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赛前高原训练作为一种强化训练方法,其负荷安排对提高女足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安排意义重大,但国内外对此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很少,为此,以我国优秀女足为研究对象,对其赛前高原训练的负荷安排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全国女足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规律,为今后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多角度探讨了陈定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高住低练"模式下高原训练与监控的安排,研究发现: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计划时间长达82天,远长于传统的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各阶段训练任务明确,紧密衔接;赛前训练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恢复训练四个部分。各项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奥运会比赛展开,体能训练注重运动员基础运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战术训练强调实战性,贯穿于重点课次之中,突出技术训练的重要性;重视不同耐力训练强度分级,手段多样化;负荷安排基本符合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呈负相关的训练规律;赛前生理生化指标基本处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幅度较小。能及时有效的反映训练负荷,特别是大负荷训练之后的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调节运动员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逐渐成为提高耐力项目运动能方的主要训练手段之一。国内外许多实践及理论研究均证明平原耐力性项目运动员通过适宜的高原训练后,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的VO2max,ATV,Hb等。但在对世居高原耐力性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的成功经验却较少,尤其对在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系统观察鲜有报道。本文则主要对10名世居高原(海拔2260m)中长跑运动员进行2260—2630m交替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测试。测试是以跟随训练追踪测试生理机能,系统现察世居高原人在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以便为其高原训练的计划制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监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景丽  刘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61-1062,1068
高原训练已被普遍认为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受到中长跑教练员的认可.全程跟踪了马拉松运动员为备战国际马拉松比赛在赛前上云南进行高原训练的完整过程,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上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安排,结合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CK、血红蛋白和血睾酮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试图找出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量及运动强度与人体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目的在于在高原训练期间为教练员提供科学依据,更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取得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男子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生化指标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控河南男子自行车中长组高原训练期间的生化指标变化,对运动员在高原期间的身体机能状况及重点训练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b、BUN、CK、WBC等生化指标能够准确的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血乳酸值能较好地评价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对队员无氧能力的影响.为以后男子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安排提供依据,更好地促进男子自行车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18 d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以10名花样滑冰国家青年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 650 m的新疆冰上运动中心进行18 d的亚高原训练。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监测运动员每日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分别测定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测试指标包括血液生化指标、有氧运动能力(YOYO测试)、专项运动能力(冰上专项测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效应量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亚高原训练期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晨脉在第2 d和第3 d达到最高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从第 9 d 开始达到并维持在 97%以上。2)花样滑冰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加, 其他血细胞参数与血液学指标无明显差异。3)18 d的亚高原训练,提高了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表现为YOYO测试的完成级数和跑动总距离增加, 冰上专项测试难度提高的情况下,运动中平均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运动后即刻乳酸水平保持不变。结论:1)花样滑冰运动员在 18 d亚高原训练期间,晨脉逐渐降低,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在生理机能上对亚高原环境下的训练产生适应。2)18 d 的亚高原训练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高原训练期间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以10名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亚高原训练期第1至4周的赛前训练阶段,第5至6周的赛中阶段和第7至8周的赛后调整阶段的每周休息日,使用美国Omega 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仰卧位状态身体机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自主神经指标(Avag、Asym、TI、LF/HF)、心电变异及脑直流电位指标(ASI、ANSI、RP)和心脏系统状态指标(SI、FI、ARI)。结果: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Avag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Asym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赛中与赛前阶段相比Avag、Asym和TI分别下降0.03%、0.09%和0.23%,LF/HF升高0.53%;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中Avag明显下降0.34%(p<0.05),Asym、TI分别升高0.15%、0.03%;LF/HF升高1.07%,显著高于赛前训练阶段(p<0.05)。ASI出现下降趋势,ANSI、RP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ASI下降0.03%,ANSI、RP分别上升0.02%和2.10%(p<0.01);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前ASI下降0.05%(p<0.05),ANSI、RP分别上升0.02%、2.33%(p<0.01)。SI、FI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ARI在赛后调整阶段有所下降;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SI和FI分别上升0.02%和0.15%;赛后调整阶段SI、ARI分别降低0.20%、0.09%,FI指标与赛中阶段相比下降0.21%(p<0.05)。结论:1)8周亚高原训练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自主神经变化特点主要受到低氧环境和训练负荷刺激,低氧环境刺激更倾向于影响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而中后期主要受训练比赛安排的影响;2)8周亚高原训练对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增强运动员抗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帮助。3)8周亚高原训练结合高强度比赛造成运动员赛后调整阶段的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能力指数下降、疲劳恢复效率降低。应科学调整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和负荷强度,上高原前应强化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注重监控心脏系统状态和保护残肢末端微循环,保证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适应与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8.
