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善亮 《教育科学》2006,22(4):5-11
理论上,“择校”行为则更多地表达出教育内在的公平与效率的张力;实践中,“择校热”反映了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既需要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坦然接受“择校”行为,又需要人们努力探索当下“择校”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从宏观上深刻反思我国教育政策传统,研究借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积极开展“择校”改革的实验研究,促使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抉择具有适度的远瞻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作为公立学校的改革政策得以推行,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择校”现象,但由于往往与高收费挂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禁止择校的政策。面对同样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策大不相同,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我国今后择校政策的制定一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作为公立学校的改革政策得以推行,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择校”现象,但由于往往与高收费挂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禁止择校的政策。面对同样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策大不相同,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我国今后择校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关注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基础教育“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个令人无法轻松的话题,扶持教育“弱势群体”的社会呼声日渐强烈,它的负面影响愈加凸现。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十五”发展规划的“教育计划”中,突出地提到了“体现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在以前的“计划”中不曾有过,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这正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严重失衡的背景而言的。在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是政府提供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的最大属性是其“公平性”。这种“公平”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会公平,使人人都享受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国民教育;…  相似文献   

5.
王玥  冷泽兵 《考试周刊》2010,(1):213-214
“择校问题”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愈演愈烈。本文就地方广泛存在的“择校”现实.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家长对独生子女期待值过高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策略: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实施区域的资源共享、加大政府行政力度和加强对家长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6.
择校,已经成为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近期,对于如何解决择校问题的讨论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择校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择校,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它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神经,成为关乎民生的焦点。目前,择校俨然成为基础教育的头号顽疾,它不仅困扰着家长,也同样困扰着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成为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孟令武 《教育探索》2000,(12):70-70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存在一批被称之为“薄弱校”的学校。这一现象,是学校建设中的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薄弱校由于办学条件、领导力量、师资水平比较差,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薄弱校的现状与学生家长的期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由此出现了沸沸扬扬的择校现象。择校现象又引发出基础教育收取高额学费等诸多弊端,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不言而喻,加强薄弱校的建设,是制止择校现象的有力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平等原则,充分发挥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相似文献   

8.
“择校”是近几年美国基础教育中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它对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的择校制度可以追溯到70年代卡特政府所提倡的“备择”学校(altenmtive school)思想。当时比较有名的是磁石学校(magnatic school)。然而八十年代末之前的择校制度改革仅仅是对原有体制的缝缝补补,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可以说,正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改革的不尽人意和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导致联邦政府下决心进行“择校”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一、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择校政策的反思 仔细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择校政策,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即择校违背了教育公平,择校导致了教育乱收费和教育腐败,因此,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必须“就近入学”,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要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了择校现象就自然可以消除。表面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0.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