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我是搞校对的,对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不太了解,因而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校对同编辑工作又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看原稿,而在文字技术方面校对比编辑看得更仔细。正因为这样,校对对于编辑原稿上加工的情形,也最了解。因此,校对对于编辑的文字技术加工方面的问题,还是有发言权的。下面我就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陈昌发同志在《校对的职责》(本刊第10期)中谈到,校对不能单纯服从原稿,而应成为驾驭文字、鉴别真伪的行家,这意见是对的。但他举出的几例,却都只能说是校对人员最起码的职责,仍然未离“服从原稿”的范围。且不说编辑、作者写字潦草,校对要尽力辨别;就是编辑、作者用简化字不规则,写了错别字,校对也要随手改正。这在校对术语上叫“明显的、无可争议的差错”。这类差错的改正,正象校正排字差错一样,不必“给责任编辑打招呼”。比如编辑或作者把“茅盾同志”写成“矛盾同志”、“立竿见影”写成“立干见  相似文献   

3.
因特网(internet)以及数码数据交换日趋普及的今天,出版工作不能排除电脑技术。出版职业教育在电脑化前后有些什么变化,从历史上稍加观察就可弄明白哪些是新出现的事例和遗留的问题。 书籍出版作业很庞杂,一般可分为规划、编辑(原稿编辑、校对)、制作(原稿指定)和发行等,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编辑和制作,其中以制作(原稿指定)为主,且以相关组版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5.
王丽 《出版科学》2012,20(3):49-50
网络化促使校对职能从单纯的校异同扩展到校是非,从对着原稿校对到无稿读校,校对工作成为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对校对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出版社校对职责,多年来一直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1980年《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虽已做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但由于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从而给正确评价出版社校对的作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规定中说:“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对这一规定均无疑义。而对“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却有不同理解及争议。有人认为,“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句话的重心是“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人员不能擅自改动的意思。原稿错漏是原稿加工问题,而原稿加工是编辑的职责。校对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8.
陈彧同志在《非智力因素对校对质量 的影响》(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三期)一文中,以校对的职责范围作了肯定,承认校对的行为准则是:“其一,是忠实于原稿,即原稿怎样校样也必然怎样;其二,是对原稿错,校对有权提出疑问,但按常规是无权修改的。”校对要“尊重原稿、尊重作者、尊重编辑的劳动和对原文的处理”。可是在谈到如何看待见报差错时,陈彧同志又否定了自己的观念,把校对的职责范围无限扩大了,把不是校对的过错也加到了校对的头上,所列举的事实之逻辑是编辑出错,校对负责;编辑生病,校对吃药;校对是个泔水缸,谁…  相似文献   

9.
编辑与校对:分工不分家吐尔逊·阿布都拉编辑和校对是出版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两者分工而不分家。校对员根据原稿进行校对,但如发现原稿有误,也应提出来,由责任编辑负责处理,不能认为这是作者或编辑的事,就可以听任不管...  相似文献   

10.
提起新闻单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记者和编辑,而很少会想到校对工作者。 其实,校对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环节,担负着把好报纸文字内容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的重任。校对员每天与各种各样的差错打交道,一个称职的校对不但要改正打字排版的错误,而且要找出原稿中  相似文献   

11.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忠于原稿”即“对原稿负责”。1980年国家出版局公布的《出版工作暂行条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既是对校对工作职责的界定,也是每个校对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的原则。 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对原稿  相似文献   

12.
习东新 《新闻前哨》2008,(10):72-73
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告别纸和笔的同时,也使校对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新闻校对员应与时俱进,在无原稿作参照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现和纠正各种差错,确保报纸文字的正确无误。这就需要报社的记者、编辑和校对人员创新思维,对校对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也谈“对原稿负责”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崔庆喜“对原稿负责”是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我国《出版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既是对校对工作职责的界定,也是每个校对...  相似文献   

14.
白古山在《出版发行研究》1994年第一期中撰文认为,我国四十多年来对校对职责规定不全面,使校对工作不能适应目前出版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过去规定校对职责,只提“忠实于原稿”。由于出版事业迅猛发展,新编辑的比例增加,又由于出版竞争日趋激烈,创收问题常常困扰编辑,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原稿上的疏漏和差错似乎越来越多,所以,应将发现原稿差错明确列入校对职责。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16.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错误,并发现原稿的错误、疏漏和不妥处,提交编辑解决。消灭排版错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异同”,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一、“校异同”是校对人员 的天职,是对校对人员 的起码要求 “校异同”就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排版错  相似文献   

17.
浅析新时期图书校对人员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校对是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图书的质量。众所周知 ,图书的出版目的是为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但如果已出版的图书常出现错误将会给读者带来迷惑和困难。因此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图书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认真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图书校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消灭书稿排字上的错误 ;其次是协助编辑发现原稿中的问题 ,提交责任编辑解决 ;另外还要找出版式规格中的疏漏 ,返回给技术编辑修改 ,力求杜绝文字差错和做到版式规格统一。校对工作者应既对原稿负责 ,同时又要有质疑的态度 ,以…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事企业报(杭钢报)时政新闻及副刊版面的校对已有数年。一点深切的感受就是:做校对就是在做学问,既要“学”,(必须随时充实自己所需的各种知识)又要“问”(向一切有真知的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作为校对,首先必须忠实于原稿。此外,校对还得主动、默契地配合编辑对原稿中有遗漏、尚未发现的同音误字、错字,予以校正。有不明之处应主动求教,以达到稿件校对的  相似文献   

19.
校对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有的同志说,校对不就是对着原稿校校对对吗!是的,对原稿负责是校对工作的原则。但是,稿件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原稿有笔误,怎么也不能眼睁睁地让有错误的文字见报呀!因此,作为一个校对工作者,不仅要对原稿负责,更要对  相似文献   

20.
原稿磁盘化与校对定位□钟联一、问题的提出原稿实现磁盘化后,校对何去何从?这是近年来对校对工作研讨中出现的一个热点问题。有的人认为,一旦原稿实现磁盘化,就不会出现因录入原稿而产生排版上的差错,至于原稿存在的问题则完全可以由编辑解决,不需要校对员进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