赛前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极为重要的训练阶段.对赛前训练适宜安排的探索需经反复尝试和调整,并根据运动员状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部分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参加国际性大型比赛以及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游泳比赛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世界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介于2到9周之间,大部分为3周,可通过“赛后赛”反推赛前训练的适宜时间.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是减量提质,运动员的各种生理迹象是赛前调整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现代竞技游泳更加注重技术细节的控制和追求.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甚为重要.赛前训练阶段常用的方法手段有模拟比赛训练、测验比赛及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测定在备战2006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10名男子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赛前运动员的各部分机能指标随运动强度呈现不同的阶段变化,赛前1周基本调整至较好状态,表明赛前训练安排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成都军区铁人三项队12名队员在云南玉溪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找出铁人三项运动员高原训练时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为铁人三项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通过对陕西省男子轻量级一线赛艇运动员在甘肃刘家峡1850m水上高原训练的研究,观察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观察平原--高原--平原这种交叉训练对机体血液流变的影响,为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可能的机制之一,同时为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是否与血液流变有关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为科学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显示:高原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实际耐力水平,达到了本次高原训练的目的.高原训练可使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改变,高原训练回平原后,流变学各指标发生良好的改善,从而提高机体利用氧,运输氧的能力,延缓疲劳的发生,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本研究提示,高原训练回平原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赛前短期训练已成为当今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参加田径运动会比赛的一种主要训练形式,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甲组七项全能冠军赖新明的赛前短期恢复训练计划是个成功的范例。短期训练阶段的正确划分是保证运动员赛前恢复训练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划分准备期、比赛期的训练阶段和训练小周期,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恢复和比赛能力的提高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训练体现小周期结构微型化、训练节奏赛制化、训练内容针对化、训练负荷强度集中化和恢复训练调理化等。特别对集训阶段采用与大赛接轨的微型小周期训练结构,使赛前训练的负荷与恢复达到协调有序,保证训练超量负荷与超量恢复,收到短期恢复运动员体能和提高运动员比赛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期身体机能评定及营养恢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了寻找和探索田径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评定和营养恢复的方法,在200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期间对山西省32名田径运动员进行了为期4周的营养补充和生化指标测试对比。通过本次赛前训练期的营养恢复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好时,一般来说成绩较好,提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营养计划对zz改善运动员机能状况,乃至创造良好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可以说明道安营养液对提高男运动员血睾酮水平有一定效果;结合多年跟队科研实践,初步制定了用血红蛋白(Hb)、血液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血清睾酮(T)和血清皮质醇(C)等生化指标来评定运动员机能能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血液携氧能力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够促进红细胞的分化成熟进而提高血液中血红蛋白(Hb)的含量来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在高原低氧情况下,合理训练可提高体内的EPO水平,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通过对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EPO和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的观察,为高原训练手段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原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56-1657
通过对陕西省男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运动能力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试,旨在观察高原训练是否有利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高原训练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为下一次高原训练累积经验.结果显示:1)高原训练提高了运动员模拟2 000 m测功仪成绩和3 000 m成绩,高原前后成绩分别提高6.6 s和9.5 s.2)高原训练后心率值有所下降,下降5%.3)高原训练后血乳酸下降,下降11%.4)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所升高,升高3%.5)高原训练后血尿素值有所下降,下降12%.综合所有指标,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高原训练后运动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原运动能力提高和其余生化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评定方法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高原训练自墨西哥奥运会后逐渐兴起,现在已被国内外许多教练员与运动员在很多项目上如游泳与田径等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高原训练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低氧环境下的训练对机体的刺激更深,训练强度更大,对运动员的机能评定与监控不利所致.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优秀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总结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以制定出运动员生理机能的评定方法,来监控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身体机能状况,保证教练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男子铁饼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铁饼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依此来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研究结果发现:1)赛前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能消除运动员各种紧张的心理状态.2)运动员加强赛前心理训练,对稳定运动员的思想情绪,提高运动成绩,有直接的关系和影响,是竞赛成绩好坏的关键.3)长期在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中实施心理训练,可以培养运动员坚定、勇敢的品质,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机体适应能力.建议把在运动训练中突出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次性大运动量训练后不同时相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短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后不同时相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状态,以监控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观察了15名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在一次性大运动量训练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白细胞数及IL-1的变化,分析短跑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结果: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免疫球蛋白即刻有不同程度下降,而白细胞数和IL-1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调整后各项免疫指标恢复。结论:采用监控运动员免疫指标变化的手段能客观、准确地评定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免疫状态的改变,为教练员及时调整运动员训练强度,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