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短片(Short Film),时间在几十秒到30分钟左右不等,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微电影观看几乎没有时空限制,在短暂的闲暇时间、移动中都可以观看.互联网微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如智能手机、车载电视等)播放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包括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①“微电影逐渐开始成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②.微电影的艺术渊源可以追溯到电影艺术诞生之初的短片,它是电影艺术中断了百年的短片传统在当代社会的重启,是社会现代性的一部分,其发展形态、美学特点等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11)
不同时期的农民工电影,主题思想的侧重点不同。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进行现代性想象与表现恋乡情结。农民工电影参与了现代性构建,弘扬了理性与自由精神。19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表现苦难与呼吁正义。农民工电影表现了干预现实的勇气和反思社会问题的深邃,寄寓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立场,体现了编导的社会良知和仁爱精神,提升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新世纪初以来,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鼓舞农民工励志打拼融入城市。这个时期的农民工电影,运用了伪现实主义进行创作。农民工电影的主题变迁,是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产业化与人文知识分子自由精神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赵楠 《今传媒》2024,(2):153-156
“世外桃源”这个美好的文学意象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探索构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前承先秦的“大同社会”,后启唐宋的“大辟天下寒士”,三种社会模式都反映了纷乱时代背景下人民对安定和谐社会的向往。但“桃花源”与“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这两种社会理想有着本质的差别:一是构建三种社会理想的哲学思想不同,“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都是儒家思想的产物,而“世外桃源”是道家思想的产物;二是存在着“公”与“私”的不同,“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都以“公天下”为目标,积极入世,而“世外桃源”离群避世,将目光聚集于百姓,为研究纷乱时代下个体为求生存而挣扎的悲剧命运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结合陶渊明的家庭出身、人生变故、宦海浮沉等历程,分析了隐喻在“桃花源”背后美好人生理想走向幻灭的命运悲剧,旨在运用对比冲突的手法探究悲剧形成背后的社会历史成因,凸显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张万防 《青年记者》2016,(21):97-98
旧有的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之后,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政治已被国际社会所唾弃,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甚至断言,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为冲突的主要根源,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在这场“文明的冲突”的交锋中,西方尤其是美国被迫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而通过电影媒介隐性实施文化霸权,是美国话语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电影创作中呈现出一种"黑色"倾向,即影片的基调氛围、人物设计、主控思想等都与西方的黑色电影相接近,由于电影创作制度及环境的不同,这些电影在视觉呈现和对暴力、人性的挖掘中并非与西方的黑色电影完全一致,而是在经过本土文化的经验和改造中,在影片创作里融入黑色电影的元素和风格,因而使得影片具有黑色电影的风格和倾向。在基于创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的观察和审视中,黑色风格电影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文化、心理等现代性问题,进而表现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个体生命遭遇的现代性迷思。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影像时代”跨越国族与时空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电影是一种视听、创意与思维相互碰撞的具象的艺术,影像本身具有三个演变的层面:承载视听欲望的感官层面、表现艺术的叙事层面以及传达伦理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笔者拟以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为例,试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探究建构在影像基础上的“国家共同体想象”及其承载着的感性、理性与神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电影《猜火车》的开头有一段著名的台词,男主角喃喃自语道:“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光盘播放机、电动开瓶器……”他罗列了一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来表达对英国社会现代性的反抗,而其中,电视机名列第一.  相似文献   

