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说一篇文章的成功可能有偶然的因素,如灵感和机缘,那么,一个地方党报专刊办得成功与否则更多地取决于周密的策划。此话不仅是本人从业多年来实践的结论和体会,也符合古人的名言,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专刊不像一般写文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预”的作用更显其大。  相似文献   

2.
新闻改革的产物——新闻策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颇高,争论也颇热烈。赞成者说:“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双方针锋相对,各有其理。 这种分歧的产生,源自对新闻策划概念的不同理解,其核心是对“新闻”一词的不同理解。反对者的立论,理解为是对新闻本源即事实的策划;赞成者的立论,理解为组织报道的策划。双方没有概念的同一性上争论,看似热闹,却各说各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策划一词在新闻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许多知名度较高的新闻理论期刊,都开辟了定期或不定期的专栏进行讨论。如《新闻记者》的“探索与争鸣”,《新闻知识》的“专题讨论”等等,另外《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也在“业务研究”或“工作探讨”等栏刊登了这方面的文章。现将近两年来新闻学术界的讨论进行梳理分析,以供参阅。一、全面肯定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它是适应当前媒介竞争需要而进行新闻改革的重大举措。新闻是新近事实的报道,事实本身并不是新闻,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虽说新闻用…  相似文献   

4.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5.
还“新闻策划”的本来面目彭鹰近来,“新闻策划”一词频见于报刊杂志上。然而,究竟什么是新闻策划,它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即始终是众说纷纭。由于“新闻策划”一词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而国外亦无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对它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新闻策划不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读者对图片新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电视和网络又使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以往,报纸也鲜有独家图片新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图片新闻的版面处理,如果仍然固守“只要照片大”、“只要照片多”就会有读者的想法,而不在图片编辑上下功夫的话,就很难在众多报纸中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报纸上来。 一张对图片编辑不重视的报纸,一定不是一张抢眼的报纸,不是因为它缺少新闻,而是因为它缺少图书编辑赋予它应有的光彩。因此,在读图时代的报纸中,图片编辑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图片编辑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重视实录纂修,每届新君即位均设立实录馆,编修前代皇帝实录。《清实录》制有大小两种开本,函册以黄色或红色绫缎敷面,形成小黄绫本、小红绫本及大红绫本三种版本。清太祖至穆宗十朝实录每届修成,抄录五部,分别贮存。其中,小黄绫本1部,存于内阁实录库,系编修过程中随时进呈皇帝之本,经过御览审定方精抄大、小红绫本;大红绫本2部,分别尊藏于皇史宬和盛京崇谟阁;小红绫本2部,分别存于内阁实录库和乾清宫。德宗实录仅有两部,大红绫本1部,藏于皇史宬;小红绫本1部,藏于盛京崇谟阁。清帝溥仪逊位后修成的《宣统政纪》为大黄绫本。  相似文献   

8.
从1997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在该报发表第一篇“口述实录”以来,情感讲述文体已在中国平面媒体风行10年。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倾诉,为此推波助澜,使“口述实录”由一种文体.嬗变为一个时代的人们对情爱婚恋的表达方式。一、情感讲述文体的源起被称为“口述实录”的报纸情感写作,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无疑是有创建的。它的写作和表达方式更多地借鉴和移植于文学。  相似文献   

9.
1940年,萧红在寂寞的香港、寂寞的心境下,回首相距数十年、相隔数千里的故乡.写下这部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呼兰河传·序》中说,虽然它“不象”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但却有“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半个多世纪后,它依然穿越时间的迷雾,朴素而迷人。  相似文献   

10.
现在在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新闻事实少,内容空话多;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有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读来味同嚼蜡。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199年7月1日播发)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场面,并给予形象再现。如文中写的:“在濛濛的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月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二十八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相似文献   

11.
杂文写作谈     
杂文的“杂” “杂”,是杂文的本质特征。“杂”有两种涵义,包罗万象是杂,兼而有之亦是杂。杂文乃文艺性政论,一面是文艺,一面是理论,兼而有之。说它是文艺,它却发议论,阐明观点,是论说性文体;说它是理论,它又有形象,有人物,采用比兴手法,说理也不是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杂文不是纯文学,全用形象思维,它兼有逻辑思维,但又不是小言论——这属理论范畴。它是“文学 理论”,结合部的核心是形象思维。杂文没有形象思维就不成其为杂文。  相似文献   

