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蒙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相互依靠,比喻互相依存。”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车”一词条下也作了类  相似文献   

2.
目前出版的词书,对成语“辅车相依”、“脱颖而出”及“止戈为武”的注释,值得商榷。下以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为例。 [辅车相依]《汉语成语词典》:“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对“辅”与“车”的解释,用的引申义,而没有解出本义。这是沿袭了《辞源》等词书对“辅”的解释。《辞源》的此解源于《说文解字》:“辅,人颊车也,从车甫声。”《说文解字》是以解本  相似文献   

3.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用"辅车相依"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可见"辅"与"车"必然是两件紧密相连的事物。但是关于"辅车相依"中"辅"字的理解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车上的一个部件,指的是附于车轮外旁的直木;还有学者认为它指的是脸上的一个部位,应当理解为"面颊"之义。一、"辅车相依"的出处及各家对"辅"的理解"辅车相依"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  相似文献   

5.
《左传·■公五年》中有“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样一段话。其中““辅车相依”虽仅四字,但说解却有颇多分歧。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注解《左传》的书籍,它在注释中云:“辅,颊辅;车,牙车。”自是之后,古今注本多沿袭此说。其中《古代汉语》就是一例,它把“辅”释为“面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权勋》:“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东汉高诱注云:“车,牙也。辅,颊也。车辅相依凭得以近喻也。”《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杜预注云:  相似文献   

7.
对"辅车相依"中"辅车"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概言之,无非是"车之一物与车"和"面颊与牙床骨"的不同.这两种解释都可说明"辅车相依"的比喻义,但到底哪种说解更正确,更符合历史原义?"辅车相依"中"辅车"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现存典籍及以前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辅"就是大车载物时两旁的挡板,"车"就是古代用来运物的大车.  相似文献   

8.
汪磊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3):36-38,4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试图对”辅车相依”一语中的“辅”、“车”做出更加合孚原文和逻辑的解释,认为“辅”、“车”的意义都应同车有关。  相似文献   

9.
“差强人意”作为一个成语,屡屡见诸于报端,但使用者往往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不能令人满意”的意思。这是因误解而误用。我为这个成语应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从若干年前即多次撰文辨正、最近还写过两篇小文涉及这一成语的误解和误用。但积非成是,积重难返,我只好借助于工具书,再写此文。意在订讹传信,而非诚心找茬。检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出版的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138至139页,于“差强人意”条下注云:“原指很能够振奋人的意志。差:甚,殊。强:起,振奋。”下引《东观汉记》及《后汉书》的《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  相似文献   

10.
《宁夏教育》83年12月号刊登了漱石、致中的《辨清、真懂、会用》一文中涉及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成语.作者解释这个成语时,特别强调:“这里的‘为上’就是‘最  相似文献   

11.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12.
不少资料(包括报刊上的文章)都把“察颜观色“当作“察言观色”的误写,甚至教材也如此,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就把“察言观色”与“察颜观色”处理为同一成语一“正”一“误”的两种书写形式(238页)。这里我要为“察颜观色”鸣不平——“察颜观色”本也是有书证可考的,并且已经注入成语“词籍”,为何总不能“享受”一般成语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呢?请看《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有关“察颜观色”的解说:  相似文献   

13.
这条成语最早见于汉代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刀目张。”全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但因一“举”字,产生了异议,影响了对全句的理解。如:《现代汉语辞典》解为:“提起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都张开了。”《汉语成语小辞典》解为:“提起网上的大绳,网眼就都张开了。”两部辞书,都把“举”解为“提起”。实际的情况是;把“纲”提起,网眼不但不能张开,反而闭合得更紧了。这是有悖于郑氏原意的,而且理论上也说不通。查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辞典》:“提起鱼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都张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15.
陈小宝 《学语文》2006,(3):47-47
“同仇”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茅,与子同仇。”“敌忾”出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同仇”“敌忾”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成语。然而,各种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中的“敌”字的释义却很不清楚,对“同仇敌忾”这个成语的语法关系解释含混,导致整个成语的释义上比较模糊,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给教学造成了困难。请看:①《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仇:共同的仇敌;敌忾:对敌人的愤怒。指对共同的敌人抱着相同的仇恨和愤怒。②《新编成语词典》(赵晓红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相似文献   

16.
成语“扶老携幼”,常见的成语词典只讲了它的常用义:而忽略了它的特定含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释为:“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汉语成语词典》的释文与上文几乎全同。这条成语的特定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指众多的人出动,甚至连难以行动的老人和小孩也出来了。这一含义又可分两点说:其一,用于描写欢迎、送行、聚集等群众性的场面。如:  相似文献   

17.
“所”字成语颇具规模,但几乎没有被系统地讨论过。本文对刘占峰《中国成语通检》中收录的273个带“所”字的成语进行分析,并对成语中“所”字的词性、功能及其虚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莘莘学子”的使用频率并不低,但令人奇怪的是,小到中学生用的《汉语成语词典》,大到《中国成语大辞典》,竟都没有收入这条成语。有人说这是因为它并不是成语的缘故。其实,成语和非成语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9.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20.
现在很多成语的意思已非庐山真面目了,但沿袭成俗,人们竟忘了它们固有的意义,将错就错起来,不妨列举数条,供大家解释成语时,注意它的含义和用法的演变。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美的牡丹花。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牡丹曰天香国色。”唐中书舍人李正封的牡丹诗有“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之句。宋·范大成《与至先兄游诸园看牡丹》中有“欲知国色天香句,须是倚栏烧烛看”的诗句。不过自从《警世通言》中拿“国色天香”来形容杜十娘之后,这一成语被称誉美丽女子所专用了,很少再有人知道它和牡丹花的关系了。昆山片玉:昆山,昆仑山。昆山片玉,昆仑山许多玉石中的一块。《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