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的喻示     
上课时讲希腊神话,神话的诸神都有自己的圣木,如宙斯的圣木是橡树,橡树象征强大剽悍。在后来的文学里,歌德被比喻成“百年的橡树”,又说“歌德是站在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橡木的实用价值和其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是软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用它来作地板或墙壁的材料,它有很强的吸音、隔热、耐压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手法即表现手法或称艺术技巧,它是诗人运用语言的各种具体技巧和方法。主要有:①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分别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②描摹手段,如比兴、象征、衬托、渲染、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术语,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是诗人通过想象及拟人、状物、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将意与象融合所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或片断的、可感可触的具象。  相似文献   

4.
曹芳同学问:“《海燕》通篇用了象征手法,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革命先驱者,如果说‘革命者就像勇敢的海燕’就用了比喻。请问,象征和比喻有什么区别?”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往往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  相似文献   

5.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大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诗言志”,诗歌是用来抒情写意的,抒情诗更是如此。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它或借助描绘某些片断的景物托物言志,或运用象征、比拟、比喻、反复和音乐节奏等艺术手法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来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就蕴蓄在艺术美的结晶中。仔细咀嚼、反复品味,揣摩诗人的艺人匠心,以领略思想情感是阅读诗歌、尤其是抒情诗的有效方法。请先读下面这首诗:撑着油纸伞,独自访提在悠长、…  相似文献   

6.
木棉花     
陈可盈 《辅导员》2013,(14):100-100
<正>我们家门前的公路绿化带上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树上开满了红花。远远望去,像一把火炬高举在公路中央,指引着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今天上午我怀着好奇心,拉着爷爷近距离观察了木棉花树。我发现它的树干笔直、挺拔、高大。它的枝条像梅花枝条一样刚强。  相似文献   

7.
王晶同学问:“《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作者用比喻、拟人,用了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用了象征。手法多了,我就觉得搞不清楚,特别是象征,与比喻、拟人容易混淆。老师,你能给我讲讲吗?”好的,抒与情散文中常常用到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托物言志,和比喻、拟人有以下区别:一、角度不同。象征是创作手法,是一种借所托之物寄寓所托之义的手法。比喻、拟人则是一种修辞手法,修饰语句使之更完美,更通俗易懂的手法。它们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二、范围不同。象征一般是通篇运用,如杨朔的《荔枝蜜》。文章开头写对  相似文献   

8.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现作为新诗中的朦胧诗选入中学课本。这首诗选取的意象非常新鲜:橡树、木棉。对于这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呢?在课本中的预习提示中对此有解释:“这首诗对橡树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和对木棉树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都显示了作者的特有的风格。”这里说木棉象征女性的柔韧气质,恐怕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要善于启发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的启发是很重要的。如叫学生观察校门前的木棉树。最初学生可能只说出木棉树树干高大,花红似火,教师可再启发他们看看、想想:木棉树是怎样成长的,有什么用途?学生们便可能说出:木棉树的花晒干后可以供作药物、饮料,它的花蕾绽开后棉絮可供人作衣服、用品,树干还可作燃料,木棉树一身都是宝。是不是观察到这样就算完了呢?不,这些观察都是木棉树的表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把木棉树和其他树比较一下,找出它  相似文献   

10.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这是一首意大利十四行诗。全诗以饱满的感情,抒写了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追求。诗人用想像、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受。老橡树扎根土壤,把树枝伸向天空,不断拓宽空间;老橡树饱经风霜,受到“风神”、“冬天”严酷猖狂的侵扰,仍傲岸挺立;老橡树依托土地,向宽宏的胸脯延伸,坚持不懈地追求。诗人将情感融入其中,“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讴歌老橡树,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阅读全诗,常有行断句未断的现象。句跨行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连贯的意思被隔开,中间有了距离,有了空白就可容纳非词语的内容,读者有了更为广阔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下面5个句子是两位教师提出质疑的所谓“比喻句” :①想着想着 ,我的心里 ,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高大的皂荚树》)②腿里像灌了铅。 (《鹅》)③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 (同上 )④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同上 )⑤这家伙 ,真是个机灵鬼儿。 (同上 )由全国重点小学语文教师编写的《小学生语文教案及作业设计》一书 ,在对句①的分析中写道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说明了皂荚树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好像有一颗种子在同学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使大家受到启发 ,懂得了应该怎样像皂荚树…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古诗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人的愁苦是一种内在的抽象思维活动,在诗作中直言愁苦深重,是很难感人的。因而,诗人常常把愁苦的心境加以物化,就是说把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景物状态去表现。这就是中国传统诗学的“心境物化”手法。这种手法常常借比喻和象征作为抒情言志的津梁。如以山喻愁:“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  相似文献   

