生活和工作经验,强调教师将成为学习者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1991年,日本放开对大学教育的国家管制,将竞争机制导人到高等院校,各个学校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经营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金泽工业大学同其他大学一样,着手实施改革。经过多次国外考察、参加研讨会,参考大学改革资料,金泽工业大学从1995年开始进行了4次教育改革。这些改革适应了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校也从一所工科院校发展成为理工科综合院校。本文是4次教育改革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引言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培育社会公民的圣地。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积累知识并实现文化的薪火相传。“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优秀的大学不仅要制定明确的行动目标,建立独具创新活力的大学文化载体,更需树立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因而,需要确立清晰的大学精神、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 本期“文化观点”精选一组有关金泽工业大学的办学宗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及办学经验的文章,供研究大学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5.
金泽工业大学在42年的办学历程中,历尽艰辛探索,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就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社会高度认可的知名大学,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仔细分析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秘。金泽工业大学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大学人的梦想,如何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处理好学校内外关系是中国大学面临的现实而重要的课题。西南联合大学立足现实,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对社会、学校声誉和学生未来负责,兼顾内外关系,放眼长远而脚踏实地以及会通中西文化的办学理念,对我国当代普通高校办学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成功移植了西方教育制度、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中国古老的"大学之道",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启蒙作用、文化榜样作用和对社会文化进步的引领示范作用。在适应论或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大学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走向了偏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等学府正在不断地进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方面的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就业率。但是,我们选择怎样的道路、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我们大学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曾留学过的日本长崎纯心大学做得比较到位,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纯心大学的特点就在于把高等教育紧密地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为社会提供服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考察纯心大学在不同阶段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洪刚  汪明峰 《文化学刊》2012,(3):145-149
西方现代大学和中国古代书院的精神传统,作为大学精神建构的资源,是重新审视现代大学教育的焦点和挖掘的对象,大学的精神传统是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命的源泉,是大学精神的灵魂、精髓和内核,是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本文通过重温大学的内涵和回顾大学精神传统,探讨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使命,以明析大学教育中师者和学生的价值定位,从而突显大学固有的精神意蕴和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是一所仅有20年历史的市属普通高校。近年来,从办学初期频频遭受教育部“红牌”警告到今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学术水平跃居省内前列,文化建设独具特色,人文环境健康和谐,发展后劲雄厚,前景可观。学校实力不断增强,快速稳定发展,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探析大连大学人才强校战略下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文化学刊》2009,(3):69-69
《教育文摘报》2009年第14期第10版摘录文章指出:大学教育应遵循大学教育规律,不遵循大学教育规律就难以办成真正的大学。按照细节决定成败的原理,大学遵循教育规律的表现,不仅在于学校的领导者必须按照大学的教育规律组织大学中的活动,而且要求大学中的各方面工作人员也要按照大学规律实施和进行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组织及人员的教育性作用,使大学圆满实现“使人成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以不同方式推动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受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影响比较深,由于中美之间教育发展的差异比较大,使得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走入了一定的误区与困境,文章阐述了我国大学通识课程的一些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训是大学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体现。好的校训能集中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出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我国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不仅呈现出了一定形态的总体特征,而且也折射出我国大学校训在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时代以及高校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大学需要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对校训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完善,不失为一项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创建21世纪新型综合性大学,既是我国实施"211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成为了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学校如何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在建设富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性大学的道路上加快步伐,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首要课题.文章对新时期大学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创建地方一流综合大学几点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姜宇飞  孙雷 《文化学刊》2014,(1):136-142
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让大学组织既能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又能够按照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学,不失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本真使命,是当前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是制度之母,正确认识大学文化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着力谋求大学文化建设的战略创新,能够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提供全新视角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刘畅 《文化学刊》2009,(3):43-45
文化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在社会学视角下界定大学文化,为研究大学文化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建构大学文化体系,浓郁学校人文氛围,提高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校风,对于提升高校管理品质和教育境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大学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人才培养目标的通才观、师资建设的大师论和育人内容的六育主张等是其通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启迪下,当今大学通识教育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明确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与创新通识教育体系;第二,发挥大师对通识教育的点睛作用,构建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营造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社会职能过程中,以人为本,从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挖掘和调动教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团结和动员教职工投身学校建设,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理念纳入到工会的各项工作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强化和弘扬,达到更高层次的文明、和谐和进步,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反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理想大学成为当代中国教育问题讨论的一个热点与亮点。什么是大学,什么是理想大学,理想大学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要素是必须首先予以阐明的。探究理想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实现反差的原因,构建理想大学的基础性理念和要素构成了本文的基本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进程中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呈现的文化总和。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是其在创办、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办学特色并被广大师生及校友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人文特质的实践活动。文章在厘清新型大学内涵的基础上,对当前制约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文化特色与内涵的挖掘与提炼不够深入;文化培育的内容与方法创新力不足;文化培育效果不明显、长效机制未健全。据此从传承使命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深挖特色创新培育方式、健全机制全面提升培育效果3个维度提出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