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学科交叉融合承担了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从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研究认为:首先,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将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嬗变历程分为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四个演化阶段。其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现实样态呈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和自然学科四方面的跨界整合。再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表现为建构服务体育强国导向的引领机制、建构问题牵引的体育学科动力机制、构建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范式、建构无学科边界的体育学科组织机制、建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治理机制、建构多元动态的体育学科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最后,基于超学科视角提出创新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新范式、确立体育学非学科化的“超学科”思维、架构“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学科体系、探索“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实践模式的未来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立足学科分化与交叉视域,从学校体育学生成与发展路径、学校体育学发展的现实困顿以及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构想3个维度审思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认为:学科分化是学校体育学形成的原动力,学科移植是学校体育学发展的生长力,学科交叉是学校体育学创新的生命力;学校体育学在与母学科以及其他外部学科交叉发展中凸显了学科属性迷失、嫁接移植错位、学术话语混乱、研究范式冲突、理论体系阙如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将会在理论统合、知识耦合、实践契合、资源聚合等方面释放出更大的学科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3.
范式是常规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规范。采用文献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学术界一直热议的科学、学科以及体育学的概念进行了厘定分析,提出了体育学学科范式的概念,并梳理了我国体育学学科范式的发展困境,对构建我国的体育学学科范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学逐渐成长,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许多学科的学科体系。1994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全部学科分为五个大门类,下设58个一级学科,体育科学被列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下的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其代码为89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96年将体育学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的学科之一。体育学和体育科学都是体育科学学科群的总称。学科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反思。为了弄清什么是体育学,笔者查阅了体育学的两本权威辞书,一本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另一本是《体育科学词典》。阅读之后,不免产生了一些疑问,谨提出来与学者们共同探讨。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对体育学的释义 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对体育学的释义  相似文献   

5.
对体育学的理解都可以归及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一文化思潮上,这两种思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从科学精神层次来看,体育学是科学,这是对体育学的低层次理解。从人文精神层次看,体育学是人文的,这是对体育学的高层次的理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从对立走向融合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理应是我国本土的民族传统体育,由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学科建设的进展和学术体系构建的方向。研究认为,当前现代生物学理论与方法主导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思路,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的体育项目形式,课程与相应教材缺乏本土理论内容,学术研究存在内卷等问题;但是,学科成立以来也产生了学术研究的本土化转向,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等方法论的引入等促进了学科研究进展,同时,武术表演专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学科交叉的可能。建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本土学术体系,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学界需要深入田野,将民族、历史、概念史等领域和方法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术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学理论话语建设成绩显著,为指导推动体育实践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强国建设新时代,无论是基于国内体育发展现实需要,还是基于国际体育交往需要,都亟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理论话语体系。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指出新时代中国体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目标是探索和揭示体育特征和发展规律,为中国体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价值引领,为世界体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与促进世界体育文明进步;构建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构建路径是聚焦中国体育发展实践、形成原创性概念和理论、传承优秀中华体育文化、学习借鉴国外体育成果、主动设置国际体育议题与提升中国体育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满足社会需要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相比较其它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概念上具有相对独立性。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调适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是借鉴和整合相关学科尤其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经历了形成发展、快速发展以及优化发展3个阶段。伴随着社会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应该偏重"问题导向研究",解释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开展文化变迁、文化产业、群体推广、健康中国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1)体育学领域的相似现象无处不在,体育学领域的活动与创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相似原理的发现与运用:(2)在其它学科纷纷采用相似论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武装自己头脑,并进行开创性科学研究的时候。体育学科对相似论认识上的冷淡与实践上的漠视令人匪夷所思;(3)对体育学领域相似问题的研究,为认识、把握体育学领域相似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提供了帮助,为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开辟了蹊径,为体育学新观点、新成果、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4)相似论作为研究体育学相似现象的一种理论工具,会很快成为体育学研究的重要科学方法,并将极大地推动体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体育学广义跨学科概念辨析与动力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学跨学科、多学科、超学科概念特点的厘定,对理解体育学研究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采用概念分析、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针对实际研究过程中三者混合形式,就体育学广义跨学科研究概念,并就其动力基础展开讨论,结果表明:体育学广义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是当代体育理论的高度分化和纵深发展的结果,外部发展动力来自解决全球体育实践中复杂性问题的理论诉求,以及体育学寻求社会认同及提升学科地位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徐子豪 《体育风尚》2021,(5):261-26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别对关于体育学科中的科学理论、技术应用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结论。体育学科与各种科学理论密不可分,也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科学理论为体育学科中的各个方面提供科学化、理论化、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使体育学科更加科学,更具有说服力。不同的技术应用对体育学科地各个方面的影响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体育能够通过不同的技术应用,使训练、教育和康复等方面的方法越来越多,产生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从而达到增强技术应用的实践,促使体育学科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产业往往与许多社会中不同的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这篇学术访谈中,易剑东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畅谈了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体育学科面临的困境、公共政策与体育的发展等重要问题,认为体育对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一项关系国家战略的伟大事业,主张体育融入社会;体育是一个辐射面广而不是偏安一隅的渺小领域,中国的体育学科建设应该追求学科融合与独立的统一,借鉴和学习艺术学科,努力达成自然科学求真、社会科学向善、人文学科审美、技术学科爱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有待拓展的体育学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学的学科分类是个问题,很长时间体育学是不独立的,一直置于教育学门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体育学才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归于人文社会科学.为此,旧有的体育方法论有必要拓展,本文提出,作为研究人的运动行为的体育学应确立“质“的研究方法,建立新的体育学方法论的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14.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是建设新时代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学实现实力充盈和理论自信的必备“软实力”。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契机、整体要求、要素组构和推展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中国体育学建设面向体育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布局,站在世界体育学发展的前沿,在不断凝练话语特色、优化话语表达、夯实话语储备、提升话语能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话语内容,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体育学发展实际,持续增强中国体育学理论自信,形成中国特色体育学标识,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体育学范式,在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路径,为我国体育学建设与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自信提供话语支持。  相似文献   

