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是电视新闻报道节目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也是新闻电视媒体对新闻资源和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利用,对于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节目制作质量,应该系统总结新闻评论栏目的特征以及主要发展趋势,进而合理制定新闻评论栏目制作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新闻的这个天地中,除了一部分时政新闻,对电视观众极具收视感召力的是大量的社会新闻。近年来,省市级电视台相继开设了一系列主要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它们凭着社会新闻与观众的贴近性、现场感强等特点,充分调动了电视观众的收视兴趣。可以说电视社会新闻处在异军突起、如日中天的阶段,但同时也显现出了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都高效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面对新颖多样的电视节目,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内涵质量和产出速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巨大的市场需求为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带来的固然是更高层次的机遇,同时,观众越来越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越来越深刻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来自行业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带来的也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立足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节目特色,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切实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索推动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发展的有效策略,是当前阶段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打开电视,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哪家电视台,只要有频道资源,几乎都开办有自己的新闻评论类栏目。这些栏目表现客观事实、反映群众呼声,打击邪恶、弘扬真情。其针砭时弊可谓立场坚定,引导舆论可谓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电视新闻传播行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一全新的社会形势下,也使得电视新闻栏目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新闻栏目之间激烈的竞争无非就是电视收视率高低之间的竞争,然而电视新闻栏目编排的质量以及相关的推广工作是否有做到位直接影响着电视收视率的高低,因此,做好这项工作十分重要,打破常规,并在其中融入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受众的心理实际需求进行更好的编排以及推广,以此引来受众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吴晓 《视听纵横》2004,(6):113-114
在电视新闻的领域中,除了一部分时政要闻,对电视观众极具收视感召力的是大量的社会新闻。近年来,随着频道的专业化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级电视台相继开设了一系列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充分调动了电视观众的收视兴趣。但同时,这些社会新闻节目也显现出了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淼 《视听纵横》2005,(4):21-23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遍地开花的民生新闻栏目造就了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成为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然而,在这热闹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去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在我国历来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电视新闻评论在电视媒体中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它既代表媒介的立场、态度、观点和声音,也代表公众的态度和声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愈发凸显其功用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电视新闻评论将会因其内在的社会品质和重要的社会功能而成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力量。  相似文献   

9.
张为 《新闻前哨》2007,(6):58-59
目前,在电视节目多元化、专业化的背景下,综合性的新闻评论类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挤压。不容回避的是一大批《焦点访谈》式的栏目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甚至成了明日黄花,其收视率和影响力也大大下降了。于是,电视新闻评论类栏目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谋求生存和发展,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播媒介的改变,人类的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媒介融合是媒体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电视新闻栏目必须重新寻求自身功能定位,以受众的新需求为核心进行创新。本文从媒介融合的概念、影响以及问题入手,总结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经验和规律,探求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栏目创新发展之路,旨在提升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巩固电视新闻栏目的市场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晓明 《视听界》2011,(6):42-44
说起电视新闻中的调查类节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央视名牌栏目《新闻调查》。该栏目自1996年开播以来,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社会敏感问题进行调查取证、分析和透视,资深的记者队伍,娴熟的电视手法,使其一度成为国内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一面旗帜。不过,电视新闻调查并非只有这一种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不断出现,需要媒体,特别是城市台、地面频道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快速反应,迅速解读,深挖观众需要的内容,为受众提供“快消品”。相对于央视的《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记者发回来的新闻稿件大多都是成品,但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却是未经加工的新闻素材。这就要求电视台的新闻编辑能够对这些"新闻素材"进行"再创作",以达到电视新闻栏目的播出要求。  相似文献   

13.
2003年7月1日,《国际观察》由录播改为直播.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乃至中国内地第一个直播的电视新闻评论类栏目.该栏目播出方式改变后,时效性增强,信息量增大,加强了与新闻节目的联动,同时给播出理念带来了新挑战,几个月来,直播的《国际观察》不仅实现了安全播出,还提高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和栏目忠诚度,赢得了他们的好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是电视台新闻实力的体现,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深化,是代表新闻观点、媒体声音的重要平台。在评论栏目或评论节目的设置中,应该处理好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罗秋实 《记者摇篮》2001,(10):47-47
电视新闻是可视的,这就决定了“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电视新闻可以暂时没有解说词和音响,但绝对不能没有“画面”。电视画面通常也叫做“镜头”。镜头可以分为“长镜头”和“短镜头”。如果一个镜头的时间长度在4秒钟以内,即为“短镜头”,超过4秒钟即为“长镜头”。在电视摄像技巧中,推、拉、摇、移镜头大部分都是长镜头。电视新闻有时问较长、传达信息较多的通讯和评论.也有追求短、平、快的消息新闻。本文所论述的长镜头的运用只限于消息新闻。  相似文献   

16.
刘俊 《新闻知识》2006,(9):69-70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那时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档新闻节目叫《观察与思考》,其播出的第一个节目《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这期节目的播出标志着一种以栏目形式播出的新型的、独立的电视评论样式的出现。自此之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得到发展。到如今,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呈现出发展的多样化状态。本文就此问题作出一些探讨,以期总结出‘些电视新闻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林光明 《东南传播》2010,(11):14-15
电视新闻评论以其“形象化评论”成为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新闻评论种类,其追击热点、辨明真相,层层剖析、精辟分析等特点深为受众追捧。然而,由于所涉及热点难点事件的敏感度强、调查采访难度大等原因,一直以来,成为“位低力薄”的基层县(区)台望而却步的电视栏目。本文从栏目定位、节目视角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思考县(区)台开办评论栏目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栏目品牌化经营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以及3G技术的日臻成熟,电视新闻栏目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电视新闻栏目为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也不得不进行深入改革,电视新闻栏目也像商品一样,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获得更多的忠实观众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蒋朝霞 《视听界》2000,(3):39-39,30
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是新闻节目的总体形象,代表一个台的立场和态度,也体现一个台的竞争力。特别自1994年中国新闻奖设立“新闻栏目编排奖”后,电视新闻栏目编排更加受到广泛重视。编辑的职责已不只是对新闻稿件的修改、整理和相加,更要对新闻稿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再创作”,即通过对新闻稿件巧妙的编排组合,体现出强烈的编辑意识和鲜明的编辑思想,使1条新闻与另1条新闻相加后产生大于2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方式很多,较常见的如: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手段(声音、画面).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通过对新闻背景的准确交待.事件因果关系的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恰当分析,以揭示其实质.追踪或探索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方式: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特别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