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运用三维运动学方法,获取评价抓举技术动作稳定性的量化指标,并对廖辉、石智勇等5名运动员8次成功试举与7次失败试举中每个特征时刻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动作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抓举失败的原因。研究认为人/杠合重心与人体支撑面中心在前后方向的距离(两心差)是评价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各阶段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两心差越小,技术动作稳定性越强。抓举过程中运动员的两心差数值曲线呈现出双波峰双波谷的特点,较为合理的两心差变化趋势应该是:两心差于发力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谷,惯性上升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峰,于下蹲支撑初达到第二个波谷,杠铃速度最大时刻达到第二个波峰。大多数抓举试举失败都出现在接铃完成阶段,而下蹲支撑阶段两心差过大是导致运动员在接铃完成阶段无法对杠铃形成有效制动的重要原因。研究中成功试举在接铃完成阶段末两心差几乎为零;接铃完成末两心差过大,将导致运动员在上举时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2.
运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参加201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我国男子举重67kg公斤级优秀运动员谌利军与冯吕栋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提铃准备阶段,冯吕栋身体姿势更符合抓举中“近”的技术要求;总体上,冯吕栋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谌利军,谌利军发力和惯性上升及接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冯吕栋。谌利军抓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回屈角度小以及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左右偏移量过大的问题;冯吕栋主要存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两心”前后距离过大,杠铃相对于运动员水平运动幅度大,垂直运动幅度小以及接铃过程中杠铃下落距离长,下降速度过快的问题。建议谌利军加强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及进行身体左右侧力量平衡的评估;冯吕栋应掌握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正确的用力方向,并改善接铃节奏。  相似文献   

3.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图像分析手段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动作技术阶段(第一发力阶段、过渡阶段、第二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做功比和平均功率等关键指标,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第十届体育运动会举重比赛的运动员石智勇的抓举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提铃过程中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平均加速度超过2 m/s2,体现了优异的爆发力和出色的提铃技术;引膝阶段的技术与常规引膝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该阶段用时很短,膝关节角度也几乎没产生变化,通过对膝关节的制动充分发挥了腰背部肌肉力量,使抓举时杠铃最高加速度的值出现在引膝阶段而非发力阶段,这是最体现石智勇抓举技术特点的地方;抓举发力阶段,身体用力协调,各关节角度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抓举下蹲支撑阶段技术动作堪称完美,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回落距离仅为13.6 cm,人体重心向下的平均加速度为11.2 m/s2,两项均属于世界顶级选手的技术指标;在起立阶很好地利用了杠铃的弹性势能,与杠铃同步起立,同时人杠重心间距仅为0.002 m,确保了起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铃是抓举和挺举的开始阶段,其主要作用是使杠铃获得一个初速度,并尽量靠近身体和支撑面,以减少阻力矩,为下一步的发力创造一个最佳的工作点。可以说提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步发力的质量。目前,关于提铃动作的力学研究很少,有关的资料和文章也不多见。用运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举重运动员的提铃动作,通过对该阶段杠铃重心轨迹、膝关节与髋关节的角度、杠铃重心的速度与位移等参数的研究比较,发现运动员一开始提铃就伸膝伸髋并举,接着伸髋引膝,这与一般认为提铃分为3个阶段的观点有所不同。这也许说明伸膝阶段并非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6.
切尔诺梅尔金197.5kg抓举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友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167-169,172
通过《优秀举重运动员训练、管理、预测与分析》软件对切尔诺梅尔金在第26届奥运会上抓举197.51kg的技术分析,表明:切尔诺梅尔金发力阶段杠心穿越重心轨迹,杠心贴着重心向上而行,而两心相对最大偏差明显偏小;发力后杠心上抛速度大;杠铃上抛最高点相对高度高;支撑阶段身体下落快,人体重心向下的加速度超过了重力加速度;采用滑杠技术,突出“低”、“稳”支撑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三维摄相测量方法对何灼强创117.5公斤抓举世界纪录的技术进行了测试、分析,探讨了他此次抓举技术上的优、缺点。主要优点是:提铃阶段“两重心”距离近,提铃速度快;发力过程中杠铃贴近身体,发力方向接近垂直向上:下蹲撑铃速度快,动作连贯协调。主要缺点是提铃第一阶段用力方向偏后,造成杠铃后偏;上举过程中人、铃重心有左移现象。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摄像解析及三维测力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男子举重队6名运动员的抓举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为其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抓举过程中杠铃中心点运动轨迹应尽可能成垂直直线向上,S型弧度要小,发力后杠铃应达到一定最大速度,部分优秀运动员下蹲时加速度大于自由落体加速度,杠铃上抛中心点与身高的比值应控制在70%左右.抓举过程中人体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而髋关节角度曲线为单峰,髋关节不可过早打开,躯干也不可过早用力.抓举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个阶段的发挥对下一阶段均有重要影响,对抓举的技术分析应采用系统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全国举重冠军伍超抓举154kg的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IMI°Motion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对2011年全国举重冠军赛冠军伍超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其抓举154 kg的技术特征。结果显示:伍超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距离较近,并在整个提铃过程中杠铃重心的垂直速度呈上升趋势;膝关节角、躯干角、髋关节角、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符合抓举的技术特点;从整体上看,伍超的技术较为合理,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10名世界水平的举重运动员与26名一般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完成抓举的提铃动作——从杠铃离地到把杠铃举过头顶,身体成下蹲支撑时的技术。采用影片分析的方法测量关节角度、身体重心位置和杠铃的位置。结果表明,世界水平的运动员比一般水平的运动员举起杠铃的高度都相对较低,在上举的一定时期,髋、膝关节屈曲较深,小腿与地面的夹角也较小,下蹲阶段身体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11.
方法:运用高速摄相和三维运动解析的方法对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目的:通过对运动员朱丁梅抓举技术的分析找出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结果表明:(1)运动员膝关节角、髋关节角比较合理,在发力阶段伸髋不充分.(2)杠铃的运动轨迹偏向后方,没有呈现近似s型,运动员发力时有明显的后跳动作.(3)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整体较合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结论:(1)发力阶段伸髋不充分影响了运动员的成绩.(2)两心向运动员后上方偏移,抓举技术动作不符合"近"的原则.(3)运动员在抓举90kg时过早发力,当杠铃高度达到最高点时杠铃在支撑点后方不利于支撑,导致后掉失败.(4)抓举的总体节奏较好但是精细化程度还不够.(5)对运动员的后跳动作不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3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的抓举和下蹲翻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对力量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运用逆向动力学方法对两种技术动作的主要关节的净力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膝关节角度在提铃离地时刻有显著性的差异;对力量参数回归分析表明,运动员抓举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而运动员下蹲翻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杠铃的作用力的积累过程;对于抓举和下蹲翻动作髋关节净力矩分析表明,对于抓举,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而对于下蹲翻,髋关节最大净力矩则与所试举的杠铃重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抓举不同动作阶段杠铃上升时间比、高度比和作功比这3个敏感指标对近几届参加奥运会集训的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和男女选手在技术上的差异,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立体摄像方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成功和失败试举动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看出,对同一运动员尽管成功和失败抓过程中,杠铃重心都达到相同的最大高度,然而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的相对垂直距离是不一样的失败试举过程中,运动员没有获得足够的垂直支撑空间,在极限负荷情况下当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支撑力量,造成失败。  相似文献   