12.
让党报一版的版面漂亮起来,是一个难点,因为党报不同于“生活报”、“周末娱乐报”,一版又是要闻报,不能过于花哨和浅薄。所以,一版编辑要有版面策划意识,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使一版的版面既儒推庄重,又妩媚动人。版面策划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因此,版面策划包括内容策划和形式策划。党报一版是要闻版,要使一版有看头,就必须搞好内容策划。一、项目策划项目策划是版面策划的“重头戏”,它显示一个综因部的总体策划水平。二、兴奋点策划一个版面要有亮点,要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兴奋点,不然版面就会死气沉沉,令读者生厌。策…  相似文献   

13.
陈朝晖 《军事记者》2008,(10):62-63
近年来,“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很高,争论很多也很热烈。赞成者认为:“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认为:“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这是争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双方虽针锋相对、各占其理,但双方讨论的概念却不一样.自然难达成一致意见。赞成者讨论的是“新闻策划”,而反对者讨论的其实是“策划新闻”。实际上,“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16,(2):63-67
选题策划 关于选题策划,一曰抓名家书稿,但不迁就作者.“金黎组合”从社会需求出发,为名人策划选题,让名人服从选题,心服口服地就范于“选题”.好多时候,并非名人有了选题、有了作品后,他们去争取作品,包装出版,而是他们捕捉名人、定制名人、挖掘名人、以信誉和责任心赢得名人.二曰客观上帮助名家拓展,主观上成就自己策划.他们不是“一本书主义”,而是着眼于长期合作、长远合作.即使一本书,也要千方百计拓展它的覆盖空间,为争取的效益极限不遗余力.三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最大限度地占有选题策划的高质量信息.“洞悉潮流,与时俱进;号准脉搏,获胜选题”,这就是“金黎模式”的占领信息高地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马玉瑛 《新闻实践》2012,(11):11-12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都是战役性报道.仅靠单兵作战很难达到精品化要求,需要集体智慧、整体策划、全体出动,整合各方面报道资源。因此,要把重大主题报道打造成精品.采编部室必须要形成能充分发挥团队整体优势的运行机制。 团队创新运行机制之一:核心骨干制一个有创新力的团队,需要在报社编委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好各部部主任的策划带头作用。为此,我们建立了以部主任为主体,以骨干记者为核心力量的“核心骨干制”,加强以部室为单位的团队创新运行机制。一是部主任要吃透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精神.围绕热点抓报道方向;二是要求记者在日常采访工作中。一旦发现符合方向的新闻线索,及时上报部室讨论;  相似文献   

16.
所谓非事件性新闻是指报道的新闻事实不是以单一的、具体独立的某一事件的形态呈现,而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是多个事件的综合。这类新闻样式时空跨度大、信息丰富、价值多元、主题具有多义性。它是一种总结、回溯性的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如何”等问题。在新闻实践中,总结成就的报道、经验性的报道、工作报道、  相似文献   

17.
转眼之间,战友报生活类副刊《生活在线》陪伴着战友们和我走过了两年时间。这个专版中的主打栏目“真情实录”报道了40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主人公名不见经传,绝大多数是生活在基层连队的士兵;他们不是先进典型,也不是标兵样板,而是普普通通的、甚至没有立过功受过奖的“小人物”。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鲜活而生动,读后禁不住让人黯然泪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依然清晰地留在读者的记忆里,潮湿着大家的心灵和眼睛。为什么?一种真情,一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的真情。定位版面内容,沟通情感世界2001年下半年,报社决定创办一块体现官兵…  相似文献   

18.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9.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至今已经10年了。杂志的创办人、主编郝铭鉴写过一篇《十年感言》的文章,义中说《咬文嚼字》虽然10年了,但它“还是一株小草,还不敢和大树比肩”,但是广大读者读后却不同意这个说法,或写信或打电话来表示反对,说《咬文嚼字》通过1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读者的认可,早就不是“小草”了。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版业引进策划这一做法的本身无是非可谈,但要使之真正地发挥作用,达到出版主体的预期目的,关键还在于出版主体如何灵活地去运用它。由于各出版单位在对出版工作进行策划时的做法不同,从而使“编辑”与“策划”二者有了不同的组合形式,即策划编辑制和编辑策划制,并具有迥异的意义与效果。 所谓的策划编辑制,就是出版单位从编辑或全体职工中把那些(一人或数人)头脑灵活、知识面较为宽泛、市场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人员挑选出来,专门从事选题策划工作,有些出版单位还为此而成立了独立的策划编辑部或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