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片断一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你能口算下面两题吗?请说说你的想法。 [多媒体显示: 68÷2= 280÷7= ] 生_1:68除以2等于34。我想的是:60÷2=30,8÷2=4,30+4=34。 生_2:68除以2等于34。我是这样想的:6个10除  相似文献   

2.
课一开始,教师针对课前书写在黑板上的课题“□□×□ 0的口算”让学生读后: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 ?  生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生 2: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学生评论,认为生 2同学说得更贴切 )  师:谁知道最小的整十数是几吗 ?(学生回答是 10),请你写出“□× 10”这样的算式,好吗 ?  生 3: 5× 10。   生 4: 7× 10, 8× 10, 9× 10。   生 5:我知道,这样的算式共有 9题,从小到大依次是 1× 10, 2× 10…, 9× 10。   生 6:不对,应该有 10题,还有一题是 0× …  相似文献   

3.
眼教学片段演(浙教版第七册数学教材)师(出示494×216):我们已经学了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这道题你会算吗?(生竖式计算,板演,说说要注意的地方)师:把题目改成494×206,你会算吗?(有几个学生已经在说“中间0不用乘”)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生反馈:494494206×206×206×494生1:第二种简单,因为只要算两步就够了。师:那你认为这种方法要注意什么? 生1:百位上的2乘494时,积的最后一位要和百位对齐。生2:第三种简单,因为每一次都可以把进位的数字直接写到前一个数位上去。(如4×6=24,可以直接在个位上写4,在十位写上进位的2)(正当我想介绍…  相似文献   

4.
下面是两位教师对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76~78)一课的不同处理:我采了14个我也采了14个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14×2=(个)[案例一]师“: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生:14×2。师:14×2的结果是多少?怎样计算呢?生1:14 14=28。生2:1×2=2,4×2=8,合起来是28。师:这儿的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应该说10×2=20,4×2=8,20 8=28。师: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14×282028师:观察竖式,8是怎么得到的?20呢?生:4乘2得8,10乘2得20。师:这个竖式还可以写得简单些(如下)。14×228……[案例二]师:他们一…  相似文献   

5.
【案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乘加乘减》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喜欢养金鱼吗?生:(齐)喜欢。师:生物小组养了一些金鱼,这是第一小组养的(出示图1),这是第二小组养的(出示图2),你能帮他们算算各养了多少条金鱼吗?生1:第一小组养了12条,算式:4×3=12。生2:第二小组养了16条,算式:4×4=16。师:第三小组也养了一些金鱼,你们看(出示图3),比较这三个小组养的金鱼你发现了什么?生3:第三小组养的金鱼比第一小组多,比每二小组少。生4:第一小组的金鱼是3个4,第二小组的金鱼是4个4,而第三小组的金鱼比3个4还多2。师:你们真是爱…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9页例6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2.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让学生喜欢数学。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迁移类推等能力。教学过程:一、课前口算活动,感悟口算技巧1.师出示第一组口算题:0.2×0.5,2×0.05。(学生口答)师:能不能说出道理来?生:0.2×0.5,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是两位小数;2×0.05,整数乘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2.师出示第二组口算题:0.27-0.2,0.27-0.02。(学生口答)师:这两道题有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7.
【案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口算2×10的乘积。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1:2×10表示10个2相加,2+2+2+2+2+2+2+2+2+2=20,所以2×10=20。生2: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相加,10+10=20,所以2×10=20。生3:2×10表示10个2相加,我知道2×9=18,再用  相似文献   

8.
案例: 师:26+8=34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1:我先把8看作10,26+10=36,再减去2等于34。生2:我把8分成4和4,26+4=30,30再加4等于34。生3:我把26中的6分成2和4,2+8=10,20+10=30,30再214等于34。生4:我从26开始数,再数8个等于34。生5:我先用22+8=30,再加4等于34。……生X:我先算6+8=14,再算20+14=34。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在乡镇中小学搞调研,听了一些数学老师的课,感触颇深。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缺乏教学机智,那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今撷录部分案例并试作思考。案例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课本出现了三种方法:(1)5+3+5+3=16厘米;(2)5×2+3×2=16厘米;(3)(5+3)×2=16厘米。师:课本中有这么多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生1:第一种方法好,四条边正好不多不少。生2:我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这样算比较快。生3: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没有第二种快。5×2得10,再加6…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课时,有一个环节令我至今难忘:师:学习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用呢?生:可以验算乘法。师:很好,就请大家用刚学的知识验算24×36=1008是否正确。师:谁来说说是怎样验算的?生1:我算出1008÷36=28,而不是24,因此24×36=1008不对。生2:1008÷24=42,也能说明原来算错了。生3:我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再乘一次,36×24=864,证明原题错误。师:(随意地问了一句)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有没有一眼就能看出这题不对的?(安静了一会儿,很快有人举手)生4:24的末位是4,36的末位是6,四六二十四,积的末位一定是4,不用算出积是多少,…  相似文献   

11.
师:38+24你会算吗?多数学生都能举手。师:看来很多小朋友都能正确地口算了。但是我们学数学不仅要知道结果,还要能知道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现在你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告诉大家吗?下面老师给小朋友几个友情提示,请你和自己的小组同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友情提示1.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2.议一议:还有其他的口算方法吗?3.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想到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生1:我先算8+4=12,再算30+20=50,后算50+12=62。生2:我先算30+20=50,再算8+4=12,后算50+12=62。师:咦,这两种方法好像差不多。你能发现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吗?生:它…  相似文献   

