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  相似文献   

2.
本探讨古代汉语中的指代性副词“相”、“见”的几种用法特点和“所”字的多种词。性,用法以及特别指示代词和动词,介词组成的词组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相”的用法十分丰富。本文所讨论的“相3”,是“相”的一个常见用法,即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具有指代作用。本文认为,这个意义上的“相”是代词,而不是副词。  相似文献   

4.
试论现代汉语"谁"的匹配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过去关注较多的是其单用情况。本文考察了疑问代词“谁”字匹配用法几种不同的现象,指出它们之间的匹配制约关系,并试图运用生成语法“管约论”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对各条规律的制约条件尽可能作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所”字是古汉语中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虚词。本文探讨了虚词研究中被忽略了的关于“所”字的代词用法:“所”字是一个泛指性的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行为的对象或与行为有关的原因方式处所等。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7.
壹“所”是虚词,不是实词“所字结构”的“所”历来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代词说和助词说两种.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汉语》)说: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这种意见值得商榷.“代词”是实词,辅助性”则是助词的特性,而助词是虚词,所  相似文献   

8.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四种情况。总的来说,介词“为”大都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三、用作语气助词“为”作语气动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有疑问代词“何与其呼应,译为“呢”四、用作连词“为”作连词,一种情况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表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表假设关系的。五、用作副词由于“为”字用法灵活,在个别句子中也可作副词。  相似文献   

9.
指示代词“之”指代人时,一般是第三者,但有时是说话人自己或听话人,“之”表示泛指时,相当于“这”、“这个”.“其”是表示特指的指示代词.辅助性代词“者”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同动词、形容词等相结合,组成“者”字结构.辅助性代词”所”也不能单独使用,它经常同它后面的动词等组成“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0.
“其他”和“其它”在使用中存在混乱,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是“其他”用于表人,“其它”用于表物,这实是一种误解。原因是将“他”和“它”第三人称代词的性范畴混用于“他”或“它”作旁指代词时。二者是一组异形词,词义上是同义关系,用法上“其他”包含“其它”,因而。“其他”应该兼并“其它”。  相似文献   

11.
代词“之”字在上古献中主要作指示代词用,绝不作疑问代词。(韩非子)中“之”字的用法较为复杂,对此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古献的真正指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一、把握词性,辨别用法。即根据某一虚词在不同词性下的用法差异来掌握虚词用法的方法。“以”与“因”两个虚词均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如何在句中区别呢?我的方法是:后跟代词或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是介词;后跟动词或句子,是连词。例如:  相似文献   

13.
代词"人家"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人家”是由两个词根语素构成的偏正式短语,经历了“短语——名词——代词”的语法化过程。“人家”在唐代演变为名词;元代始见确凿的旁指代词用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第三人称用法,并由三称而转指一称。在演变过程中,“转喻”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是“视角”和“会话原则”。“视角”决定了“人家”所指对象的转换,会话原则解释了“人家”指说话人自己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谈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as”武慧芳英语中的“as”一词,具有副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等四种不同的词性,其用法颇为复杂。本文仅就“as”作为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时的用法和所代表的意义略作归纳和说明。一、“as”在定语从句中代表某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15.
以王力,许嘉潞,郭锡良、李玲璞,郭锡良、唐作藩等五人编共四家《古代汉语》为纲,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在杨柏峻整理基础上,进行了“其”字用法系列辨析。其中有词义理解上的差异,作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特指代词、语气副词等词性的辨析,也有凝固结构的用法等。  相似文献   

16.
盛于勤 《学子》2004,(5):57-57
“其”在文言文中用作代词时,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用法。  相似文献   

17.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18.
试析中学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文言文中“之”有代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作为助词 ,“之”有四种用法 :一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表示领属或修饰的偏正关系 ,可译为“的”。二是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能或不必译出。三是凑足音节 ,没有实在意义。四是用在宾语前置结构中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之”有两种用法 :一是人称代词 ,二是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和列举了“it”的最常规的用法:人称代词、非人称代词、先行词、强调结构等用法。通过对“it”这个小小的但是魅力无穷的词汇的用法剖析,和同仁共商,提高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中"然"字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孟子》中的“然”字做了穷尽分析,《孟子》中的“然”有以下几种用法:1.动词;2.指示代词;3.助词;4.词尾;5.应答副词;6.连词。这几种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链条。通过“然”在《孟子》中的共时分布可以分析它的各种用法在演变过程中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