13.
比喻,在描写景物的课文中常常出现,它让那些美妙的景象变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课文《五彩池》(见人教版教材)对池底石笋形状的描写便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原来池里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境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的形状可谓多姿多彩,有起伏的,有矗立的,也有成簇的。这些形象原本是朦胧的,但在这里,由于作者把它们比喻成“起伏的丘陵”“矗立的宝塔”“成簇的珊瑚”,从而将它们朦胧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同学们在描写景物时,如果也能恰当地运用比喻,也会让景物更醒目、更形象。下面请看学生写…  相似文献   

14.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元末名诗人。他的诗在元朝末期很有名,称为“铁崖体”。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深受李贺诗歌的影响。《题芭蕉美人图》是杨维桢为一幅仕女图所作的题画诗,诗人充分运用比喻、象征和描摹等艺术手法,将画面中无法说明的境界充分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同时也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他的几个著名诗篇充分反应了这些特色。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是美国最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擅长运用象征、比喻等写作手法,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也让文本更加充实、多元化。在《太阳照常升起》这一广为人知的小说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都有着映射作用,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木棉树花开了我家门前的路旁,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它不怕大风吹,不怕大雨淋,也不畏惧火一般的大阳晒。它给人们的印象.就像一个勇敢的巨人,挺立在道路的旁边。春天,是木棉树开花的季节。这时,木棉树的枝头上,开满了茂盛而鲜红的花朵,十分漂亮。我们常到树下,拾...  相似文献   

18.
孤独的树     
本文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冰雪消融的动人景象,充满诗情画意。“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雪能笑,并且是“冷脸”笑成“花面”,拟人的手法,不仅展示了雪的可爱,更形象地展示了雪之后春的生机与活力。“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用王师的“旌旗鲜明”来比喻春天的树与花,写出了万物在春风中的动态,既形象生动,又新颖独特。而“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则是排比和拟人的综合运用,呈现的是春天丰富的意象,宛如春天的信使,栩栩如生。另外,“春天必然是这样的”,“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语句的反复像珠链一样贯穿全文,不仅使得文章结构分明,而且在反复中又洋溢出不同的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19.
某些“象征”和“借喻”所以有纠缠,是因为象征体和被象征体存在着相似情况,借喻体和被借喻体也存在着相似情况。给它们划界,不能光凭意义,还应从结构入手。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纠缠。这里所说的结构,既不是语法上的,也不是整个辞格的,而是从象征和借喻的比较中得出来的划界的结构。比如“明喻”的完整形式是“本体+比喻词+喻体”。“借喻”则是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既省略了,就可以如数补出。以“雪压冬云白絮飞”的“白絮”来说,我们就可以把它省略了的比喻词“象”和省略了的本体“雪花”如数补出,说成“雪花象白絮似的”或者“象白絮似的雪花”。“独有英雄驱虎豹”的“虎豹”,也可以补说成“帝国主义象虎豹一样”或者“象虎豹样的帝国主义”。可是某些象借喻又不是借喻但又给人以借喻感的象征,则不具备上述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0.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格,这种辞格,我们往往容易辨认,可在有些诗人笔下,为了强调本体的属性,故意把它同喻体颠倒过来,如果不注意就难于辨认,其实这就是古诗词中的另外一种修辞格——倒喻。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里不乏其例。孔绍安在《落叶》中写道: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秋天到来,西风一吹,树叶飘零;然而又上下翻飞,不肯落地。为什么?因为树叶也依恋生它长它的故树啊!这是一首描写客中望归的诗作。无知的树叶尚且知道“惜故林”,作为有感情的人又怎能不思故乡呢?这首诗就用了倒喻的手法:诗人不用飘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