12.
[片断]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34例2:一辆摩托车13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探讨如何计算18÷130时,出现了下面的教学片断。师:18÷130等于多少,怎样算?生:18÷130=18×130=60。师:你这样想的依据是——生:我是根据上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推测的。师:这样推测正确吗?谁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生1:18千米是130小时行驶的路程,先计算18÷3,求出110小时行的路程,再乘以10就求出了1小时行驶的路程。列式为18÷130=18÷3×10=18×31×10=18×(31×10)=18×130。师:你运用解整数应用题的知识,推导出了18÷…  相似文献   

13.
第六册 第二单元: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 1.两位数除多位数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准备题: 1.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0×( )<201 60×( )<430 20×( )<139 30×( )<170 2.口算下面各题: 30×5 50×8 60×9 20×7 70×3 80×6 40×4 90×2 3.计算下面各题: 124+2 204+3 5060+5 引读题: 1.阅读第13页例1,想一想;这道题是表示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算?可以编成几队?被除数80和除  相似文献   

14.
我有幸听了一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新授课,这堂课富有艺术性的巧妙结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在课结束前,老师出示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请大家算一算这个纸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作业本上算) 生1:10×5×2+10×4×2+5×4×2=220(平方厘米) 生2:(10×5+10×4+5×4)×2=220(平方厘米) 师:(再拿出一个相同的长方体纸盒)如果把这两个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合拼在一起(沿长的方向连接),大家想想看。这个新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1:220×2=440(平方厘米)。生2:440平方厘米。生3:440平方厘米。多数学生对此答案表示赞同。生4:应该是420平方厘米。(只  相似文献   

15.
一、尊重学生的成果教学片断1:教师经过一番生活情景的创设,引出例题“28+7”,大多数学生都一口喊出得数是35。师: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生1:我把7分成2和5,28+2=30,再加5等于35。生2:我先把28看成30,30+7=37,再减2等于35。生3:我先把8分成3和5,7+3=10,10+20=30,再加5等于35。生4:我把28分成25和3,7+3=10,10+25=35。生5:我先算8+7=15,再算20+15=35。师:说得太好了,随即板书:28+7=35想:8+7=15,20+15=35。师:你喜欢哪一种算法?(生举手,师统计)全班同学一致同意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的这种方法。师:看来喜欢这种方法的人最多,以后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四、课堂面貌:从“轻松畅快”到“深活结合”【案例再现】案例A:两位数乘两位数。用课件展示如下情境:李老师想买12本《安徒生童话》作为获得作文竞赛一等奖同学的奖品,每本17元,他带200元钱够吗?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7×12。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17×12的准确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师:现在请各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生:我们把12本书的价钱一本一本地加起来:17+17+……+17=204(元)。生:我们先算了6本的钱,17×6=102(元);然后102+102=204(元)。生:我来补充。第…  相似文献   

17.
57+28=85【教学实况】这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例题:57+28师:这道题,用口算的方法怎样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和同桌的同学说说。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激烈的讨论声。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起了手。生1:我是先算57+20=77,再算77+8=85。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生1的算法,并与学生共同点评该算法。师生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可行,而且简便,是个好方法。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有,有”,顿时又有好多手高高举起。生2:我是先算28+50=78,再算78+7=85。生3:我是先算7+8=15,再算50+20=70,15+70=85,所以57+28=85。生4:我是先算50+20=70,再算7…  相似文献   

18.
【案例】笔者在教学浙教版《数学》十一册第134页的习题(见图1)时,作了如下处理。出示情景图:有一块正方形空地,内接一个圆形花坛(见图2)。师:根据这一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生1:可以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米。生2:圆的面积是3.14×(10÷2)2=78.5平方米。生3:也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是10×4=40米,圆的周长是3.14×10=31.4米。生4:还可以求出圆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10÷2=5米。生5:正方形中除圆外其他部分的面积是100-78.5=21.5平方米。生6: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算式是78.5÷100=78.5%。师:你能把圆…  相似文献   

19.
第一课时复习重点:四则混合运算。复习步骤: 一、单项训练。 1.口算。 25×4 26+20 100-24 50÷2 78-8 75÷75 1000÷8 0×38 73+27 54÷1 84÷42 151-151 12×30 34×5 19+28 这里注意强调:同数相除、同数相减等特殊情况下的计算。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说出计算的思考过程。4×12×25 226-138-62 1500÷50071+36+64 57×0×223 164×34÷3449×11-49 54×7+3×54 12×25 3.根据题意,在横线上列出综合算式。(注意中、小括号的用法) ①(?) ②18-4=14 14×5=70 80+70=150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听说大家的计算能力很强,我想检验一下,敢比一比吗?生:敢!师:(出示课件)请口算下面各题。5+15=14+26=18+12=11+39=42+38=15+5=26+14=12+18=39+11=38+42=师:同学们做得很棒!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生1:得数都是整十数。生2:上一题的得数和下一题相同。生3:上一题的加数和下一题的加数相同。生4:按得数来分,可以分成5组,上下两题为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