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党八音会是山西晋东南吹打乐的特殊称谓,黄一宝是介于乐户行与八音会之间的过渡性传承人。解读黄一宝的艺术传承经历和对八音会的认识,不仅使我们窥探出20世纪70—90年代上党八音会的历史变迁以及活跃于民间和艺术舞台上的八音会艺人的生活状况,而且黄一宝以亲历者和转述者的双重身份,在讨论上党八音会的传承演变时,为研究者提供了上党八音会发展的新线索。  相似文献   

2.
上党八音会是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成为上党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突出代表之一.本文对城市化背景下上党八音会现状调查,从网络媒体传播、活态传承、政府规范与扶持、学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上党八音会当代路径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上党八音会是流传于晋东南长治、晋城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吹打乐组织,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文献中即以提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上党八音会在传统表演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以上党八音会为例,研究其目前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进行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同时为山西传统戏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转型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上党八音会是山西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党八音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从乐器的配置、曲目、乐人等都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对上党八音会生态环境变迁,提出对其相适应的、有效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山西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其内容主要包含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上党八音会、文水鈲子、五台山佛乐、太原锣鼓、恒山道乐等九项内容。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及特色,一方面可为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山西民间音乐直接且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山西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6.
上党八音会是流传于山西省长治、晋城一带的民间乐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章从上党八音会的乐队组成、曲牌、音乐形态等方面展开阐述。着重对八音会的曲牌在宫调、曲式结构、旋法与转调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7.
上党八音会是流传于山西省长治、晋城一带的民间乐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章从上党八音会的乐队组成、曲牌、音乐形态等方面展开阐述。着重对八音会的曲牌在宫调、曲式结构、旋法与转调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8.
上党八音会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它的传承及传播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和成效,八音会内部也有自己的创新以适应时代和群众的需求,但其发展仍有待提升和商榷之处,笔者就此提出建议,以求八音会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9.
"八音会"是流传于晋东南地区,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方特色。文章主要针对润城古镇一例丧葬仪式的个案调查,梳理八音会在仪式中有关乐器、曲牌以及与丧葬仪式配合的方式等多方面表现。揭示八音会音乐在丧葬仪式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相似文献   

11.
古戏台是上党地域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戏台的产生、发展与本地的地理、风土人情、商业发展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与山西其它地区相比较,上党古戏台的时空分布更显出其特色.  相似文献   

12.
古戏台是上党地域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戏台的产生、发展与本地的地理、风土人情、商业发展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与山西其它地区相比较,上党古戏台的时空分布更显出其特色。  相似文献   

13.
山西东南部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包括长治、晋城两市19个县区。该地区历史悠久,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积淀了自身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该地区方言属晋方言上党片,从极具特色的歇后语、地方戏曲和亲属称谓三方面,可见上党片方言在山西东南部地域文化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玉林八音,又称桂南八音,因使用鼓、锣、钹、笛、箫、弦、琴、人声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主要用于各种节庆、婚娶、满月、贺新屋、祝寿、迎神、祭祖、丧葬等民间、民俗活动的仪式中,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爱不释手。本文通过探究玉林八音的历史源流及其艺术特色,以期对玉林八音作较全面的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上党地区有着独特的曲曲人文传统,其戏曲艺人大体分为乐户艺人和上党梆子艺人两类,分别负责供撰演出和搬演大戏,他们职司有异,传统不一,敬奉的行业神也不尽相同,乐户艺术人崇祀的行业神主要有咽喉神,白剧神和律音祖师,而上常梆子艺人主要崇祀老郎神,没大小老爷。由于年湮日久,当地关于戏神的传说产生了种种误解,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解读上党地区戏曲文化的深厚传统和独特内涵非常不利,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上党戏神作了初步的分类研究,并对其误解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16.
清代人参发展的转变,最明显的变化在于人参的产区从山西的上党移至东北,清以后,辽参取代了上党人参,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参品种.清代人参的书写及分类方式正好反映了人参在清代发展的特色.随着人参商品化的过程,清代有关人参的书写,我们大致可发现有从博物学调查到商品指南式的书写特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上党民间礼仪细乐是上党地区流布最广、储量最大的民间乐种,礼乐祀神是上党民间礼仪细乐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党民间礼仪细乐以民间音乐演绎民俗礼仪为主线,以"礼乐合一"、"无乐礼难报、无礼乐难施"为其鲜明特征,以承办民间礼仪乐事所谓"行礼事"为其主要内容,在上党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是山西上党地区人生民俗礼仪活动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曾定都山西长子的西燕政权历7帝共计11年。西燕建都长子主要由其政权的流动性特点、淝水之战后的政治格局以及上党盆地的地理形势和长子的战略地位等诸多因素所决定。长子东依太行山,逾太行八陉之南四陉通河北、河南,西靠太岳山,越乌岭关达临汾、河东;南过黄河联中原洛阳;北通晋阳接雁门、云中,历来为上党地区战略要地,从传说尧封其长子丹朱而命名,到春秋为上党乃至中国北方战略要地,战国赵、魏、韩三国在此置郡,秦设上党郡,两汉为上党郡治所,直至西燕为都9年,对中国北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上党记》是山西最早的地方志书,古籍征引又或作《上党郡记》,此书早已亡佚,撰者已难查考,残篇散见于类书等古籍。其书或撰于曹魏。通过历代著录征引情况来考查,《上党记》或亡佚于南宋初。《上党记》留存了很多先秦至汉魏时期的晋史资料,如赤狄部落的散居遗迹、秦赵长平之战、壶关三老上书、曹操太行征高干等等,还介绍了很多山西地名的来由,这些都是对正史记载的有益补充。《上党记》文字表述也颇有文采。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