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民歌源远流长,黎族是古越族后裔,善于“野音”。黎族五大方言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的民歌各有特色,文章以赛方言民歌的音乐形态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音乐的调式、节拍、旋律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龙岩方言的助词在方言研究中颇具特色,本文举其突出的“仔”、“侬”、“着”、“哩”、“Zao”等字加以分析,以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4.
宁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其方言隶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在宁县方言里,“开”用作起始体标记,表达动作、状态的起始。通过与宁县方言里的“脱”、“上”、普通话中“起来”、“开始”等起始义表达形式的比较可知,“开”处于由情状体到视点体的虚化连续统当中。  相似文献   

5.
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是其方言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普通话中“子”尾的存在形式差别很大。焦作底层方言中存在着变韵表“子”尾、“儿”化韵表“子”尾、“子”尾的变读以及名词单字无“子”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汉语方言在贵州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其内部包括湖广、桂北、川黔三种西南官话类型,另外还有属于湘方言的“酸汤话”。讨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深化贵州方言研究。文章认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汉族移民的直接结果。黔东南汉语方言在明朝时期渐具雏形,清代“开辟苗疆”时期在州内各县基本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移民来源、历史区划、民族语言、自然地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醴陵方言属赣方言,“咖”、“哒”是其主要动态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9.
巴蜀方言重庆话的语音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方言”应当改称为“巴蜀方言”,“巴蜀方言”这一称谓既反应了古巴方言和古蜀方言的历史承生,又反应了巴,蜀两地传统地缘,人文关系,巴蜀方言重庆话是重庆直辖市的代表方言,其语音特点非常鲜明,本文以重庆城区话为对象,考察重庆话主要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方言词本字隐晦难考,许多闽南方言古语词在辞书中常不得其字。如“飵”、“嫷”、“谲”、“皁”、“揞”、“幐”、“恬”等七个词的本字便常被误用,而这七个词在扬雄的《方言》中均有记载。利用《方言》对这些词进行考辨,求其本字,往往可以发现一些词语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中部方言“改汝”意为“嫁女儿”,其本字应该是“解女”.“女”读为“汝”与“黏”“碾”读为[z]声母一样,是“中古汉语娘母字不规则变化的残迹”;“解”在唐代便产生了“送”的意义,科举考试中的“解”举子与结婚“送女”在仪式上存在很强的一致性,因而用“解女”一词表达“送女”之意.陕西方言表示“吝啬”的“啬皮”,河东方言叫做“贫僧”,其本字应该是“贫啬”.河东方言里“啬”可以白读为“僧”;陕西方言读为“啬皮”,是“贫啬”逆序变化后“贫”字进一步丢失韵尾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聊斋俚曲反映出的“知”“庄”“章”的读音应分成两类。二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三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其特点属于“胶东方言型”。现代淄川方言“知”“庄”“章”完全合流,读成了舌尖后音,变成了“非胶东方言型”。这种历史演变是受了济南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庆阳市如西峰、庆城、镇原、华池、合水、正宁、宁县以及环县合道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第三人称单数“他(包括镇原的‘那’)”字受“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也读作上声.庆阳市多数方言点不具备关中以“我你他”变作阴平来表示复数的特征,只有与关中毗连的正宁、宁县、西峰区温泉镇如关中方言那样,以“我你他(撵=)”变作阴平来表示复数.关中方言区只有定边和麟游(麟游限于次用)复数的标志为“们”,庆阳市很普遍地以“们”字为标志.庆阳多数方言点“兀”读作去声,跟关中多数方言点一致;庆阳多数方言点远指代词分为两个层次,其第一层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是不太远、看得见的;第二层次亦如关中多数方言点那样,是很远、甚至看不见的.  相似文献   

14.
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源自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故在古代即被称之为“华夏”或“中华”,也有“夏”、“诸夏”、“华”、“秦人”(秦朝)、“汉人”(汉朝至唐前)、“唐人”(唐朝)等史称。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其人口超过十亿,占中国总人口的91.59%。由于人口众多,故其分布极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和松辽平原。汉族操汉语,属汉藏语系,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种主要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源于象…  相似文献   

15.
耒阳市位于湖南省的东南部。耒阳方言属客家话还是赣语,向来存在分歧。文章先选取“脑”、“背”、“脚”、“湄”、“公”、“婆”、“牯”、“牯佬”等有代表性的耒阳方言口语常用字进行分析,再用100个方言特征词与客家话、赣语进行比较,从未阳方言的词汇特点的角度论证耒阳方言属于客家话。  相似文献   

16.
在语调研究尚未深入的今天,对“方言语调”的阐释呈现出艰难性特征。在这样的语境下,“方言语调”的量化测试很难保证其科学性。“方言语调”的量化测试应该另寻它径。笔者认为,“方言色彩”的量化测试是“方言语调”量化测试的出路,据此,笔者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之”、“其”等古汉语代词 ,曾经被当作第三人称代词。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 979年版的“其”字下第一个义项即明确为“第三人称代词”。 2 0世纪 80年代后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本来是指示代词的“之”、“其”等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考察当今四川南部某些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 ,可以为这个结论提供在当今方言中仍有遗存的例证。川南泸州市方言和邻近的宜宾市辖的江安县、南溪县方言中 ,“他 (它 )”、“他 (它 )们”读为“[l ]”、“[l ]们” ,“这边”、“那边”的…  相似文献   

18.
在许昌方言中,“让”既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以表示处置,其中表示处置的用法目前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文献资料里尚未发现。“让”在许昌方言中做处置标记基本类似于普通话的“把”,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处置用法的形成一方面受普通话中使令动词“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爱许昌方言另一处置标记“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方言语调”是普通话测试中的一个评分尺度 ,由于测试大纲尚未对其做出明确定义 ,测试员往往不得要领。普通话测试是检测方言向普通话的过渡程序 ,测试实践当中方言语调的评定就是方音遗留痕迹的程度 ,因此本文认为用“方音特征”来代替“方言语调”更易于把握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一般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划分,北部方言,可再分为四个次方言,即北方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见邢公畹《汉语方言调查》)。淮南一带的方言,属于江淮方言的“地点方言”。这一“地点方言”的方言词,据初步统计,有以下三十多个。 1.zhuang 表示“大的、粗的、看上眼的”意思。有时在书面上写成“奘”。例如,“把zhuang的花生拣出待客,剩下的给小孩们吃。” 2.bang 表示“好”的意思。有时在书面上写成“棒”。例如,“他的成绩在全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