9.
电影《寄生虫》由奉俊昊执导,宋康昊、李善均、赵茹珍主演.讲述了三个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因谎言相互交织、侵蚀,底层人"寄生"于上流阶层中,逐渐变异,最后走向悲剧的故事.整部电影采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段——誊印法,通过舞台剧的戏剧冲突、对称的人物形象、呼应的隐喻符号进行构建.本文将从人物形象、蒙太奇、符号学的誊印方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米高峰  李昂 《青年记者》2020,(11):79-80
贾樟柯说:“在德西卡的电影里,我学到了怎样在一个非常实在的现实环境中,去寻找、去发现一种诗意……正是通过他的电影,我才触摸到了纪实风格背后那些美学层面的东西.”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总有一种“作者论”的视角,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群,并力图捕捉到时代高速发展下人们最真实的生活表情和生存状态,构筑着自己独特的电影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社交盛行的今天,电影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电影情节的推进中,更多人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嘎达梅林》《冰山上的来客》《茶马古道》《黑骏马》《刘三姐》《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特殊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内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组成.新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种“被表述”,构成了一组“汉族/主体/中心主义/看”与“少数民族/客体/边缘/被看”的对应关系.“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功能则是巩固民族团结,增进国家认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电影在“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指导下,为增进新中国的国家认同而创作和生产,承担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电影大片的时代,电影题材的人文取向和艺术情怀一再被忽视,然而这些却是电影这门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回顾过去22年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佳外语片”,以题材的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获奖影片在文化层面、社会人文领域的价值和内涵,通过对这些影片独具民族视野的世界情怀的解读,反思和剖析中国电影的“申奥”情结,以此带给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13.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中国电影生产日益多元化不断创造票房纪录,然而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判断是多重的,同时也是多维度的。从女性主义视角与现代性思考得出,应该警惕的是不能盲目地以一种商业化的成功去摆脱西方电影商业化的侵蚀,更不能陷入一种盲目的、自恋的、异化的现代性情境迷思。否则中国可以在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下迎来电影产业的“小时代”,但很难形成可以持续发展壮大的产业模式,也很难真正在全球电影市场获得应有的一席之地,迎来中国电影的大时代。  相似文献   

14.
刘晨 《大观周刊》2013,(6):12-12
黑格尔第一个用辨证的对立统一观点揭示悲剧价值,对悲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悲剧美学是以“理念”为基础,以“片面性”为起点,以“冲突”为核心,把“和解”作为悲剧结果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富国强民的历史进程中,沿着翻译出版西方“器物”类书籍、政法制度类书籍,以及文学文化类书籍的路线,一步步实现着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性启蒙.本文系统梳理了翻译出版对现代性所起的关键作用,并论述了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时间去哪儿了》,以五个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性扩张的大背景下,落脚于社会中的个人的生存状况、内心世界、观念更迭等人性细节,试图通过对时代风向与现下状况的对比、国家机器与普通生命冲突的展现、人与人情感的触探与剥析,来达到一种"现代性"视域下对普罗生命的关怀.在提出关注与质疑同时,《时间去哪儿了》还将视野重新回拨到社会中的个体生命本质的属性的定位上,试图以此来找寻某种应对时代冲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余红芳 《青年记者》2016,(17):69-70
现实题材电影一次次掀起社会关注热潮,是其立于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韩国现实题材电影以纪实性叙事揭露社会黑暗,对现实中的小人物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命运进行描述,以悲情刻画现实,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韩国现实题材电影发展概况 国内学者对现实题材这一概念的定义不一,认为其含义广泛.周星教授曾指出:非“历史”的题材都可以进入现实题材范畴.为避免宽泛,他在研究中侧重狭义现实题材电影,即“影片创作内容以表现创作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生活感受为主体的电影”,电影表现现实的核心是直面创作当下的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为个案,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出发,探求悲剧艺术在电影中应蕴含的价值取向。毁灭中审视价值,苦难中升华人性,张艺谋脱离日常生活,借用历史场景绘写弱者以及民族的灾难,唤起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但毋庸讳言,电影中的苦难崇拜、传奇表达,过度的戏剧化冲突,反而是悲剧力量的削弱。  相似文献   

19.
张帆 《青年记者》2016,(30):40-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些重视人文趣味、淡化情节、追求散文诗风格和文学性的电视剧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文人剧”,如《南行记》《围城》.它们一般采用现代西方电影中的“套层结构”,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文学意境的营造,但也被人们批评过于“文艺腔”.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新文人剧”则摒弃了“文人剧”的文艺印记,消除了商业模式的浮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中国电视剧的视野.其唯美的画面、华美的台词、俊美的造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将悲剧选择、悲剧价值、悲剧审美等入木三分地呈现剧中,为将精英意识融入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安全阀机制: “安全阀”机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矛盾与冲突的发生与表现有利于矛盾的解决与缓解。通过冲突的表现与解决,人们会建立一种新的作用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进行关于WTO规则的表述时也常使用“安全阀”机制一词,此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