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认知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元认知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培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元认知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培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他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元认知的发展对个体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元认知理论对教学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元认知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它对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认识在认知结构理论中,元认知指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到自我调整,对学生而言,指学生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过程主观思维观念和客观行为观念的自觉意识程度,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能力。学生个性认知过程的效率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的监控水平,因为,在整个认知活动的智力过程中,元认知处于支配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已证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有关学习的元认知方面发展水平较高,他们具有丰富的元知认识,并通过这种知识,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迅速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心理学家的结论是,要使学生很好完成学…  相似文献   

5.
论素质教育视野中元认知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元认知培养对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和开辟了有效途径。在素质教育思想引导下的元认知培养,应是知识与人格相结合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记》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费拉维尔提出元认知概念,对开发学生智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认知指向客观外界,元认知则指向人自身的认知过程.元认知在记忆、问题解决、社会认知以及各种类型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上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智慧,特别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智慧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元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真探讨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元认知发展特点,提出如何促进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元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明祥 《数学教学研究》2001,(5):F002-F002,3,4
元认知概念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 ,由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首先提出来的 .它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在实践上对开发学生智力 ,特别是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探讨元认知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以及如何培养数学元认知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1 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 ,包括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 (动态 )和自我认知能力 (静态 )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  相似文献   

9.
元认知意为"对认知的认知",对个体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特殊学生学习困难的部分原因是元认知技能不足。智力障碍和学习障碍领域中的元认知教学策略包括认知—元认知组合策略、知情学习策略、自我调节策略、交替教学策略。元认知教学策略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融合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资源教室补救教学和普通教室集体教学中融入元认知教学策略,可从根本上提升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元认知是智力中很关键的因素,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元认知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需要研究学习的元认知和监控学习过程的问题。提高元认知能力可以开发智力,挖掘智能潜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自己必须有较高的元认知能力。要开发教学和学生各种功能,如定向功能、助动功能、选式功能、反馈功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生的智力是先天赋予的,却需要教师后天不断地开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懂得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生不但会学习,而且会自我监控,自我约束,就会成为智商和情商共同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职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为主要内容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策略培训能够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英语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论述了元认知的本质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指出导致学生成绩高低的深层原因在于其元认知能力的差异。在对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个班级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实验性教学,着重从元认知意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而提高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必要手段,学生在英语听力课堂上运用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是提高听力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元认知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使他们在听力过程中,发挥其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研高职院校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水平及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旨在研究学生元认知学习策略对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希望可以为探索高效教学、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目标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研究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听力元认知策略培训,以探讨元认知策略培训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策略培训能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并促进了学生听力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208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实验对象,分析了课堂上元认知训练对学生英语阅读所产生的可能效果.实验进行了前测、后测、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元认知训练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并能促进学生更主动地把元认知知识应用于阅读,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了学生对训练总体持认同态度,但还存在分歧.本文指出了这次实验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根据O'Malley和Chamot的元认知策略理论,通过元认知阅读策略问卷,本研究探讨了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及元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元认知策略水平总体较低,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与英语阅读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并指明元认知策略对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元认知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元认知能力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必须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强化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加强学生的元认知监控。  相似文献   

19.
合作写作--元认知支持应用于作文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学者Fiona Yarrow和Keith J.Topping创立的配对写作模式,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结构性合作写作体系,它以整合元认知和社会互动的方法支持学生的写作发展。其中,带有元认知支持的配对写作流程图,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而且能激发写作兴趣,增强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培养协作精神。因此,该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一项极具创新的作文教改实验,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A View beyond Cogni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eries of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year chemical engineering course. The first of these wa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volving observation together with some limited interviewing. This was followed by a major study with two phases, the first of which involved a series of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eleven students over the duration of the course, and the second of which involved a follow-up interview with each student two years later.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major stud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characterising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as a shift in approach to learning was utilised. The present paper draws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major study to both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is framework and also point to some of its shortcomings, specifically regarding the necessity of a certain emotional state in order for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to take pla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rmation of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characterised in broader terms than the usual cognitive focus in order to more fully account for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