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美国战争文学不仅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和人们对战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华恩先生的学术新著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新的视角对美国二战时期小说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新的现代透视,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它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人们对战争不同的态度、观念和情感,这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它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人们对战争不同的态度、观念和情感,这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美国战争文学与美国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雪莲 《文教资料》2006,(25):53-54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它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人们对战争不同的态度、观念和情感,这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的历史.战争的历史是一部人类与文明的灾难史.随着冷兵器时代到热核兵器时代的发展,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灾难越来越大.20世纪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残忍的世纪.这是一个战争不断的世纪.战争所造成的,或者与战争有关的死亡总人数约为1.87亿.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就爆发了470多起局部战争.战争的手段也从常规武器发展到核武器、生化武器.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不仅迅速杀死大量人员,还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加剧与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源.在美国战争小说中,战争对生态的破坏也成为许多美国战争小说家关注的对象.从多克特罗、薇拉*凯瑟、冯尼格特等作家的战争描写中,我们看到战争如何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是在现代科学研究组织化的过程中崛起的,组织制度是其组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制度存在差异,以德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从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20世纪美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大学的组织制度差异对科学中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岗位制度是其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重点分析了德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学术岗位制度,从制度移植和理念变革等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学术岗位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进而为国内高校的学术岗位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小说家赞恩·格雷依托真实的美国社会历史,以西部牛仔为主人公完成了30余部西部牛仔小说的文学创作。格雷的作品在美国西部牛仔小说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既继承了20世纪初"文学牛仔"英雄形象的塑造传统,以模式化的方式展示了"文学牛仔"的浪漫传奇和侠肝义胆,从而持续推动了美国西部牛仔神话的形成;也通过对牧区战争、黑人牛仔、印第安人和现代牛仔形象的写实塑造,在间接反映"牧牛王国"发展真相的同时,为20世纪后半期西部牛仔小说从通俗走向严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面对美国学派的责难,基亚坚守比较文学的合法性.因为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学、自然也是对文化的理解来作出答复.基亚这种充满个性的学术追求无疑是我们寻觅新的学术增长之处的安身立命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人类学定义的演变折射出学科内涵和性质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变化.文学与人类学结合而成的文学人类学,显示了现代人文学科之间的碰撞对话与整合共生.关于文学人类学学科之归属、定义等的讨论,成为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在世纪之交学科开放的学术语境中,文学研究者可以从文学人类学的创生与发展中获取多元的方法论启示,从而在文学批评上取得更多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12.
战争既是魔鬼,又是神话.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被称为权威之作的通史《剑桥美国文学史》问世(1917—1921),首开了战争——文学史的先河;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余烟刚刚消尽时,代表着战后的国民性和新意识特征的《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以其宏大的《历史卷》和《目录文献卷》的繁复面目,于1948年临世,补充了前功的巧合性;随着战时状态而又未见硝烟当空的冷战的结束,新一代美国人再次对美国文学进行了解释,其表达形式就是1988年出版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这三部文学史被交口称颂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其诞生的时间都与战争有着若即若离,看似魔幻联系的表面.  相似文献   

13.
"9·ll"事件发生一年后,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发表了一篇反思国家仇恨应被引向何处的文章.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一般被评论界认为是议论性的散文.通过借用非虚构文学中几个关键性定义进行分析,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界定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同时对文章的问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类出现以来,不同部落民族之间的冲突就已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争也不可避免地爆发.只要人类的历史继续下去,战争的历史也必然继续存在,因此战争文学的兴起无可避免.在美国战争文学中,除了反战这一主题之外,还存在着另一重要的主题,即成长主题.本文将对比分析菲尔·克莱的《重新部署》和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这两部不同时期的战争小说中共同的成长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6.
德里克·博克是著名的美国高等教育家,在他所处的时代。美国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的发展都经历着新的变化并且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就是在这特殊的外部环境下,才凸显了博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与杰出才能。博克对现代大学的见地既吸取了传统大学的精华,又紧密地联系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在美国乃至世界都极具影响力。主要从大学的学术原则、社会责任、现代使命三个方面阐释博克的现代大学观,以期领悟博克的现代大学观,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地区由于本身的特殊历史因素以及地缘政治特性,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地区安全机制."9·11"事件后,世界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日本借口支援美国进行反恐战争,公然向海外派兵,同时加快了"有事法制"建设,扩充军事力量,从法律和体制上对其防卫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日本的政治军事动向给东北亚地区安全和中日关系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和消极影响.然而地区局势长期的和平和安全只有通过增强政治信任和建立良好的国家间关系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霸王别姬》和郭沫若《楚霸王自杀》都取材于司马迁的《项羽本记》。由于作者写作经验、审美情趣、文学主张不同,取自同一题材的两篇小说呈现了不同的战争体验和现代诉求,共同构成二十世纪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9.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反战小说。作为美国文学里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在这部小说里主要描述了战争给美国年轻一代精神和肉体上带来的巨大伤害。本文主要论述了战争是如何迫使主人公费雷德里克.亨利一步步走向迷惘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1985年是一个"方法年",是一个转捩点。那一年,各种文学期刊,文学界各相关单位纷纷介入到文学批评方法的引进与批评场域的建构中来,推动了1985年批评"方法年"的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引发了后来重写文学史的大讨论,为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具有典范意义。1985年,先锋小说、寻根文学等的出现开启了当代中国多元的文学时代,成为日后许多文学支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