15.
抓举第一步提铃时,两脚的“站位”是一个关系到试举成败的重要问题。站位包括两小腿胫骨前缘离杠铃横杠的距离和两脚之间的站距。本文只论述抓举第一步提铃两脚的站距问题。为了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研究合理的抓举站距,我们对1982年全国青年举重比赛11个级别173名运动员抓举的站距进行了比赛现场的摄影。在一维测力台上对湖南运动员抓举50公斤进行了正常站距、窄站距、宽站距测力曲线的测试,并对图片和测力曲线进行了测量、运算、分类统  相似文献   

16.
作者采用36名实验对象完成正功(n=54)及纯负功(n=103)及正负功结合(n=92)的测试。实验是在滑板式测功计上进行的。分别测定了机械功、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肌电及净能量消耗△En,然后计算了总机械效率η,纯正功机械效率η_+,纯负功的机械效率η_-。实验是在很大的做功范围内及有预拉强度的条件下测定的。研究结果表明,向心收缩时随工作强度的增加机械效率减少,离心收缩时随工作强度的增加机械效率增加。正负功混合式产生预拉力强度时改善了向心收缩做功的较恒定的机械效率。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各国举重运动员共刷新世界纪录60项,其中保加利亚17岁的苏莱曼诺夫一人占17项,一跃成为世界举坛明星。去年比赛季节,他一直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在56公斤和60公斤级的挺举、抓举和总成绩中,刷新了全部纪录,成为“绝对冠军”。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城举行的世界杯60公斤级比赛中,当他第一次试举130公斤的杠铃时,助手们出了差错,他们在杠铃的一头多加了5公斤。尽管重量不平衡,他却抓举起来,情绪也丝毫未受这不愉快事故的影  相似文献   

18.
一、培养抓举“准”、挺举“猛”的技术风格一九七三年全国举重测验按照新的举重规则进行,不易稳定的抓举成为第一个竞赛动作。这样,要求运动员具有更加准确熟练的抓举技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下蹲式抓举。但下蹲抓中由于两脚左右分开,支撑面的前后距离较短(最多不超过一脚掌长),而杠铃在上升过程中又恰恰是在前后方向有一定摆动,因此,下蹲抓比较难于维持平衡,稳定性较差,对动作的协调性、特别是准确性要  相似文献   

19.
在举重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有失败的现象出现。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杠铃重心,人体重心,支撑面与平衡等这几方面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到底“近”与这几方面有什么联系呢?本文就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一点粗略看法: 一、在杠铃与人体的相对运动中,杠铃重心,人体重心与支撑面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在比赛中要将最大的重量平稳的,符合规则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十一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欧阳晓芳抓举122 kg创全国纪录的技术动作进行影片拍摄和图像解析,得出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躯干角和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及各动作阶段的时间比、作功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以及杠铃重心的速度曲线.从而找出欧阳晓芳技术动作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