15.
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是近年新兴的一对姐妹学科,但对这两门学科予以比较性研究的论文很少。本文对这两门学科的异同作了论述,并指出,必须注意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差别。社会体育学属于体育学、属于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学科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长远发展的基本保证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整体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返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其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自身基础理论脆弱、学科建设迟缓有着直接关系。基于这一重要学术领域长期被忽视 ,在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中的结构性缺陷 ,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构建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等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学与体育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专业和新研究领域,其研究结构、层次的辨析和建构是明晰研究指向和目标之基础。在分析体育旅游研究体系的结构、层次与过程逻辑关系,及体育旅游概念体系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新学科“萌芽期”的研究范式,从母学科、“理论—实践”研究范畴、研究对象认识、结构—功能主义及不同研究视角等5个方面的理论套用和经验逻辑推演辨析和建构体育旅游的研究结构与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旅游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全球思想史的视角分析总结世界主要国家体育哲学的学科形成、思想的相互迁移与融合以及对体育学的学科贡献。发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完成了体育哲学学科化的初步建设,并呈现逐渐融合与迁移的学科形态,这些研究为体育学奠定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体育意义的阐释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方法论视域。认为:为突破当前体育哲学的研究瓶颈,应基于全球思想史的演变谱系,明确体育哲学对于体育科学建设真正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探寻自身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核心,从身体知、体认、身体显现论等具身认知范式出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元实践哲学”融合,使体育学摆脱无学科知识核心的“洋葱交叉学科”困境,从体育的知识核心——训练学、裁判学、竞赛学延伸并探讨其他支脉命题,以体育新问题、真问题为创新导向,进而为体育学科本身逻辑的锚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体育学重点研究领域.为全面、系统了解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文献计量学多项指标,即发文量、被引量、H指数、高被引频次论文和高被引频次论著的分析,展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论文、论著、学者、期刊、主题文献的影响力分布及重点研究领域.采用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法,对中国知网(CNKI)予以分析,揭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可为该学科的发展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保证.  相似文献   

20.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三大体系”的核心。通过梳理我国体育学学术研究发展现状,发现当前存在学术研究创新性较弱,原创性体育理论成果不多;学术成果转化率较低,回应体育实践需求度不高;学术研究方法借鉴较多,特色研究方法不足;学术研究平台建设较慢,学术争鸣氛围不浓;学术研究主体多元协同不够,学术评价体系建设迟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以“四个坚持”为根本遵循,从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4个维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认为应围绕学科发展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理论体系、围绕共同体宗旨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组织体系、围绕学术繁荣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围绕创新生态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