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精细化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可能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构建精细化教学体系,即以"三精"为前提,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础;以"三细"为重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以"三化"为基本原则,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三者有机结合,对于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倩倩 《文教资料》2012,(12):185-186
互动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积极研究探索互动教学的有效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需要凸显学生主体、精选互动内容、活用互动方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入手,以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标,以形成主体间关系为核心,以立足现实生活为交往过程,进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交往方式缺乏互动沟通、交往关系单向被动及交往过程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高校应通过从灌输式教学走向交往式教学,选择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往环境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多样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越发受到关注和普及。它的机智性、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质量提升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实际授课中,教学设计精准化是基础支撑,应着眼于学生具体学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教学互动有效性是关键要素,应重视强化预设性互动、即时性互动和延伸性互动;教学评价科学性是重要保障,应发挥实时化反馈、开放化模式与数据化呈现的优势,提升实时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毛金球  邓平玲 《文教资料》2009,(10):232-234
师生互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想教学模式的根本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经途径.本文以高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机制的内容、特征、原则及主要程序,探索师生互动机制的一般规律和策略方法,研究师生互动机制与提高教学效果的关系,为改进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极大的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在教和学的双向互动中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自媒体、雨课堂、微课和慕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模式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同时,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下,过分重视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关教学环节协同性不足、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教学规律和师生情感建构等问题,这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功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牢守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合理协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尺度、不断提升教师技术素养是提升融合有效性的基点。  相似文献   

7.
侯继虎 《教育与职业》2012,(30):132-134
文章根据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从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入手,分析了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阐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内涵和价值,指出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机制是提高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黄文进 《教育与职业》2012,(11):152-153
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以主体间性理论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能够实现提升学生基本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文章提出强化师生的职业意识、开展小组活动、实现性灵互动和优化教师的评析等策略,以切实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是关系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系统建构可从以下五个维度着手: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以问题为中心,促进教与学良性互动;以情感融合为途径,提升教学亲和力;以媒体优化为手段,增加教学效益;以"首因效应"为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问题为主线开展的。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利用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还有线上和线下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讨论,进而让问题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对PBL教学法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理论分析,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开展PBL教学法的课程实践。对具体的教学实例做了课程设计,进行了教学效果评估,深入分析了其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了PBL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等问题。实践证明,利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印象更加深刻。认识更加准确,学习主动性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PBL教学法是适应中国创新型社会构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以及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PBL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需注意:它只能处于课堂教学的辅助地位,可处于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监督者的角色;问题设计及分组技巧是关键;成果展示及评价是动力机制.PBL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存在考核机制缺失和师生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全面推广此教学法还需进一步试点,同时完善相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听说过级自主学习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自主学习课程中应用PBL的教学模式改进自主学习课程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文章首先分析了自主学习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详细描述了PBL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构想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并对实施的结果进行了讨论。经过统计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应用PBL模式后,实验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试验前后的听力测试表明,实验班听力成绩较对照班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可见,PBL模式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目前在自主学习课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PBL教学模式由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而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从教学流程、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市场营销学》PBL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PBL教学法是目前医学教育的一种模式,也是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PBL教学中的角色应当转换为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监督者,从而使教师更加适应PBL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而评价方式是有效实施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多元评估模式是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试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PBL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达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在于使学生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特征,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PBL的模式,并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PBL设计。  相似文献   

18.
PBL英语教学模式与反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了PBL理论研究现状和反思教学的内涵,从PBL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反思教学在PBL教学模式中的具体运用两方面阐述了PBL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与教师反思教学的紧密关联;得出教师的适时反思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PBL教学模式及其特点,并根据工程训练教学性质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提出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工程训练教学中的观点。说明了工程训练教学对PBL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介绍了PBL教学模式在工程训练教学中的组织安排和实施过程。通过PBL教学实际探索和应用,总结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工程训练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指出目前工程训练对PBL教学模式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障碍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Foundation Computer Science Cours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foundation courses in computer science pose particular challenges for teacher and learner alike. This paper describes some of these challenges and how we have design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ourses to address them. We discuss the particular problems we were keen to overcome: the purely technical focus of many courses; the problems of individual learning and the need to establish foundations in a range of area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We then outline our course design, showing how we have creat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urses. The paper reports our evaluation of the approach. This has two parts: assessment of a trial, with a three-year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the students; reports of student learning improve-ment after we had become experienced in full implementation of PBL. We conclude with a summary of our experience over three years of PBL teaching and discuss some of the pragmatic issues around introducing the radical change in teaching, maintaining staff support, and continuing refinement of our PBL teaching. We also discuss some of our approaches to the commonly acknowledged challenges of PBL teac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