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编寄语     
移动搜索——体验经济的触发点过去的十年,互联网以其“扁平化”、 “电子商务”的特征和模式摧毁了许多,然后又重建了许多.在这一毁一建的历史进程中,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愁了,有人乐了.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莱布尼兹早就告诉过我们: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相似文献   

2.
穆马 《出版参考》2010,(4):49-49
一“露”二“长”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吃什么和怎样吃会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西班牙人的吃可归纳为一“露”二“长”。  相似文献   

3.
林强 《记者摇篮》2004,(2):39-39
我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做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是:一、物理学家;二、运动员;三、导演;四、美术家;五、有学识的人”。本人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4.
我在黑龙江省巴彦县从事过7年广播编采工作,若按时下某些人的算法,这属于“末等记者”。但是,若“不招灾不惹祸”,这倒也是一个高雅、平和、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我不愿做一个缺少激情、麻木不仁的记者。所以对许多事爱钻个“牛角尖”。巴彦县康庄乡永进村农民李新活,是公认的庄稼院的好把式,可就是对“一些事”看不过去。见有人毁树,他管;见有人以权谋私,他管。总之,凡觉不公的事,他都管。人称他为“不吃皇粮的纪委书记”。于是,某些人开始变着法子“拾掇他”。使他背了许多罪名。李新活到底像有些人说的是个“刁民”,还是确有冤屈?我决心探个究竟。三伏天,找一个人跑到乡下,开始艰苦细致地采  相似文献   

5.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标准像”是美国著名画家斯图亚特早年画的,它几乎张挂于美国的千家万户。斯图亚特一生中画过许多华盛顿的肖像,其中他最满意的一幅是在一块画布上只画了华盛顿的一个头的作品。有人挑剔地指出为什么不画全衣服,斯图亚特回答道“: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  相似文献   

6.
“在半个世纪里,有人爱他,也有人恨他;有人称赞他,也有人厌恶他;他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有荣耀,有欢乐,也有悲痛。他把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子里,印在这一时代里。”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媒体.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新的互动媒体既对现实产生了威胁.又对未来承诺了激动人心的了解世界的新方法。”这较为形象地指出了新媒体给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媒体技术浪潮的奔流涌动.有人看到的是媒介的革命与未来:也有人以为这不过是“一笑而过”的喧嚣.尘埃落定之后.还是会被主流媒体拉回到常规化、工具化、权力化的媒体形态。甚至有人预言:新媒体所表现出的简短、随性与非理性等特点可能会把人类社会带人到“碎片”化的思想荒芜时代,整个国家没有核心的声音。对新媒体“拍手”也罢.“唱衰”也罢.均源于我们自身对这一新型媒体形态及传播技术本质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有人在观察人们日常交往中,曾得出过这样一种印象:大凡性格开朗、活泼风趣的人,使人乐意接近;而那些性格孤僻倡做、过于严肃死板的人,则让人避而远之。有位新闻工作者在调查了解读者的心理状况后,有过这样一个论断:人们读报时,心里总是抱着“我来接受教育”的人,虽说也有,但不是多数。写新闻,特别是立于文章之首,有“门面”之称的标题,要让人望文生欢,切忌使人望文生厌;一定要清除“四人帮”时期那种“大批判开道”的动辄整人,或板着面孔训人的坏文风。让人们在欢快的心境中,甚至在爽朗的笑声里受到教育和启发;让新闻的内…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这座城市的“肺”。于是就又有人说,许多现代城市,都患上了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因为它们的“肺”都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叶毅 《兰台内外》2006,(2):68-68
新的一年开始了。有人说:“我们又少了一年。”有人说:“我们又多了一年。”这就是生命的加减法。有人用的是减法思维,所以越减越少,使人的一生充满危机,充满压力:20岁的人,失去了童年;30岁的人,失去了浪漫;40岁的人,失去了青春;  相似文献   

12.
有人在观察人们日常交往中,曾得出过这样一种印象:大凡性格开朗、活泼风趣的人,使人乐意接近;而那些性格孤僻据傲、过于严肃死板的人,则让人避而远之。有位新闻工作者在调查了解读者的心理状况后,有过这样一个论断:人们阅读报纸时,心里总是抱着“我来接受教育”的人,虽说也有,但不是多数。写新闻,特别是立于文章之首,有“门面”2称的标题,要让人望文生欢,切忌使人望文生厌,一定要清除“四人帮”时期那种“大批判开道”的动辄整人,或板着面孔训人的坏文风。让人们在欢快的心境中,甚至在爽朗的笑声里受到教育和启发;让新闻…  相似文献   

13.
好几年前读过一篇短文.一位有旅外经历的女士说,在一些国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如果遇到有人恃强凌弱,周围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不是像咱国人那样围观看热闹,而是一齐无言地注视;如果那个恃强者还不肯罢手,会有人正色以告:“我们在看着你呢!”接着,会有更多的人发出呼应:“对,我们在看着你呢!”  相似文献   

14.
张琦 《大观周刊》2011,(18):201-201
汤在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曾经这样问过巴赫列布金:餐桌上的哪道菜最能体现出一家人的幸福与温馨?这位前苏联著名的学者和美食家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汤”!俄罗斯人爱喝“汤”,他们把“汤”作为正餐的第一道菜,这些都是构成俄罗斯人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古代画画,有人“画蛇添足”,留下了千古笑柄,如今作文也有人“画蛇添足”,如若不信,现略举一二: 英雄凯旋——外加“归来”,非要写成“英雄凯旋归来”不可; 许多报刊——外加“杂志”,非要写成“许多报  相似文献   

16.
时下,DV机已经成了普通家庭日常消费的热门商品之一,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利用DV机拍摄个人的视频影像。平常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提起“DV”一词,可是说到“DV”这两个字母的具体含义时却鲜有人能够说得上来。笔者曾随机提问过周围一些朋友:“什么是DV?”听到的回答大部分指向了小型家用数码摄像机,  相似文献   

17.
刘宪阁 《青年记者》2016,(7):101-101
文学史研究者陈子善先生曾言:自从1980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诗二十五首》之后,“邵洵美的名字已经不再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的确,此前不少人对他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曾被鲁迅讽刺过这一点;不过后来随着海内外相关研究和介绍的推进,其形象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甚至有人还提出对他“该另眼相看了”。只是这些讨论大多集中于文学史领域,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世界》2008,(2):54-54
曾有人问一位老人:“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又问:“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又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19.
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羽毛紫绿色,羽毛泡过的酒喝了能毒杀人。《汉书·齐悼惠王传》有载:“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后人用“饮鸩止渴”来比喻只求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将来的大患。“饮鸩止渴”的成语无人不晓,而“饮鸩止渴”的蠢事,仍有人在...  相似文献   

20.
彭梅魁,彭帅的大侄女,2002年73岁。曾患过脑血栓,还有哮喘等多种疾病。她和丈夫张春一相依相伴,在北京东郊一片拥挤的职工住宅搂中,过着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凡是认识彭梅魁、知道她在彭老总最困难自)时候做过许多有益工作的人,无不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每当人问起:“您为伯伯做了许多,而您现在……”彭大姐总是爽一起地回答说:“因为他是我伯伯。他没儿没女。我帮他做些事是应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